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教材的教育性评价及教学建议
2012-04-29姚丽芳胡英山
姚丽芳 胡英山
教材评价关系到教材推广使用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课程的教育性目标被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教材作为践行课程理念的基本载体和集中反映,理应具备较好的的教育性功能。那么,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开发的地理新教材教育性如何?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为例,评价地理新教材的教育性,以期更好地分析教材和进行教学。
一、地理新教材教育性评价内容的界定
何为教育性?高凌飚教授将评价中小学教材的维度分为知识维度和思想文化内涵维度等六个维度,其中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正是对教材教育性的评价,他认为其衡量的问题包括:教材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境界,教材所体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教材在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方面的水平,教材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倡导水平,教材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的认识五大方面。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材的教育性内涵大为扩展,已不等同于以往的思想道德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性目标集中体现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此本文所指的地理新教材教育性评价主要是指对教材中承载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的评价,其中情感分为学习兴趣等四个亚类,态度分为科学态度等五个亚类,价值观分为合作意识等八个亚类,共17种内容(表1)。
二、地理新教材教育性评价指标的建立
通过对诸多评价维度设计原则的研究,结合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的特点,设计了地理新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性评价的存在性、符合性和检测性三个评价维度,并给出具体的评价标准(表2)。
三、地理新教材教育性评价过程的分析
1.地理新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存在性评价
“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介绍了地貌演化发生的条件(内、外力作用)、发生的背景(岩石圈物质循环)、基本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其对应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包括:通过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知识培养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了解我国山地、地貌的分布培养地理审美情趣和树立国情意识,通过认识不同地表形态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通过学习火山、洪水等知识树立灾害意识。通过对17种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在本章10个知识点和9个活动中的分布情况(表3)进行统计,发现本章共含有69项且涵盖13种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内容,数量较多,类型多样,也涵盖了本章内容应该培养的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地理新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存在性较好。
2.地理新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符合性评价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心理特征、生活经验、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课程的培养目标也不同。高中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基于初中基础水平上的,强调要形成更加稳定、更深层次的意识、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上。如同样是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初中生的培养目标是喜欢学地理,高中生不仅要培养他们喜欢学地理,而且要初步认识到地理科学的价值。所以初中地理主要涉及“是什么”,而高中地理更多的是“为什么”、“怎么办”。如同样是学习山地的内容,初中地理在“中国地形”这一节中介绍了很多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教材中的活动是呈现五岳的图像,要求学生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到五岳的位置,而高中教材主要讲解了不同山地(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教材中的活动是要求学生思考地下隧道的选址和公路的选线,引导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更体会到地理知识的价值。
除了教材中课文系统的文字部分,还有很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分布在地理图像、活动和案例栏目中。地理图像,如河谷的演变示意图、长江口冲积岛的变迁示意图、华北平原河流堆积地貌图等,这些图像或以图释文,或创设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而且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和提升地理审美情趣;教材中几乎每个知识点后均设置有活动以及章末的问题探究,有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启发、渗透和感染,培养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此可见,本章所包含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的深度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内容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新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符合性较好。
3.地理新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检测性评价
教材中的“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也是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从表3可以看出活动中包含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占59.4%,多于知识点所占的比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观。通过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养成或者完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这9个活动中,通过学生推测张家界河谷的形成,可以评价学生是否会积极思考地理问题,是否具有创造意识;通过学生模拟“河流堆积地貌”的实验,评价学生是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是否具有求真的是非观念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章末“问题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搜集资料探究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态度;通过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人地观,是否关心国家建设和发展。类型多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不同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和评价学生不同内容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此可见,教材具有丰富的检测学生不同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的作业,地理新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检测性较好。
四、发挥地理新教材教育性功能的教学建议
1.充分挖掘地理新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
地理教师要有意识去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特别是那些含意深邃、隐而不露的内容,充分发挥教材价值。如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教材中呈现的“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通过“8”和“0”模式来记忆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但很少有教师意识到应该同时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地理学习的方法观,跟学生强调 “模式图”记忆法的重要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结合其它两个维度的目标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是一个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承载的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首先,认知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知识、技能的水平越高,人的感受能力就越强,养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越丰富越深刻;其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在学生的亲历体验中去渗透与感染。有些地理教师将此维度目标当成知识向学生灌输,殊不知,学生只有亲历学习过程、获得感受、体悟良好方法,才能把这种感受、体悟上升到情感和价值判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又有推动、强化和调节的功能。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任何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都不能有所偏废。
3.参与体验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方式
朱小蔓教授强调,只有当人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或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实存性……只有重视体验活动,才能使道德教育真正达至个体,产生影响,逐步产生个人的心性品质。地理教师要创设学生体验的情境和活动,给予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的时间及机会,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甚至故意进行反面教育,引起学生已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冲突。而当发现学生有消极、偏执、错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应予以及时和必要的引导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