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摄影中如何表现人物

2012-04-29郑成功

新闻世界 2012年12期
关键词:新闻人物特写摄影记者

郑成功

【摘要】新闻摄影作为一种不同于文字语言的特殊表现形式,自诞生以来,在新闻报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人作为新闻报道的核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笔者通过抓拍、讲究艺术性和特写三个方面来简要阐述新闻摄影中的人物表现。

【关键词】人物表现 抓拍艺术性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笔者认为:新闻摄影就是关于人的摄影。

我们的摄影,无论是报纸刊物,还是广播电视,都是办给人看的或听的,新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我们要关注人。新闻摄影更应当要立足于人的表现,表现人的奋斗、人的期盼、人的生存环境、人的喜怒哀乐。那么,在新闻摄影中如何表现人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简要阐述。

一、抓拍

我们在拍摄人物照片时,最忌讳的就是公式化、概念化,按照摄影者头脑里固有的模式去拍摄,那样子拍出的照片只会是端着架子、空洞洞、假惺惺的。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当他们处在不同的环境里时,又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拍人物照片时,要善于观察并抓住这些不同点,因为不同,才有新闻特色;因为不同才有人物的千姿百态;因为不同,才有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也只有不同,人们才愿意阅读和欣赏。

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孩子,妈妈带你回家》,作者周科关于抓拍和等待有这样一段话:“2010年春运首日,我一早赶到南昌火车站,像往年一样很快完成发稿任务。但此时心有不甘,就是感觉镜头拍摄的画面只是往年春运的简单重复记录。于是我想着能不能换个角度,从个别的旅客本身出发,抓拍到一些旅客回家的各种表情,就换上长焦镜头,在火车站广场不断地搜寻。在等待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一位背着像山一样高的行李的妇女往进站口方向走来,怀抱中还有一个孩子。看到那被沉重的负担压弯的身体,我感到震惊,迅速拿起相机,抓拍到母亲这一瞬间的形象和坚定的眼神。这一瞬间定格的画面,是在最关键的两三秒时间内完成的,因为当时距离这位母亲有十几米远,我刚好用的是70-200mm的长焦镜头,就没上前,而是迅速蹲下来端稳相机把镜头推上去,当我对准焦点的时候,这位母亲还是低着头看地面,就在一刹那间,她突然抬起了头,目光朝前望去……当我拍完后,有几名地方报社的摄影记者急忙冲了上去拍,但都被这位母亲发现,拍出来的要么是低头要么是弯着腰走的,因为这位母亲在逃避镜头。”

在拍摄方法上,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抓拍,主体人物神态自然,毫无矫揉造作,因而新闻现场感强,能大大缩短读者与新闻人物的距离。然而,深入生活,坚持抓拍,不仅仅是一种采访方法和拍摄方法,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抓拍首先是一种尊重历史、尊重客观现实的唯物主义态度,或者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在新闻摄影中的反映。”顾名思义,记者就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报道者,他的职责是记录现实、保留现实、反映现实和推动现实。

拍《共和国战士之死》的作者罗伯特·卡帕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还不够近。”卡帕最终在越南战争采访时触雷身亡,以身殉职。所以,作为一名记者,笔者认为要坚持抓拍,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二、讲究艺术性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袁毅平对摄影作品艺术性有以下理解,他说,“所谓摄影作品的艺术性,主要指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强度,内涵和境界的深度,以及形象的鲜明度。概而言之,就是反映生活的深刻程度和完美程度。也就是说,作者在一定的世界观、艺术观和审美意识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光、形、色、线等这些形式因素及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段,在反映生活和表现形象上所达到的鲜明、生动、深刻的程度。”

新闻人物作品艺术性的一大特征是价值性,只有那些新闻性与艺术性统一的新闻摄影作品,当其新闻性和新闻价值逐渐消失时,其审美价值和文献价值能长存不息,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吴印咸的《白求恩大夫》,曾被我国摄影艺术界称誉为“传世之作”。这幅光彩熠熠的摄影佳品,从独特的角度记录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其强烈的现场感、时代感和真实的形象与背景深深地感染着人们,通过展示抗日战争中艰险的特定环境和白求恩大夫高尚的精神品德,表现了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为后人了解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珍贵的文献性资料。

新闻人物作品艺术性的另一特征是戏剧性,这种戏剧性瞬间,常常是新闻人物并非常态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眼神等。“这种瞬间既可能是发生在新闻人物正式活动之前,也可能发生在正式活动之后。这就需要摄影记者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和反应能力,使自己随时处于一种工作状态。”

三、特写

欣赏新闻照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那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新闻特写照片。那么新闻摄影中的人物表现亦是如此。新闻人物摄影特写,是新闻现场与环境气氛的提炼和概括,正如一滴水能映出表情和体态一样,在特定的新闻现场和环境中,能折射出复杂多变的新闻现场气氛。“新闻摄影只有成功地表现人的动态、情绪、心理特征,以及人与环境的内在联系,才能动人心弦、感人肺腑,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采用特写镜头将被摄对象的典型细节和能够反映事件本质特征细节充满画面,充分展示细节,将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的成分视觉化,会使人有生活中不常见的特殊视觉感受,具有最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

大卫·利森和谢丽尔·迪亚兹·梅耶尔获普利策奖突发新闻摄影奖的作品之一《告别战友》,该新闻作品突出了一名士兵的眼泪。《中国记者》1989年第3期封面刊登的新闻摄影特写照片《人间自有真情在》,通过一只稚嫩的小手亲切的抚摸着“母亲”那苍老的脸庞,凸显靠捡破烂为生的老人与收养的弃儿在一起时的动人的一瞬。而在《柬埔寨难民》中,通过画面上女人那呆滞的目光、悲切的脸及从她怀中伸出的两只嗷嗷待哺的婴儿的小脚,表现了两个生命求生的欲望,揭示出人类所普遍都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期望与等待。这一特写,使观众不仅清楚地看到而且似乎听到难民欲哭无泪,想把内心痛苦向人倾诉、又无力与命运抗争的情景。又如詹姆斯?纳赫特韦拍摄的《伤残的胡图族人》,画面非常简洁,只是将一位胡图族黑人头部右侧的四道刀痕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触目惊心,准确生动地揭示了卢旺达内乱带来的恶果。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每一幅具有强烈冲击力的作品,都是注入了作者深深的感情拍摄下来的,或是爱,或是恨,或是同情,或是愤怒。“好的新闻摄影特写,构思独特,构图新奇,感染力强,令人过目难忘,是形成视觉冲击力的主要原因。”

实现人物新闻摄影的突破,不是赶上什么就拍什么,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人物新闻摄影作品,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成功的人物新闻照片非运气使然,而是具有内在规律性。在人物新闻摄影中如何表现人,要把握好抓拍、讲究艺术性和特写的力度。摄影记者要有一双慧眼,要有政治敏感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而这些是建立在新闻摄影记者长期艰苦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摄影记者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作业,对年轻记者、老记者,都是如此。□

(作者单位:合肥晚报社)

责编:刘冰石

猜你喜欢

新闻人物特写摄影记者
从特写到长镜
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研究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特写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