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开放应成为金融业发展主旋律
2012-04-29胡俞越孙超
胡俞越 孙超
今年九月,一行三会和外管局联合发布了《金融业发展和改革 “十二五”规划》,这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科学发展观以来编制的第二个金融中期发展改革规划。这份规划对“十一五”期间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主要成就做了回顾,并为“十二五”期间金融业的发展定下了基调,确定了工作重点和目标。改革、开放和创新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主旋律。
改革是“十二五”期间我国
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历史并不长,特别是包括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行业在内的现代金融服务业更是近二、三十年才开始出现和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金融对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快速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我国金融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特别是保险、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国的商品期货市场也已经跃居全球成交量的第一位。应该说,我国金融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重心已经不再是规模的扩大,完善制度和功能发挥成为全行业关注的重点,而完善制度和功能发挥的落脚点就在于全行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以银行业为例,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并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发行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业务更加灵活,整体竞争力得到增强。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改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整个银行业的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对国民经济的服务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来自于对旧制度的改革。最为突出的代表就是股票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多层次市场体系的不断建设,股票发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都让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得到初步发挥。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全行业处于发展的攻坚阶段。那些难度低,风险小的领域都已经完成了改革,下一步的工作涉及到的都将是高难度和高风险的制度性改革。
仍以股票市场为例,正是因为对股票发行机制的改革不够彻底和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不够严格和规范,才造成了目前我国股市低迷的表现。在其他金融领域也是如此:以往不讲求效率只注重规模的政策措施越来越难取得预期效果,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急需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虽然有所加速,但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始终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仍需完善,特别是处于前沿地位的金融衍生品在我国尚处于萌芽状态,造成我国对金融风险的分散和对冲能力低下。
因此,“十二五”期间金融业的发展必须要坚定决心,加大改革的强度和力度,不能因为对风险的顾虑而畏首畏尾。必须看到,随着我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金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主动改革才是我国金融业的最优选择。
开放是“十二五”期间我国
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除去内部制度有待完善之外,目前困扰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过于封闭。
虽然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已经获准进入国内市场,但国内资本市场总体上还处在封闭的状态。QFII、QDII等形式虽然具有试点的价值,但并不能真正起到沟通国内外市场的作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更是受到高度管制。这种局面严重限制了我国金融业功能的发挥。一方面,在后危机时代,资产价格变动剧烈,我国居民对境外资产、外汇和国际大宗商品的分散投资需求越发强烈,而目前国内正规的投资渠道十分有限,难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正处在经济战略转型期,对外需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步降低,但过去三十年拉动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经济部门并不能完全放弃。再加上我国主要大宗商品的对外依存度都处在较高水平,因此实体部门的企业普遍需要参与国际市场来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金融业过于封闭也造成企业的避险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外向型企业受国际金融波动的影响较大,不时出现“倒闭潮”。
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增量改革”,依靠增量的发展来稀释存量,缓解矛盾,降低存量改革的难度。与内部制度的改革相比,开放更多属于“增量改革”。我国对跨境资本的输入输出始终处于高度管控的状态,如果能够在“十二五”期间逐步放开对跨境资本的管制,不但能够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效率,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国际化的投融资和避险平台,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扩大、充实我国金融市场,对国内市场起到“源头活水”的作用。
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难度就在于能否实现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有效监管。从国际经验来看,对资本监管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一个“缓冲机制”,以满足资本逐利和投机本性的方式来实现对资本的引导和控制,同时依靠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价格发现、规避风险等功能来实现对实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周小川行长曾经提出“池子”的构想正是基于这个道理。因此,提高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关键和前提就在于有效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
推进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
发展应该成为政策的落脚点
与股票市场相比,我国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相对落后的。尽管依靠实体经济的支撑,商品期货的成交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但是必须看到,在占据国际衍生品交易量90%左右的金融衍生品领域我国几乎处于空白,只有股指期货单一品种实现了破冰。另外,交易机制过于单一、原油等基础大宗商品品种缺失也限制了市场功能的发挥。
正因为监管部门认识到了上述问题,因此在《规划》中明确提出“继续推动经济发展需要、市场条件具备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上市,推动发展商品指数期货、商品期权、原油期货、碳排放权期货等。继续加强金融期货市场建设,在确保股指期货平稳运行的基础上,适时推出国债期货,积极稳妥发展其他权益类金融期货期权产品,以及利率、外汇期货期权产品等金融衍生品”,如果在“十二五”期间上述品种都能顺利推出,我国资本市场将实现根本性质的飞跃。另外,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有加速的趋势,大宗商品价格更是实现了不同交易时段的连续交易和价格联动,融入全球市场也应该成为我国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目标。
如果对这些品种推出的重要性和难度做一个排序,我们认为原油期货、商品期权、国债期货条件较为成熟,是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而利率和外汇期货期权产品则是最为重要的。目前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规模已经足够大,所欠缺的一是原油等关键品种,二是主要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另外,交易机制的丰富也是资本市场发达的标志之一。因此,推出关键品种和创新交易机制弥补空白,是完善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第一步。实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最为关键和必要的前提就是不同市场标价货币之间的自由兑换,对于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来说,主要就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自由化。美国CME早已经推出了人民币衍生品,并不断对交易机制进行完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作为我国重点建设的人民币离岸中心,香港也在今年推出了人民币期货。上海作为人民币的在岸中心,必须尽快推出相关产品,否则在人民币定价权的争夺上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规划》已经为未来五年金融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金融业正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未来的中国金融市场让我们充满期待。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