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尔加大峡谷:比《魔戒》的场景还要奇幻

2012-04-29张中强杨长艳

环球人文地理 2012年10期
关键词:阿肯阿魏魔戒

张中强 杨长艳

峡谷经过一亿年的风削雨蚀,形成庞大的峰林和山群,就像电影《魔戒》中的场景。

努尔加古墓群的发现展示了游牧民族的古老历史:两三千年前的“塞种人”生活在天山以北,建立了诸如“单桓”、“劫国”这样的小国,而后又逐渐消失在这片土地……

“霍斯布拉克”在哈萨克语里意为“鸳鸯泉”,生活在这里的哈萨克族人热情好客,每年夏季都会举办一场浩大的“阿肯弹唱会”。

如果不是被人偶然发现,努尔加大峡谷或许还静静地隐藏在北疆深处,千百年来独自历经春秋的绚烂、寒冬的冰霜。蜿蜒流过此地的三屯河水,留下了关于游牧民族的历史传说;峡谷内发掘出的古墓群,年复一年孤独地守卫着祖先的灵魂。

这里就像是一处神圣的秘境,阳光从明丽的不染纤尘的天空中一倾而下,赭色的河岸山脉延绵。整个峡谷色泽奇异,目之所及的广袤世界里,“鬼斧神工”的峰林和“流光溢彩”的山石带着魔幻意境伫立在天地间。

《魔戒》般的努尔加大峡谷

红柳的“常见”与阿魏的“难得”

在“大美新疆”的盛宴里,努尔加大峡谷确实还没有足够大的“名气”。但从2003年被人发现后,就逐渐传到了各位驴友、摄影师的耳朵里。一时间很多人都在问:“努尔加大峡谷在哪里?努尔加大峡谷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笔者生长在昌吉,离位于昌吉境内阿什里乡的努尔加大峡谷只有30公里。不过也是今年才有缘见到其真正面目:千沟万壑中险象丛生,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高耸的峭谷与色彩斑斓的石壁“合二为一”,就像电影《魔戒》中的场景。

努尔加大峡谷发源于西天山天格雪峰的三屯河,整个峡谷呈南北直线走向,主谷全长约20公里。每至夏季,河流顺着峡谷奔泻,宛如一条闪光的彩带;到了冬天,河水则会封冻整个峡谷,洁白的雪落在冰面上,沉寂苍凉,唯有两岸一簇簇枝条密布的红柳散发着生的气息。

红柳是当地人最喜欢的一种植物,也是遍布新疆的特色菜“红柳烤肉”的原材料。剥去红柳的表皮,把新鲜的羊肉串在上面,用木炭熏烤,在烤的过程中,红柳会分泌出具有淡淡植物清香的油脂,渗入进羊肉的味道里,口感非常特别,牧民们经常以此招待远方的来客。

从昌吉驱车去往努尔加大峡谷的途中,偶尔能看见老鹰从深山中突然蹿出,嘶鸣长空,随即消失于旷野。而“登山高手”山羊们,在红绿相间的山体上悠然吃草,从远处看,就像绽开的白色花朵。这里人烟稀少,发现各种“活物”便成了一大乐趣。

不过,最令人惊喜和震撼的,还是努尔加大峡谷两侧庞大的红褐色山体群。这些由红色砂岩、砂砾岩构成的山石,形成于距今1.3亿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经过时光的风削雨蚀,才变幻出如此奇崛的色彩和气势。临风而立,将这样壮美的景色纳入镜头,这趟“落寞之旅”才可以说是不虚此行。

除此之外,在峡谷的河谷出口处,还有一片巨大的冲积扇,当地人称“阿魏滩”——也就是阿魏曾经集中分布的地方。阿魏是新疆独有的一味药材,长久以来,在医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金无假,阿魏无真”,说的就是阿魏的珍贵和稀少。随着环境恶化等原因,阿魏已经濒临消亡,难得找到一株自然生长的阿魏,如果在这里碰见了,便是极佳的运气。

隐秘山间的往事

千年古墓与游牧民族“塞种人”

今天的努尔加大峡谷人迹罕至,若是时光回溯到两千多年前,却是另一番欣荣的景象。那时候,游牧民族在清澈蜿蜒、水草丰茂的三屯河流域沿河而居,繁衍生息——后来,随着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和战乱频繁等原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牧民只有赶着羊群向别处迁徙,从此消失无踪……只剩下一座座深埋的墓地在述说着往事。

2009年10月,昌吉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有关部门,在努尔加大峡谷内意外发现了两处汉、唐时期的游牧民族古墓葬群和生活遗迹。这一发现对了解天山以北游牧民族的历史和生活习惯有着重大的意义。

这两处被抢救性发掘的古墓有五十余座,葬式均为头朝西、脚向东,有少量的双人葬、曲肢葬以及多人葬。墓葬类型大多为卵石堆积的圆形石堆墓,还有部分在中国比较少见的墓葬类型,比如其中的一种游牧墓葬——最外层是方形石围,最里面是圆形石圈,墓室结构的下层有圆形篷木,上层也用树木封盖,这种墓葬曾经只在欧亚草原上被发现过……

据专家说,这片古墓葬遗址应该是古代游牧民族的聚居地,而这些墓地的主人很有可能就是流落天山北部的“塞种人”。没过多久,在阿什里乡二道水村的崖壁上,专家们又发现了两组很奇特的岩画,岩画边缘光滑,线条深峻,内容有人物骑马、射猎、山羊哺乳、山羊跪立、梅花鹿以及壮观驼队等。这组“山羊圈岩画”的制作方法与著名的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极为相似。有资料考证,这都是出自距今二千至三千多年前的塞种人之作。

塞种人曾是上古亚洲最活跃的游牧部族之一,他们有着很明显的印欧人种特征,喜欢戴尖顶帽子,穿长毡高靴,随身持长弓和短箭。同众多的游牧民族一样,他们“随畜逐水草”,并兼冶炼和加工铁器。塞种人骁勇好战,作战中会割下敌人的首级,以此作为分取战利品的凭证,随后再把头颅的眉毛以下锯去,洗干净做成饮酒的器具。

不过历史上记载,塞种人主要分布在伊犁河流域,那么,他们又怎么会迁徙到昌吉一带呢——《汉书·张骞传》中这样提到:“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这副民族迁徙的“多米诺骨牌”被推到之后,塞种人也不得不拱手让出伊犁河流域的土地,逃离他乡。他们中的一支开始南下,征服尼泊尔等地,最后进入印度;另一支则留居原地,与乌孙人混合,建立了乌孙国,而逃亡至昌吉地区的,则建立了单桓、劫国两个部落小国。

这些隐秘山间的墓地,也许就是这个游牧民族唯一能留下的印记。

阿肯弹唱会

美景中的动人情歌

历史和传说平添了这块土地的神秘,暮色中的努尔加大峡谷也显得格外静谧和肃穆。回到现代,峡谷不远处的霍斯布拉克草原上已经升起袅袅炊烟,那是哈萨克牧民们惬意而温馨的生活画面。

“霍斯布拉克”在哈萨克语里意为“鸳鸯泉”,顾名思义,此地的泉水清澈纯净、甘甜爽口,孕育出了森林葱翠,山花动人的美景。尤其是到了盛夏,漫山遍野的小黄花如同童话世界般让人心旷神怡。这里的牧民热情好客,每逢有外人到来,无论是走到哪一户牧民的毡房里,主人都会端上喷香的奶茶和面点,高兴时还会弹唱起欢快的曲调。

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来到当地,最不能错过的就是他们的“阿肯弹唱会”。哈萨克人把会唱歌的人称作“阿肯”,每年夏季,风和日丽,他们就会举行这场弹唱盛会。届时各地的阿肯们将穿着自己最华丽的衣服,戴着最漂亮的饰物,或骑马、或步行、还有的骑摩托车,从四面八方、三乡五岭赶过来参加自己的节日盛会。

弹唱会场十分热闹,他们且歌且弹。当“冬不拉”声响一起,歌声婉转而出。有时高亢嘹亮,有时浅吟低沉,歌咏弹拨声直入耳鼓,印入脑际,沁入心田。让人不由自主地驻足坐地,屏息聆听。

关于阿肯弹唱会的来历,哈萨克族民间有这样一段美丽的传说:从前,一位善良的哈萨克姑娘爱上了一位勤劳勇敢的小伙子,他们的歌声连草原上的鸟儿都能打动,可是后来姑娘被一位坏心的头人抢去,无助的她弹起了冬不拉,唱着凄凉的歌曲……突然,天上飞来一匹骏马,把她带上天空,她手里的冬不拉在半空落下的一刹那变成了成千上万把,像雪花一样飘落到人们的手中。于是,每年夏天,人们便聚集在草原上尽情歌唱,用以怀念这对向往幸福和自由的恋人。

现在的阿肯们比以前更加多才多艺,除了传统的曲目外,还往往即兴编词,其中弹唱时间最长、口才流利、声音嘹亮、最吸引听众者为优胜,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听当地人说,真正的高手,会对唱一天一夜仍不间断,直到对方认输……

游牧民族的倔强、坚韧与努尔加大峡谷的气质仿佛一脉相承。他们固守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并为之骄傲,即使逐渐被外人叨扰,也维护着自己的那份坦然和乐观。来到这样的境地,你感受的不仅是自然的神奇,还有浓情厚意的民族文化,如同阿肯们唱的那样: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就有阿妈的奶茶飘香,每当月亮爬上了山岗,就听到冬不拉的弹唱……

猜你喜欢

阿肯阿魏魔戒
加玛丽汗·哈拉巴特尔阿肯对唱中提出的语言精练原则
“魔戒”
阿魏提取物对伞形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濒危野生新疆阿魏保护措施探索
会飞的大鲸鱼
长耳朵快递
《神鸟》续写
中国伞形科阿魏属及相关类群的果实形态解剖特征及其分类学价值
阿肯的角色
中文风暴,经典版图游戏巨著《魔戒圣战》中文版消息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