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之滨物流链
2012-04-29
我把大武汉引领潮流的事物比作“玉盘”中的“金珠”,有朋友就问我,除了前几期文章所写的水呀电呀什么的,大武汉还有什么?我说“金珠”还有不好啊,比如物流就是。
一说物流,人们就以为这是当下的事物,其实它很早就有,武汉的近代物流还很完备。武汉是个得水之便的城市,交通优势集中表现在水上,它的物流也集中在水边,后来有了铁路,表现的舞台便多样了。
为什么生意人的谚语要说“货到汉口活”?因为汉口地盘大,生意门类多,离水近,交流快,什么货都好脱手。好脱手么,不就活了?
南来北往的货物到汉口来找脱手机会,这就是商机。这样的商机,催生了汉口近水处多如牛毛的中介从业者:中间人或“行”。那些“行”是有门面的,但门面一般不大,不摆什么货品,只摆桌椅板凳,或者沙发茶几。它的老板和伙计,较多的人都是老汉口“久占地面”的活泛人,他们人头熟,地面熟,左邻右舍都说得上话。他们把“行”开在码头边上或者沿河大道、汉正街平行的汉水街上,等的就是运货来汉口,急着变现钱的货主。因此他们掌握着一个或几个行业一些店铺的情况,对谁家想要什么,要多少,能接受什么价位都心里有数。有相应的货船抵岸,他们就会主动上前,“一手托两家”,按市场规矩,为买卖的双方说合一个都能接受的价格,双方就可以成交,这个行就可以享受双方给予的提成了。
中间买卖在汉口开埠以前就有了。由于他们的存在,一部分货主的货靠岸后就可以尽快出手,货主在武汉的消耗要节省好多,就是留在汉口玩也玩得开心多了。
靠岸即腾仓,这是货主、船主都喜欢的结果。因为多数情况下船主货主都不是一个“主”。船主希望的是船到港就腾仓,我拿了运费之外还可以装一船货返程,有的船主则是腾清货物后将船拆板子卖钱,让这一趟随船的水手留在汉口自谋生路,他自己乘客船回程,总之货到汉口后船主首先耽误不起。
货主同样也误不起。如果不能做到船对船,仓转仓,及时腾清货物,他就得在岸上找堆栈把货物堆起来,好放空船回去。然后,他得想办法找买家,这当中堆货得付钱,找买家的日子住店吃饭要钱,钱带少了还得找地方借债。这当中要有一口气接不上来,就会被人盯上,到你万难之时以帮你抛货为名,逼得你精肉卖个豆腐价!
银钱业老板发现了水边的商机,渐渐就有人到码头来放款。但由于他们是一家一户各自为战,对物流的支撑还只能在小范围进行。
汉口开埠以后,洋商涌入的动静实在太惹眼了,他们的“洋船”开辟汉申、汉宜、汉渝各线大抢客运生意,货运上更是摆出霸住江汉之间的架势。仅仅一个太古洋行,不但有上、中、下三个太古码头,还与码头对应着修了5万多平米的堆栈。更厉害的是,洋行码头张着嘴收钱的时候,外国银行是脚跟脚傍着他们,让货主和仓储都感到“不差钱”的。有了金融的支撑,大武汉这个大码头万货云集中的储存转运才“流”得畅快,同时也逼出了传统码头上,震天号子下边一家一户把肉蒙在饭里吃的落后和被动。
被外国人惊醒了的中国实业家,不但学样而开起了洋行,而且到码头上去开展业务。钱庄老板也不甘落后,纷纷关注起了码头货运业务,清末民初黄陂街大红大紫时,汉口百分之四十的钱庄都集中到了这条全长3.2华里的街上,就与它临近长江、汉水不无关系。
银行业由于资金相对雄厚,除了也挤到码头上接存款贷款业务,有的干脆学了招商局的样,直接在码头附近设堆栈,从介入物流转而投资物流。
现在汉水边上的汉口“工贸家电”,最早就是“交行堆栈”。交通银行是中国最早的国资银行之一,民国时与中央、中国、农民一起并称“四大国有银行”。它实力雄厚,投入物流自然不是小堆栈的搞法。这座“交行堆栈”仓储面积5千多平米,当年在单体的仓库里算个儿大的。同时因为背后的老板是银行,金融的支持就来得更直接:
从各地到汉口来的货主,不论他带来多少货,不论他资本怎么雄厚,他总是拿着货来变钱的。只要你把货堆进了交行堆栈,你在约定的仓储期间内就可以申请贷款,最高额度是你货值的70%。到期无法归还,以所储的货品抵债。
那时候民间借款的规矩是很苛严的,只要说是借钱,“加一”的月息(10%)就算是最低最合理的了。相比之下,交行堆栈的规矩不但简洁行,而且易于接受,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如此,南来北往的货主才愿意接受它,金融便成了汉口物流连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正因为如此 当年汉口码头的生意虽然雄浑中带有些杂乱,但它的物资流向、财富的聚散趋势仍是井然有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