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童年
2012-04-29王永进
王永进
60年前,住在北京东四的班大人胡同,60年后,思旧重游,思绪万千。童声、童颜不再,但童心依旧。
还记得穿开裆裤的日子,不怕风吹雨打,几个小伙伴满街乱跑。大家生活都不富裕,没钱买什么玩具。寻段钢筋,七手八脚弄弯弄圆,制作成铁环,推着玩,满头大汗,喜笑颜开。几个小伙伴围成一圈,人人手里拿着几个小画片,拍洋画比赛,赛赛谁有能耐赚它几张。省下几个零用钱买几颗玻璃球,在地上弹球玩,时光就这样流转。
那时兴“过家家”,就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一个当媳妇,一个当丈夫,亲亲热热组成一家人。随便找点小碗、小刀,切菜做饭,有鼻子有眼儿地认真。由于家长搬家,拆散了多少“小夫妻”。媳妇呀,这么多年你去哪里了?60年闪过,你的小模样,红红圆圆的笑脸,水汪汪的眼睛仍在我心中活灵活现,天真无邪。
上个世纪50年代还不是户户通自来水,各家都买水吃。每天早上就听街上吱呀吱呀的水车声,随着“卖水喽”的声声叫喊,各家各户拎着大桶小桶涌向街头。白天还有各种叫卖声,“臭豆腐、酱豆腐”,如果来了磨刀师傅,就会听到响亮悠长的吆喝。
那时候的北京仅有500万人口。城大人稀,太阳落山,街上只有稀稀拉拉的行人。夜深人静昏黄的路灯下,会聚一些小商贩。独自坐在庭院里,也能听到“心里美萝卜赛鸭梨”、“馄饨一毛一碗喽”的叫卖声。在寂静的夜晚,空中回荡,真真切切。
那时候的北京,是熟透了的北京,宛如一只仲夏的水蜜桃,皮儿都透明了,瓤也稀软了,甜得像冰激凌。那时候的北京,最为厚实,最为有味儿。当下的北京,差不多快变味儿了,因为时代在进步,北京也受了各式各样外来的冲击。我对北京的记忆,活泼泼地如同新捉来的小金鱼,稍不注意,记忆会自动往外跳跃!这段记忆说给不同年龄的朋友听,有的捧腹大笑,有的点头不语,这是血脉相承的回音。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