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掩映南京城
2012-04-29蔡菊香
蔡菊香
南京一直是我神往的地方。南京有雄伟的中山陵,巍峨的中华门,肃穆的明孝陵,柔媚香艳的秦淮河;南京有繁华的新街口,高大的梧桐树,和“天赐宝物,石中皇后”的雨花石;南京也有汇聚各种传统小吃的夫子庙,有名声远播的特产“南京板鸭”,随处可见的鸭血汤。南京号称“六朝古都,金粉之地”,可圈可点的人文古迹传统风俗多不枚举。一次又一次的南京之行仍不能窥其全貌,那种伸手可触却又可望不可即的距离,使我愈加感觉南京这个城市潜藏的神秘和欲与之亲近而不得的陌生。
有关南京最早的记忆是小学课本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一文。桥头堡,工农兵学商五人塑像,白玉兰花形的路灯,巨大的桥墩和桥孔。大桥的雄姿给孩子们以无穷无尽的美丽想象,我在幼小的心里立下宏愿,有朝一日一定去看一看这座南京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凝聚中国建桥工人无数心血和汗水的大桥,去感知新中国建桥史上创下的第一个奇迹。值得庆幸的是,这个誓言在我22岁时终于实现。我和父亲母亲哥哥一起,手拉着手兴奋地漫步在宽阔的桥面上,浮雕、灯柱、车辆、行人一一从眼前掠过,大桥下,大桥公园绿树成荫,涛涛江水向东奔流,渔舟、轮船百舸争游,多么美好的景象啊,正当我兴奋得手舞足蹈之际,哥哥为我和父亲母亲拍下了许多张与大桥合影的照片,这些照片一直被我完整地保存在相册之中。
南京的大街与别处的不同。南京市区属丘陵地带,城区内的地面并不平整,街道往往出现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坡度,乘坐公交车,时时能体味上坡的超重和下坡的失重,仿佛弹一首钢琴曲,时而低吟浅唱,行云流水,时而高亢激越,振奋心神,紧张刺激又充满臆想。南京许多街道的两侧种植巨大的梧桐树,梧桐树枝条横斜,阔叶繁茂,为南京炎热的夏天制造无数清凉。在大街上行走,你不必带帽子或携带用来遮阳的伞类工具,梧桐树足够为你留住一片清凉。到了冬天,曾经枝繁叶茂的梧桐树飘尽最后一片绿叶,光秃秃的枝丫上写满南京历史的沧桑,但这些枝丫并不颓败,更不萎靡,它让南京更加凝重稳健,街道空前开阔,商业区繁华依旧,风景点红火依然。当梧桐树在春风的鼓动下萌发第一卷新芽时,我们的周围瞬间出现鹅黄、嫩绿、淡绿、深绿,还有姹紫嫣红,南京的街道又在绿色的蔽荫和鲜花的簇拥下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1923年8月,俞平伯和朱自清两位散文大家约齐同游秦淮河,并各自以《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名作文,给曾经缠绵香艳的秦淮之水增添一份文人雅趣,也让外地游人产生无穷遐想。当我从夜的南京城转辗至秦淮河畔时,对岸九龙照壁灯火辉煌,长堤一色吊起大红灯笼,近处的河水微波轻泛,张灯结彩的龙舟飘荡水面,只是未能见到两位散文大家描述的“七板子”。岸边随意游走,嘈杂的卡拉OK,粗重的音响,围观人群的喝彩,众多声音汇成一股又一股巨大的声浪,不绝于耳。这等热闹的天地,脑子里竟无一空处想象当年歌妓的婉转歌喉,更无从体会江南丝弦竹笛的曼妙清音,不禁大觉无趣,于是打消登舟听歌看水的念头。转过头去与夫子庙前的水果摊贩作一小小交易,拎回一大堆时令鲜果,到热闹的夫子庙特色饭馆品味鸭血汤的鲜醇,暂时满足一下口舌之快。想来两位散文大家所描述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琵琶歌女的清音倩影终难一见了。
袖执神奇美丽的雨花石,登临中华门城楼,俯瞰秦淮河水,徜徉于玄武湖公园的湖光山色之中,遥闻鸡鸣寺的晨钟暮鼓,南京的历史如潮涌在眼前。南京从明朝建都,历经六朝更替,到中山陵的天下为公,南京城经历一次次血雨腥风。踏在南京的土地上,每次都会想到七十多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城的每一寸肌肤,都有可能躺倒过屈死的冤魂。去年五月底,我和娟儿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穿过纪念馆广场,一堵灰白色的纪念石墙出现在眼前,石墙上镌刻着无数亡灵的名字,细看这些名字,发现有许多是同一家人,父母夫妻儿女,兄弟姐妹,往往同一姓氏的有一大排,可以想见,当年日本鬼子在南京城里制造了多少灭门之灾,血泪惨案。万人坑纪念馆里,昏暗的灯光下,层层叠叠的白骨,各具惨死前的形态,阴森凄惨;四周墙壁上张贴的一张张血腥图片,耳畔似乎响起一声声的悲啼呼号;音像带反复播放的屠杀惨状,馆内陈列的日本鬼子的杀人工具……目睹耳闻纪念馆内的一切,一股刻骨的仇恨和耻辱感在骨髓深处漫溢。当走进点着无数烛火的祭奠大厅时,烛影飘摇,冷风惨淡,仿如一个个屈死的灵魂在跳着人世间最悲情的舞蹈,向世人申诉他们的冤情。斯情斯景,即使在大热天里,也会有一股彻骨的冷森之气从脚底升起,令人毛骨耸然,满腔悲愤。
最近几年国内一些地方把樱花作为经济林木引进并遍地种植,当最初看到樱花盛开时的惊艳过后,我却慢慢开始不喜欢这种美丽得极其霸道和张扬的花卉,它们的生长之易和花开时的肆无忌惮,仿佛都带有与生俱来的侵略性的性格,都会不由我想起它们蓬勃生长的原始国度,想起那个国度曾经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灭顶之灾。无论他们如何抵赖,如何篡改历史,但历史的真相终究是无法抹杀的。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这个曾经落后受人欺凌的民族,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终于以外来者不容小觑的姿态站了起来。南京城不再是一座充满悲情的城市,她已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希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