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本位的阅读素养培养

2012-04-29杨建英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语文课程月亮

语文课程,要着眼学生的素养发展,着力梳理阅读领域的课程内容,变阅读本位为课程本位,语文教学改革才有可能获得实质性的推进和突破。

一、认真阅读与文本“肢解”

提起认真阅读,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要逐行逐段地读懂文章,然后一字一词地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或者韵味。这样的阅读方法确实很好,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现粗劣的瓦砾。于是收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我以为,这个“渐渐地成长”,就是要逐步培养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然而,认真阅读应取何种方法?这是语文教学始终摇摆不定的问题。因为要认真阅读,相关的文章常常被不少教师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僵化。在很多时候,教学被着眼于一个狭小的范围,盯着几个词几句话细细研究,却不懂得这样的研究虽很有必要,但必须与文章的整体结合起来,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语文素养。

1.驱遣想象,认真阅读

想象是思维的外壳。要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觉能力,需要借助想象,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真实经验,与文字所描述的情景契合起来,这样产生的对字词语段的理解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语感是一定要借助想象来培养的,夏丏尊先生曾经描述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新绿”和“落叶”都蕴含着词语本意之外的旨趣和情味,这样的感受只有借助想象,联系人生体验才能达到。否则,词还是词,句还是句,缺少真切的感悟。

我曾经在《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一课的词语教学中,启发学生边理解词义边进行想象。读到“弱小、娇嫩纤弱”时,马上联想到世界上那些身体小小的、力量小小的、能力小小的事物,我们对他们充满着爱怜与同情,保护的冲动溢于言表。当学习“雷声大作、大雨如注、滂沱大雨”这些词时,眼前就展现出一幅夏日暴雨的情景,学生们在朗读中渗进了平日的生活经验,朗读的气势骤然庞大。

2.前后联系,认真阅读

着眼文章的整体,把握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已有知识与当下内容,乃至文章前后的相互照应、意义连贯,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来看,这是最为缺失的意识之一,也因此导致了学生缺乏开阔的思维空间和有效的思维方式,阅读水平无法在高位得到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因为学生缺失逻辑联系的能力,而导致完满的教学设计无法预期演绎。这不能责怪学生,学生之所以“死读书”,是因为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建设中,教“死”了学生。我们需要一个高屋建瓴的“课程意识”,着眼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关注素养与知识的“添加”

“添加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是随文本添加出来的。教师依据文本呈现的内容进行阅读教学,在认为合适的地方,这儿添加一个比喻的教学,那儿添加一个排比的教学,或在这儿进行一次说话训练,在那儿布置一项表达练习。在这样的教学中,阅读文本与培养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两者之间形成了主从式关系,听说读写成为了阅读的附属。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中,多数教师以文本理解为主要目的,辅以语文知识的讲解和练习,语文能力培养也逐项添加其中。这样,教师把握教材的个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实效。

一些研究语文的专家提出,语文课程不应是“添加”出来的。他们研究了很多国家的语文课程形态。比如,美国纽约州小学的语文课程呈现“三领域一事项”的“并列式”形态,即听说领域、写作领域、阅读领域、语言知识事项。又比如,日本语文课程形态以“板块式”存在,语文各领域课时安排建议(光村图书)以二年级下册为例如下:第1单元—阅读,第2单元—字词学习,第3单元—写作与单词练习,第4单元—阅读、说话练习、词语学习,第5单元—词汇练习、诗歌欣赏,第6单元—语文活动、单词练习、游戏,第7单元—阅读、单词练习,第8单元—写作,第9单元—阅读、写作、说话。

比较我们的语文教材编写体例,没有明确地将课程内容的两个基本维度,即语文课程的本体性内容(指语文学科特有的,会运用的、相对稳定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等)和语文学科共同性课程内容(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安置在合适的编写体例之中,导致教师将课程内容和课文内容混淆,一般是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讲一篇篇课文,小部分时间用于逐一添加,上语文课就是讲课文。

对语文课堂教学流程进行研究,教学课文内容的效率之低下令人遗憾。有数据研究表明,前测三年级学生自学课文5分钟,完成15分钟练习题,得到各题准确率70%。后测安排在教师3教时后,以同一份试卷进行15分钟测试,比较准确率的提高度,仅为10%。学生化5分钟获得70%的理解,教师化120分钟仅促使学生获得10%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效率实在高耗低效。

在教学现场,我们也常常发现,低年级的教学效果明显,而年级越高,效率越低。甚至出现极端例子,学习能力强一点的学生生病在家数月,仅靠自学和完成规定作业,语文学习成绩不退步,而数学与英语则有显著退步。从教学内容层面分析,低年级以记忆性、操练性的识字词、写字词为主,而中高年级理解性内容逐步占优势。上述实验数据显示,理解性内容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出现这样的状况也就不足为奇。

由此,我们明白了问题的症结:因为教材呈现了这样的“以阅读为核心”的方式,当我们没有立足课程内容去研究教材时,就产生了思想上的混淆,以为教好了教材内容就是教好了语文,缺乏从课程内容层面把握教材、分析教材、研究学生学习水平的意识,对于应该“教什么”总是不甚了了。我们将大量的时间消耗在文本解读上,是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1.必须考虑文本内容呈现的基本形式和内容

要以语文课程的观念决定教学的方向和内容,研究“教什么”,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以高屋建瓴的课程观预设课程规定,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流程忠实地传递课程的内容。

例如,《月亮和云彩》是科普类文章,教学目标中有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的要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模仿李小文从树杈里观察月亮,得出观察结果,但落脚点却不应该是研究这一结果的准确性,或者以此类推,得到关于参照物的类似知识,而应将训练点落实在表达上,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观察结果。

生1:我从树杈里看月亮,发现云彩跑得快,月亮跑得慢。

生2:我从树杈里看月亮,发现云彩比月亮跑得快。

生3:只要我从树杈里看月亮,就能发现云彩跑得快,月亮跑得慢。

生4:只要我从树杈里看月亮,就能发现云彩比月亮跑得快。

在这一表达过程中,教师心目中有三个层次的表达要求:一是基本要求,学会用一般的表述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观察结果。第二层次是学习用“比”来表达,使语言简洁明了。最高层次是学习用关联词“只要……就……”进行肯定式表达,这个要求要视学生学习情况而定。

2.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水平

课程标准只明确给出了每个年段的要求,教师要更为细化地把它分解成每一学期的语文素养目标,并在文本基础上给予具体化。对教师个体来说,添加恰当的要求是有难度的,难就难在要基于学生,要研究学生学习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行为上有什么收获,建构“理解”和“运用”并重,逐渐走向“运用”的课程形态。

例如,在《木兰从军》的教学中,添加一些四字词语的积累,这是比较恰当的,文本本身就有不少,再添加少量合适的词语,难度不大,也比较形象。

又如,在《跟踪台风的卫星》一课中,学习提示语是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但是,如果教师在“提示语”学习中,要求三年级学生分别给对话添加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文字时,难度就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训练的点虽然还是在添加提示语方面,但可以落脚在“体会角色的性格特点与说话时的心理状态,然后寻找合适的词添加在提示语中”的要求上。

(杨建英,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215008)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语文课程月亮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砸月亮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