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经验: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2012-04-29彭涛
彭涛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强调学生经验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等等。教师在理论上逐渐认识到了学生经验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可是在课程资源的实践利用上,却过于看重教科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这些直接性资源的使用率,往往忽视了或者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经验对整个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以及对学生自身发展的有效价值。因此,本文着重阐述学生经验作为一种重要课程资源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学生经验的一些具体开发策略。
1 概念界定
以往关于经验的界定包含以下两个层面:一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二是指体验,并且习惯把经验划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指个人通过亲身活动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指他人的知识成果。杜威对经验的认识与理解截然不同于此,他认为,“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结合着。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了解经验的性质。在主动方面,经验就是尝试,用实验这个术语来表达就更清楚了;在被动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①“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②可见在杜威的经验观里,经验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经验的结果;二是经验的过程。基于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对“经验”的理解采用杜威的观点。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在本文中,引用的是广义课程资源的概念。③学生经验不仅能够作用于课程,而且有必要成为课程资源,是因为学生经验能够直接作为课程资源的补充,实现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学生经验为了生成学习,以至实现自身发展提供最直接、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最容易的内在性素材;同时学生经验也为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保障。总之,学生经验作为一种容量大、差异性强、潜在的、内生性的精神性的素材性资源有巨大的开发价值。
2 学生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分析
关于学生经验对于课程的意义,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近代国内外学者做过经典、有价值的研究,现选几个代表人物的思想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卢梭在其著名的代表作《爱弥儿》中强调从自然中学习,一切知识、行为、技能、情感的获得都应通过亲身经历,通过自身去感受,通过自身的观察,如在儿童的感觉训练上,他主张“从经验中学习”,这样获得的才是真正有用的,能促进自身发展的东西。
杜威关于经验的诠释有着丰富而系统的内涵。他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教育是“日常经验内在的各种可能性被理智地指导的发展”。④他对儿童发展机制的探讨是以其经验哲学为基础的,认为儿童的发展就是在他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过程中实现的。基于这种经验与发展之间同一的观念,杜威强调儿童能动的(即基于儿童的本能和内在需要)、有理智参与的实际活动(即“反省的经验”),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拉尔夫·泰勒在分析课程编制的原理时,反复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地获得经验的过程:“学习是通过学习者所具有的经验发生的;就是说,学习是通过学习者对他所处的环境作出反应而产生的。因此,教育的手段是学习者已有的教育经验。”⑤可以明显看到泰勒尤其强调学生经验的重要价值所在。
陶行知以“接知如接枝”的生动比喻,说明学生获得的直接经验在知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他首先对真知识和伪知识进行了区分:思想与行动结合而产生的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发结果的是真知灼见;不是从经验里发出来的知识就是伪知识。同时他也指出,掌握真知识的基础是,“我们要有自己的真知识做根,以这经验所发出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上去,别人的知识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⑥
虽然上述几位教育家没有明确提出学生经验对课程的意义,但是却明确提出了学生的自身的实践经验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我们研究学生经验作为课程资源指明了方向,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学生经验对课程意义的依据。
3 学生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现实意义
3.1 吻合了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
在传统教育中,课程被定义为 “学校教学内容”,即课程是教学科目或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等。这些解释是建立在“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论”上的,其实都归因于“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现代教育把课程定义为“经验”,如“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经验”等等,⑦这一定义是现代“人本主义”思想的反映,是人性关怀及人格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经验作为课程资源反映了课程的“书本”到“人本”的价值转向。
3.2 成为学生学习的基石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他们还没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出现在面前时,学习者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可见,已经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经验、态度、情感等都是学生后续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这正如陶行知学生所说的“接知如接枝”,以及古人所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3 彰显学生个性,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
现代教学原则之一就是充分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的经验作为课程资源,即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即彰显其经验。把学生经验纳入课程资源,肯定了学生经验的作用,同时学生的经验不是少数学生的经验,而是所有学生的经验,即使是教师也不可能穷尽对所有知识的理解,只有教师放下架子,虚心听取学生的心声,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在教学中不是缺少教学资源,而是缺少发现教学资源的眼睛和勇气。当学生有权利和机会表达他们的想法时,是他们彰显个性的时候,也是主体性得到表现的时候,同时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有利于实现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
4 学生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4.1 实现师生关系的变革
要把学生经验真正纳入课程资源中,首先必须保证的是学生的经验有机会在教师面前表现。在以往的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凭借自己“先知者”的身份控制着课堂教学的“霸语权”,从而学生经常出现“失语”现象。因此要想学生的经验能真正进入教师的视野,进入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借用西方哲学家胡塞尔的观点,即在平等的主体间性中,教学才可能被称为“对话”,所谓对话,就是“主体和主体之间互相敞开、理解、交流和进入的过程”。⑧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新视角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因此只有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主体—主体”或“主体—客体(中介)—主体”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得师生尊重彼此的观点、经历,关心具体的生活经验等等,学生经验作为课程开发才能成为可能。
4.2 对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扩展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关键,是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连贯性是其他课程资源无法超越的,但它并不能包含教学的全部。学生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能够对教材起到补充和拓展的作用,并在补充和拓展教材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经验不断得到发展。学生经验作为教材资源的补充和扩展的具体策略如下:
(1)给学生经验预留足够的空间。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应实现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角色转向“课程的创生者”角色,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更不能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为学生经验的发挥留有足够多的空间。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讲到《环境污染与防治》的时候,应首先让学生结合他自己的经验谈谈他身边的环境污染种类有哪些,这些环境污染对生活、学习、工作造成了哪些危害,假使你是一名环境治理人员你会采取哪些措施等等。这样教师根据学生的经验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对以前经验的重组与加工。
(2)鼓励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对教材进行质疑。教材是用来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而不是学生服务教材。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教材就是权威,只有教材才能提供正确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在教材面前失去了话语权,唯教材马首是瞻,对教材知识盲目的记忆、服从,没有结合自身的经验建构新的意义。因此,要想学生经验融入教学资源,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教材的批判力和反思力,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总之,要诠释现代课程的“人本”特性,就必须聚焦学生的经验,正如杜威所言:“在仅是教科书和教师才有发言权的时候,那发展智慧和性格的学习便不会发生;不管学生的经验背景在某一时期是如何贫乏和微薄的,只有当他有机会从其经验中作出一点贡献的时候他才真正受到教育。”⑨由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个不可忽视的焦点:学生经验。
①[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②④[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③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
⑤[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⑦王达庆.考量现代课程理念中“学生经验”的价值[J].教学与管理,2006(8):35.
⑧唐汉卫.回归生活与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J].课程·教材·教法,2005(5):53.
⑨[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