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问题探究性教学的尝试
2012-04-29李忠晶
李忠晶
面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为什么不能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回答呢?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了“问题探究性教学”模式,与同行们共同交流。
一、营造问题探究氛围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启而不发。” 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状况,我们曾进行过一次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学生课堂问题意识淡薄具体表现为: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例如在教《曹刿论战》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曹刿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片面的。”我及时抓住这一问题,启发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再来看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盛的心理需求。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培养能力,展示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对于那种缺乏问题意识的学生,重点在于培养其问题意识。除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外,还要特别注意采用科学的方法,精心设置问题环境,使这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二、激发问题探究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一方面要求教师尽可能将语文课本“探究·练习”中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如教师教《春》一文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经过全班讨论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李树”的顺序排列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倡导合作探究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问题探究性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执教《幽径悲剧》一课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了“本文作者用‘幽径悲剧做题目有何用意?”“文章第五自然段能否去掉?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写藤萝毁于愚氓之手的内在含义是什么?”等问题,然后各小组间交叉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用合作探究的形式由记录员记下大家的答案,小组中心发言人公布答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对课文内容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反思拓展,让他们依托文本内容,“由内及外”的展开讨论,通过每个小组发言人的发言,最终实现对文本的超越。例如我在执教《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时,一个小组代表作了这样发言:“保护一只鸽子,可以不封阳台,可以用布条帮鸽子做窝,但是人类给大自然带来的伤害只是用布条包扎一下就行的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也为经济的飞速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我们把最后一棵树砍掉,当我们把最后一条鱼吃掉,当我们把最后一只藏羚羊的皮剥掉时,人类还剩下什么?醒悟吧,人类!”像这样学生抑或振臂高呼抑或黯然泪下的场面几乎每节课都会出现。由此可见,学生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身心得到足够的放松,责任心得到增强,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问题探究性教学”能否取得成效归根结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教师不要设置框框,先把学生的手脚限制起来。每一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向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才能使合作探究式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