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周玉器纹饰的分期特征

2012-04-29丁哲李昊

收藏界 2012年12期
关键词:云谷阴刻玉质

丁哲 李昊

古玉断代与辨伪,殊为专学,然其虽奥,并非常人所不可企及。一般说来,应以质料、工艺、器型、纹饰、沁蚀等五点为要,全面考察,综合运用。其中,纹饰乃进行断代鉴定的最重要依据。东周一代,诸侯称霸、列国争雄的局面带来了一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重要载体的玉器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制玉技术的改进,玉器纹饰有了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故从纹饰入手,对于此期之断代作用尤甚。

春秋早、中期

本期流行以双钩阴刻技法琢出的虺龙纹,纹饰的鼻、角、耳、口及其轮廓皆由双线长尾蝌蚪(逗点)状纹样单元表示,两条阴线基本等宽。其主要见于玉璧、玉琥、玉、玉璜、兽面形玉饰、玉管等器类。

河南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属春秋早期晚段,出土的一件玉璧(图1)属此类型。直径11.6厘米,孔径6厘米,厚0.3厘米。青玉质,色深褐且有黑斑。器体为扁圆形,好径较大。正面满饰双钩阴刻技法雕琢的虺龙纹,背面光素无纹。

山东沂水刘家店子1号墓主可能为莒国君主,年代为春秋中期,出土一件玉璜(图2),长9厘米,宽2.6厘米,厚0.2厘米。青玉质,表面局部沁为黄褐色。弧形,器表亦琢有虺龙纹,其鼻、口、耳、角等部位皆以纹痕较宽的双线长尾蝌蚪纹代替。

春秋中、晚期

本期流行以斜碾技法琢出的虺龙纹,纹饰的鼻、角、耳、口及其轮廓皆由“一面坡”形态的长尾蝌蚪(逗点)状纹样单元表现。此纹主要见于玉璧、玉琥、玉牌饰、玉等器类。河南淅川下寺二号墓属春秋晚期,墓主系此期仅次于楚王的楚国最高等贵族,该墓出土的一对玉牌饰(图3)便琢有此纹。长3.3厘米,宽2.5厘米,厚0.1厘米。青白玉质,两件形制基本相同。长方形扁片状,四边雕出脊齿纹。正面装饰“一面坡”形态的虺龙纹,以斜碾技法琢就。

浅浮雕虺龙纹亦为此期所盛行,其多见于吴楚之地。这种纹饰多以浅浮雕纹样单元表现龙的主要轮廓,再结合细阴线刻划龙之细部。如年代属春秋晚期的江苏吴县通安严山王陵所出的一件双龙首玉璜(图4),长9厘米,宽2.1厘米,厚0.3厘米。淡青色,一端上缘沁呈褐色。圆弧状扁平体,琢双龙并体形,两端对称龙首。两面皆装饰三组相同的浅浮雕虺龙纹,龙的目、舌等细部用细阴刻技法琢出,构图严谨满密,纹样华丽,有较强的立体感。

单线阴刻技法琢出的虺龙纹,乃春秋中晚期秦式玉器之特有风格。通常见于玉璧、玉璜、玉龙佩和亚字形玉饰等各类玉饰件之上。如陕西凤翔南指挥村春秋晚期秦公1号墓出土的一件灯笼形玉饰(图5),直径4.9厘米,高5.1厘米,厚0.5厘米。白玉质。扁平体,外形接近灯笼状。正面琢有单阴线构成的秦式虺龙纹,线纹刚直有力,硬性方折,繁缛精美。背面光素无纹,钻有两对隧孔,以便缝纫佩戴。

春秋晚期

本期所流行者主要为浮雕云谷相杂纹,此乃掺混有云纹、谷纹、长尾蝌蚪纹等纹样单元的一种纹饰,其实为前期浅浮雕虺龙纹进一步简化、分解后形成的抽象形态。浮雕云谷相杂纹多见于中原三晋之地,主要用来装饰玉璧、玉璜、玉剑具、玉龙佩、玉管、玉牌饰等器类。山西太原金胜村251号墓的墓主系春秋晚期晋国执政之卿赵鞅,墓中发现了较多装饰有浮雕云谷相杂纹的玉器,出自墓主头部上方的一件玉龙佩(图6),长9.2厘米,厚0.5厘米。青白玉质,器体下沿沁为褐色。龙首反顾,腹部拱起,尾尖内卷,上端钻有一孔。器表浮雕云谷相杂纹。

战国早期

浮雕云谷相杂纹仍在本期流行,但其与春秋晚期者略有不同。春秋晚期颗粒大而饱满,手感圆钝,而战国早期则较前期略显单薄,谷芽偏长,且纹饰中掺杂谷纹的比例亦较大。另外本期部分粗工者,并未完全减地,各纹样单元间留有曲折的凸梁,此亦为战国早期云谷相杂纹的特征。如战国早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对玉龙佩(图7),两件形制相同。左:长11.5厘米,宽8厘米,厚0.6厘米;右:长11.6厘米,宽7.7厘米,厚0.5厘米。青玉质,局部有褐色沁。龙体细长,作曲身、顾首、歧尾状;龙足以躯干凸出的牙扉表现。边缘饰以索纹,器表琢出浅浮雕云谷相杂纹。

战国早、中期

阴刻云谷相杂纹为本期之常见纹饰。多见于玉璧、玉璜、玉龙佩、玉觿之上,其中前三者为战国时期最常见的器类。江苏无锡鸿山丘承墩1号墓,属战国早期遗存,墓中出土的一件削形佩(图8)即装饰有这种纹样。长11.4厘米,宽1.3厘米,厚0.5~1厘米,柄宽0.6厘米,环径1.2~1.5厘米,孔径0.4~0.8厘米。玉质沁蚀为白色,间有绿色瑕斑。削与环部皆阴刻云谷相杂纹。又如河南洛阳中州中路战国中期墓葬出土的一件玉龙佩(图9),长13.7厘米,宽8.7厘米,厚0.4厘米。玉质沁蚀呈灰白色。龙昂首回望,曲身鼓腹,歧尾内卷,足部作尖钩状。表面满饰阴刻云谷相杂纹。

战国中、晚期

此期谷纹已从分解龙纹中独立出来,形成了由清一色谷粒状纹样单元组成的谷纹,为战国中期之后最常见的装饰纹样。根据工艺形态之差异又可细分为三式。

微凸式谷纹,即在两或三组平行线剔地形成的微凸曲面单元上阴刻一道浅细谷纹,谷纹之尾较长且个别作回勾状,属战国中期的湖北江陵望山2号楚墓所出的一件玉璧(图10)上便琢有此纹。此器直径9.8厘米,孔径2.7厘米,厚0.4厘米,青绿色。浙江杭州半山石塘第19号墩1号墓出土的一件玉璧(图11)亦可作为参考。这种浅浮雕结合阴刻技法的谷纹与汉代流行的蒲格谷纹工艺大致相若,应为后者之雏形,但二者之差异在于:蒲格谷纹是在以三组宽深的平行线,作六十度夹角所分割减地形成的正六边形凸起平面(即蒲格)之上,加琢短尾谷纹,且各六边形单元间通常还有分割遗留的三角形纹,分割线痕也比较明显。如陕西咸阳师范学院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璧(图12),直径23.3厘米,孔径4.1厘米,厚0.55厘米,青玉质,器表分内外两区,外区阴刻四组双身兽面纹,内区琢有蒲格底纹,格内阴刻谷纹。

平面阴刻式谷纹。如湖北江陵望山2号楚墓所出的一对玉龙佩(图13),长18厘米,厚0.5厘米。两件形制相同,皆作青玉质。龙为顾首爬行状,弯曲不甚。龙身中段部位阴刻谷纹,颈、尾、爪部皆未琢出,雕琢粗犷有力,线纹边缘多有毛刺歧出。

乳钉式谷纹。工艺比较复杂,多先以两到三对平行线定位,再剔地形成半球状颗粒单元(亦有再用斜碾技法将半球改削成萌芽谷粒状者),最后沿浮雕单元之轮廓依形加琢一道谷纹,其尾部较短。安徽长丰杨公8号墓,属战国晚期遗存。墓中出土的一件玉璧(图14)所琢之纹属此类型。外径14厘米,内径4.7厘米,厚0.6厘米。白玉质,局部沁为褐色。扁圆状,内外缘琢出斜棱。表面满饰排列规整的浮雕谷纹。又如河南淮阳平粮台16号墓出土的一件玉璧(图15),直径7.6厘米,孔径2.7厘米,厚0.45厘米。青白玉质,局部有褐色沁斑。器表装饰谷纹,乃浅浮雕结合斜碾技法琢就,立体感较强。

战国晚期

乳钉纹、勾连乳钉纹、勾连云纹在战国一代仅见于本期,前二者系乳丁式谷纹简化、发展形成,勾连云纹则是在阴刻云谷相杂纹的基础上省略而就。

浙江余姚老虎山10号墓,属战国晚期遗存,该墓所出的一件玉璧(图16)即装饰有乳钉纹。直径8厘米,厚0.6厘米。受沁呈白色。扁圆形,内外缘廓凸起。两面浮雕排列规整的乳钉纹。

勾连乳钉纹可参考安徽长丰杨公8号墓出土的镂雕管形玉饰(图17)、双龙首玉璜等器类。如双龙首玉璜(图18),长13.5厘米,宽3.7厘米,厚0.3厘米。青玉质,表面大部沁呈乳黄色。器作拱桥状扁平体,两端镂雕龙首。器表满饰形制规整的乳钉纹,其中每三钉为一组,以细阴线连接。

勾连云纹如山东淄博商王村1号墓所出的一件玉璜(图19),长11.1厘米,宽1.8厘米,厚0.3厘米。黄玉质,表面有白色沁斑。双龙首形,龙身琢有勾连云纹,中部钻有一孔。

上述便是东周玉器纹饰分期特征的大致情况。纹饰,为玉器研究与鉴定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在以往诸位名家研究的基础上对此期玉器纹饰的分期特征做了些粗浅的说明,望对收藏爱好者能有些微裨益。

(责编:蔚蔚 )

猜你喜欢

云谷阴刻玉质
刍议阴刻玉雕的价值构成与取向
石性与玉质
我在何方
高层建筑框筒结构设计分析——以淮安汇金云谷2#、3#办公楼项目为例
云谷:开放的『会客厅』
浅谈塞上碑林红石峡的书法艺术和历史价值
玉质天成
浅谈玉石微雕阴刻艺术
浅谈河北蔚县剪纸
云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