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看书协主席张海

2012-04-29宫烨文

艺术品鉴 2012年10期
关键词:张海艺术馆书法家

宫烨文

网络上曾有一篇胡圣虎评张海的文章引发热议,题目就很惹眼:《不通技法胸无点墨张海不是书法家》。

此文从张海的草隶开评,草隶是张海先生标志性的书体,胡认为自己的草隶探索早于张。其实纠缠这个问题意义不大,草隶不过是隶书的快写而已,并不是谁的独创。张海先生的隶书功底很深,笔者手头有《张海隶书二种》,他对隶书的书写技法,已经达到了熟练从容的地步。要否定张海先生早期的草隶成就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后期的草隶不敢恭维——太随意,太不讲美观了。他任中国书协主席后,给西安南郊写了幅榜书:西安国际商务港。我上下班要路过那里,每次看到,心里总有说不出的别扭。

胡对张的草书也大加鞭笞。认为像使用猪鬃笔书写的(实际是批评他的草书结体拘谨而用笔粗疏)。我想这也是张海先生不同于古今书法家的地方。否则,非王(羲之)即颜(真卿),非海岳(米芾)即觉斯(王铎),哪里还能有书法家自己的面目呢?远的不说,当代的启功先生、沈鹏先生,也都不是老老实实地像某个古人。但张海先生的书法为了出新,也的确在用笔上草率得过头,写出的字,点画质量无从谈起,还多少存在着“信笔为体,聚墨成形”的弊端。就像胡圣虎指出的那样,张海的落款都有问题,把自己的名字写成了“张流”。

胡文接着就张海作品中的错别字问题展开批评。他举了张海“精品中的精品”,书写内容是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的作品为例。通过逐字逐句地对错别字的分析,认为张海先生的文化“没有达到一个中学毕业生”的水平。这种近似于“酷评”的文字,真使张海先生尴尬,使我们难堪。我认为,这原因,恐怕主要还是张海先生治学不严谨所致。按说,书写之前找到原文(除非烂熟于心,可以依靠记忆),书写之后自己通读一遍,发现错漏,及时纠正。这对一般人来说,不是什么难事。日常中有句谚语:“丑事人人有,不露是高手。”白纸黑字,明显的错误,那是不能原谅的(参赛、入选国展评选时还要“降档扣分”)。我顺便浏览了张海先生的个人网页《张海艺术网》,好像类似错误确实不是一处两处。这就不仅仅是个治学严谨与否的问题了,恐怕多少还反映了张海先生的“文化素养”问题。启功先生虽是中学生出身,但最终却成为一位举世公认的大学者。这说明,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不能仅仅看他的“学历”,应主要看他的成就和见识。

胡文的后半部分,用了较大的篇幅,批评了当今的书法家。他认为书法史上的书法家可分为两类:“功力型书法家”和“表现型书法家”。而当代书法家“功力普遍不济”,“大秤小砣,怎么称都是个负数”。“当代的所谓名家辱没了老祖宗”,一味地“抒发古人情怀,既庸俗,又可笑”。

读胡先生的文章,快人快语,使人会由衷地佩服他的胆识和直言。书法界近二十年来,的确被庸俗的吹捧之风搅得昏天黑地,外行捧外行。很多大字识不了几箩筐的所谓“书法家”,错字满篇,也敢以“学者书法家”的头衔骄人(很多人还有“教授”职称),敢书写自作的顺口溜、打油诗进京办展。狗爬似地丑书,也敢给人开“高价”(说明有市场。有眼力的人毕竟是少数)。这正应了“无知者无畏”这句老话。中国书协成立30年了,不说书协会员的水平如何,单盘点历届中国书协理事以上的人物,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出口成章,条理清楚,文从字顺,笔下没有错字,作文词义畅达,工于诗词联语的能有多少?但被大大小小的媒体“专题介绍”过的“著名书法家”却如“恒河沙数”,任谁也统计不清楚。

改革开放的这30年,既可以说是书法大发展、大普及的30年,各级各类的展览、各种书法集子,各地以书法为主体的碑林层出不穷;也可以说是书法大倒退的30年,书法浪潮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种小丑,各界名人,各级官员都乐意到“书法家队伍”中来露个脸,捞个衔。老老实实坐在书斋中潜心研究的人越来越少,书法活动家越来越多。上自中国书协,下至各省市书协甚至县区书协的主席副主席们,有谁敢拍着胸膛说,他没有花钱上下打点,完全靠着自己的“书艺”和“学养”以及“人品”而居此职务的?纵然有,也是极少数。

我认为,书法家自己不会写诗作文,终究有些遗憾;抄上些古人的诗词文章,还不是丢人事,总比那些自撰的文理不通的诗文强。但你不能写了几十年字,不问作何用途,不管题赠对象,所写内容老是那么几首诗歌吧?这让我想起九十年代末期,在西安书法艺术博物馆(西安南城门楼)举办过一次韩国的金膺显先生书法展。所写内容也大多是古人的文辞,如《诗经》、《尚书》、《三礼》、《春秋》上的段落,像一般读书人熟知的《论语》、《孟子》的内容几乎没有。李正峰先生参观完展览后感叹:不要说让我们现在的书法家去读懂,仅能知道这些话的出处,能够断句的有几个?而金先生是韩国人,从小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肯定没有我们多,人家却熟悉这么多典籍。就这一点,我们比不上金膺显先生。

客观地说,张海先生确实存在着胡圣虎文章中批评的,近年来草隶结体随意、草书用笔不严谨和作品中的错别字的问题(我认为,以张海先生的年龄和功力,要克服上述问题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张海先生能够认真地对待批评,反思自己的书艺历程,上一个台阶,应该是指日可待的。

但胡圣虎没有指出,恰恰是张海先生致命的问题却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急于推出大师

这在张海先生就任全国书协主席伊始,接受记者专访时,便把自己的这一设想和盘端了出来。我不知道张海先生心目中的大师是哪些人,大师的标准是什么。启功先生去世前,曾明确断言:近三百年书法上没有大师。我们不能说启功先生是戏言。因为对中国近三百年书法状况十分熟悉,对当代书法名家的功力和家底了如指掌的,没有一个人可以超过启功先生。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在其所著《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一书中,对大师的标准作了个概括:“就作品而言,包前孕后;就作用而言,树立一代楷模;就影响而言,开启一代新风”。陈传席认为,二十世纪的画家中,惟齐白石、黄宾虹二人可称为大师。如果把这个标准移植到书法界来考察,恐怕大家都会同意启功先生“没有大师”的结论。张海先生在他的《学书自述》一文中谈到:“假以时日,不信中原大地没有书法巨匠”。“巨匠”就是他后来所说的“大师”。显然,张海先生把书法大师的标准降得太低了。大师既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某个权威机构推选的。就是再过五十年,也仍然不会有书法大师。陕西有句谚语:掂着石头打月亮,看不来远近(还尤可),也掂不来轻重吗?眼下这么一个时代,人心浮躁,能成为“名家”尚且不易,遑论“大师”。看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距离大师遥远的时代。张海先生如果非要推出大师,只能给书法史留下笑柄。西谚云:上帝要使其灭亡,必先使其发狂。可不慎哉!

二、在河南给自己建了个艺术馆

据《张海艺术网》报道,河南洛阳给张海先生建了个艺术馆。按照张海先生的提议,该馆同时陈列了当代一些书画名家如林散之、启功、沈鹏等人给张海先生的信函和书法作品。这几年,给活着的人建艺术馆(去世后就顺便改为纪念馆)的事屡见不鲜。除了山西襄汾县在卫老(俊秀)九十岁时给他建了个艺术馆外,好像沈鹏先生的故乡淮阴市也给沈先生建立了个艺术馆。山西给卫老建艺术馆的初衷,无非是希望在卫老的有生之年,给家乡多写些字。卫老当时也表示每年将给艺术馆无偿提供一批(注意不是几幅)新作,充实馆藏。每有襄汾的官员和亲友造访,卫老一再表示感谢和不安(认为“劳民伤财”,见《卫俊秀书简》)。我不知道沈鹏先生对给自己建馆出于何种考虑。反正张海先生的建馆之举让人匪夷所思。建艺术馆,就是你自己的艺术成就已经定位了,再也不会有变化了。真正的艺术家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否定自己的一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建艺术馆本来都是自己过世之后别人给自己办的事,带有“盖棺论定”的成分。张海先生才过了“耳顺”之年,活得好好的,偏要对自己的后事做一个安排。这就和不少中年人急于“自定年谱”一样,希望后人给自己树碑立传时不要出现差错,只能让人感到事主的学养不足和见识的浅薄。张海先生作为中国书协主席,这种做法不甚妥当。

三、开设了《张海艺术网》

这一点,也让人犯迷糊。按说,以张海先生的地位、在书法界的名望,登门求字者络绎不绝,“铁槛为穿”都在情理之中。根本不需要随大流,开设艺术网,在网上来宣传自己,销售作品。但张海先生偏偏这么做了。不由得想问一句,你到底还想怎么折腾呢?你不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提高书艺,提高书法家队伍整体素质上,还有时间应付网上的“点题求字”者么?(说个不负责任的话,我还怕从网上买到你的假字呢),在你的任期内,你到底想把中国书法引向何处?当然,张海先生也许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么多,也许他天生的精力过剩,工作效率不是一般的高。

在浏览胡圣虎先生文章的网页的过程中,顺便浏览了主帖后面的跟帖。各种观点激烈交锋,互不相让,大多数没有以理服人的雅量,忘记了鲁迅早年的告诫:“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很多人在拥护张海先生的同时,甚至翻腾出胡圣虎的底细,指责他“书法不行,要价奇高”,指责他“混进省书协”,等等。这些与胡圣虎批评张海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从来也没听说过书法批评家一定要成为一流的书法家,相反,就如潘伯鹰先生早年指出的那样:一流的书法家往往不是书法理论家。关键是看他的批评有没有依据,能不能站住脚。在我们冷静地不带任何偏见地去阅读胡圣虎的文章时,自然会为他的激烈言辞感到遗憾,也为他的不怕得罪人的勇气表示钦佩。张海先生虽然没有个别人吹捧得那么高,但绝没有胡圣虎批评得那么差。张海先生如果能正确地看待胡圣虎的批评,就会明白“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把批评当作清醒剂,冷静地对待各种过激的批评。把自己当作“人”,而不是当作“人物”。是人,就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当作“人物”了,就听不进去任何批评意见了,“鼻孔朝天的人会跌进粪坑”。毛主席说过:让人家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

最后,我借用一副古代联语和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的一首打油诗与各位共勉:

联语是:反观自己难全是,思量他人未尽非。

流沙河的诗句是:

管你名人不名人,我靠感觉判妍榛。

看来看去终嫌丑,怕你署名王右军。

猜你喜欢

张海艺术馆书法家
科学艺术馆
瞬间黏合枪(下)
书法家周如璧
神奇隐身帽(下)
J+生活艺术馆
书法家·谢 锐
“悦”艺术馆
“云”生活艺术馆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