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
2012-04-29朱敬莉何晓田
朱敬莉 何晓田
1 计算机教学现状
1.1 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计算机教学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意义上的贯彻实施,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才开始接受计算机教育,有些学生甚至在高中学习结束后才开始接触计算机学习。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使得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实际情况,并根据学生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起点工作的难度加大。
1.2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陈旧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任课教师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计算机教学的独特性,以致于过分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而且,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部分任课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演练为主的教学方式。然而,计算机学科的很多教学内容都与操作实践紧密相连,以演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生动形象的解释其所涉及的诸多抽象的概念和程序,在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极易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2 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2.1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德育教育的贯彻实施。因此,任课教师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想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沟通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之上,形成良好的沟通模式。其次,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在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启发的过程中,协同一致的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2.2 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个体之间的兴趣、爱好、自身素质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具体到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现有的计算机水平等也参差不齐。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自身需求、现有水平、学习习惯等,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的避免一把抓。
2.3 精讲多练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教学科目,因此,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不应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而应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之下,精讲多练,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科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在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体会到计算机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
2.4 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成效。因此,要想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施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反馈,不断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让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3 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3.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自主能动分析(下转第27页)(上接第18页)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使得计算机教学的过程更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更容易实现。除此之外,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参与意识以及动手能力,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实操技能。
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首先,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创设情境,布置学习任务。在这个步骤中,任课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一定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水平、学习现状等因素科学设计。其次,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分析、探索,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注意引导,在学生遇到难题时给予适当的帮助,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交流评价。在学生完成任务以后,任课教师应安排时间让学生对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遗漏点进行补充完善,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3.2 “学案导学”教学法
“学案导学”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的方式,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能动学习,师生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得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由“教”变为“导”,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十分有利,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施一般课前检测、学习目标设置、引导自学、精讲点拨、当堂训练以及总结梳理五个环节。在利用学案导学法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教和学的和谐发展,尽可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3 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法指的是,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充分利用已有教学资源,将学生按照在一定的规律、特点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在小组的基础上,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分组教学法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的满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步提高。
在分组教学法有三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即:小组的划分、小组人数的安排以及组长的选择。首先,小组的划分。任课教师应尽量使得每个小组计算机成绩优、良、差的人数分布情况大体一致、计算机操作水平高、中、低的人数分布情况大体一致、男女比例相近、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各小组的比例适当以及其它多个方面实现合理搭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对任课教师来说,具体的分组过程就是一个综合了解、分析、研究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水平、计算机能力、计算机学习情况以及学生个体情况的过程。其次,小组人数的安排。在安排小组人数时,人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人数过少,无法汇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人数过多则会导致部分学生丧失发挥自主能动的机会,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通常来说小组人数宜控制在3~7人。最后,组长的选择。在计算机教学中,分组时除了要考虑组长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计算机操作能力、计算机成绩等因素,还要考虑其团结协作能力、认真负责的品质等因素,根据综合情况做出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