中国出口之困
2012-04-29邱北上
邱北上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进出口已进入最艰难的时期。
2012年一季度已经过去,在一连串的宏观数字出台后,经济中最突出的矛盾已凸显。这回暂且不再是CPI,取而代之的是进出口问题。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正以惊人的态势加速融合。中国的三大出口地美国、日本、欧洲都相继陷入经济危机的漩涡中,在此情形之下,虽然中国经济处于健康有序发展态势中,但也很难抵挡外部市场的干扰。
目前,中国企业已预感到“严冬的到来”。据5月初闭幕的广交会数据显示,订单已由“长单”变“短单”。据统计,本次签订的“短单”已占到89%。中山市的“短单现象”尤为突出,在服装、制鞋、灯饰等三大传统产业中,“短单”已占到企业订单的近5成。
这种变化预示着中国出口极不稳定,进入下滑通道已成定局。五月初,商务部发布了《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2年春季)》指出,2012年一季度,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约,中国外贸增速明显放缓。
外部市场急剧萎缩
据5月11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167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其中出口5932.4亿美元,增长6.9%;进口5739.4亿美元,增长5.1%;累计贸易顺差为193亿美元。
4月份的进出口落差则更大。据海关统计,4月份的出口同比增速已经降至4.9%,而进口增速更是大幅下滑至0.3%,远远逊于市场预期,进口的疲软致使当月贸易顺差急速扩大至184.2亿美元。
西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剑辉认为为,进口的明显放缓大大出乎意料,特别是在3月能源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都明显上涨的情况下,这显示了中国国内投资和消费都比较疲弱,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景气程度都需要提高,内需的下降令人担忧。
目前,三大因素困扰中国企业出口。首先,用工成本的大幅提高。据统计,过去三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上涨33%,过去两年大部分地区每年上调最低工资标准20%以上,今年以来又有部分地区上调,企业“五险一金”支出也相应增加,这些都使企业产品渐渐失去价格竞争优势。其次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去两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上涨19.6%,尽管今年部分基础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调,但仍处高位。再次是中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很突出。能取得贷款的企业也反映融资成本较高。目前,出口企业对外提价困难,利润空间受到压缩,经营压力加大。
这只是内部原因,来自外部的“围困”则更不利于中国企业出口。“出口的下滑主要受累于欧债危机的扩散,以致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仅仅是微幅增长甚至出现下降。分类的数据亦显示,传统的三大市场中,中国与欧盟前四月贸易总值增长仅为0.3%,中日双边贸易出现1.5%的下降。”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世俭指出。
欧洲的处境要比预期差很多。据4月23日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欧元区订单萎缩和就业岗位的不断减少,令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双双受累。欧元区4月Markit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降至46.0,创2009年6月以来最低。
德国和法国是目前欧洲经济较稳定的国家,但欧盟公布的两国数字十分不乐观。据欧盟统计公布的数字显示,德国局造业活动在4月意外的加速萎缩,创下近三年来低位,德国4月Markit/BME制造业PMI初值降至46.3,远远落在荣枯分界线50的下方,并创下2009年7月以来最大跌幅。
法国4月INSEE商业信心指数下滑,原因是国内订单及出口订单双双回落。制造业仍在萎缩但基本符合预期,而服务业活动则意外出现六个月以来最快速度下滑。
此外,欧洲青年失业状况加剧。4月30日,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国际劳工组织发布报告称,新一轮全球就业危机正在显现,全球失业率2013年可能升至6.2%,15岁至24岁的年轻人“最受伤”。国际劳工组织预计,全球失业人数今年可能增至2.02亿,全球失业率为6.1%,财政紧缩可能损害就业并致使一些欧元区国家经济衰退。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出口已处于最艰难时期,世界金融危机造成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要延续相当长时间,特别是当下欧洲经济危机已造成欧元的不稳定性,这将进一步加剧欧洲区经济的动荡,而这些都将给中国出口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另辟蹊径或选择其他出口方式和渠道成为当下的选择。
政策如何促出口转型
在本次广交会上,在对传统出口地美国、欧洲和日本出口下降的同时,中国对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贸易却呈现较快增长,“改变过度依赖传统欧美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是中国出口的出路。
3月1日,环球资源(GlobalSources)企业事务总裁兼《世界经理人》杂志出版人裴克为称,该机构去年底在“环球资源采购交易会”孟买展和南非展上完成的新兴市场买家调研结果显示,新兴市场买家一致看好中国。在此之前,2011年12月《世界经理人》还完成一项逾529家来自消费类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家居用品及礼品、五金产品等行业的出口企业参与的中国供应商“开拓新兴市场”调研,结果显示:59%受访供应商表示会增加对新兴市场出口,看好新兴市场未来发展。
据2011年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对东盟、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双边贸易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23.9%、34.5%、42.7%和76.7%,均高于同期全国总体进出口增速,可见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成为中国出口企业的突破口。
事实也在验证这种可能性。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福建省泉州市对东盟市场的出口同比增长43.8%,非洲市场则增长63.1%,眼下这一地区的企业正在积极开拓对新兴市场的出口。
针对这种趋势,目前国家在政策层面正在积极酝酿出台促进出口政策。据信,一系列稳定出口的政策将在近期出台。据相关人士透露,即将出台的措施包括: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规模今年将加码至2400亿美元,比2009年金融危机时刺激出口的“840计划”扩容近三倍;加大对出口融资的支持,信贷资金将向三类出口企业倾斜——有订单的企业、有刚性外需的日用消费品出口商以及对新兴经济体出口的企业。
此外,金融危机时曾经出台过的“421成套设备专项计划”(为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提供保险专项资金)将被定格为常态化运作,每年由财政部、商务部等部委确定一个具体的额度,这一政策目前正在国务院会签,首年的额度已经确定,但未透露具体金额。
据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人士介绍,“421成套设备专项计划”的常态化运作已经呼吁了数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制于资金流限制诸多海外项目被迫延期,中国成套设备出口企业的订单面临危机。这一背景下,中国启动的“421专项”为海外买家提供了2年、3年至10年以上不等的信贷支持,由此保全了部分大型成套设备的海外订单。该商会人士说,大型成套装备与工程项目涵盖电力、电信、冶金、石化、轨道交通等多个产业链条长、技术密集型行业,被认为是中国外贸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而且这部分企业手中一般都握有充足订单。
很显然,此次稳定出口的措施将重点落向加大出口信贷支持以及增加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额度,这将有力保证企业出口的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