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话信阳
2012-04-29曾平
曾平
金秋10月,记者在地处鄂豫皖老区的河南信阳采访,大别山峰峦叠翠,淮河两岸,稻菽飘香。
“2011年,信阳生产总值1276.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2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50元,实现5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2亿元,接近翻两番;粮食总产连续8年创历史新高,是全国18个粮食超百亿斤的省辖市之一。今年的发展势头更好……” 谈到信阳,十八大代表、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兴奋地告诉记者。
郭瑞民刚满50岁,年富力强,6年前来信阳当市长,半年前任信阳市委书记。目前,信阳正在加快实施“鄂豫皖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中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枢纽”、“国家级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等重大项目的步伐。这一切,对郭瑞民和信阳人民来说,任重道远。
今日中国:信阳有850多万人,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城市化水平低,如何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郭瑞民:市委、市政府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相结合,与扶贫开发、重大工程建设、滩区移民迁建、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相互推动,协调发展。目前,全市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676个,今年新启动30个,在建总数达到221个,城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同时着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完成信阳新区总体方案报批和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新区百花园区域百花中心等9大建筑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高铁站片区建设快速推进,浉河一、二期治理已全面完成,三期治理已全面展开,新建成中心城区面积达40余平方公里,相当再建一座新城。
大力推进中等城市和中心镇建设。按照建设一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一个超百亿主导产业、形成一个人口规模超20万中等城市的目标要求,做大做强县城,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支持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率先发展成为小城市。
几年来,信阳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创业之城、中国休闲城市、中国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荣,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并连续三次荣膺全国十佳宜居城市,是全国唯一连续三次上榜的十佳宜居城市。
今日中国:信阳地处大别山山区,工业基础薄弱,为彻底改变信阳落后面貌,如何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郭瑞民:我们坚持以集聚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集聚,新型工业化迈出了坚实步伐。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要求,集中要素资源,加大扶持力度,绘制产业图谱,拉伸产业链条,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主导产业更加明确,综合带动作用更加凸显。今年元—7月份,15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271.47亿元,增长47.8%,占全市投资的50.9%,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09.86亿元,占全市工业的62.3%,拉动经济增长12.9个百分点。重点围绕产业升级、交通能源、城乡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集中力量推进一批支撑、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实行项目落地“零阻碍”。元-7月份,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较上年同期增加53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 58.5%,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56.3%。投资结构继续优化,电子信息、食品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了5.7和1.7倍,远高于当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把扩大开放作为借势跨越、加快崛起的根本举措,以大招商活动为载体,坚持内外开放并举,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按照“想好说好、看准抓准、谈成干成”的要求,成功引进了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近年来,利用外资扩展到17个国家和地区,与6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与17家央企开展了战略合作,有36家国内外500强企业在信阳投资落户。元—7月份,全市进出口总值37488万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0868万美元,增长34.4%;实际利用外商投资18330万美元,同比增长49.3%。
今日中国:信阳是传统农业大市,如何持续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
郭瑞民:我们抢抓国务院明确提出支持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坚持以试验区建设统揽“三农”工作,以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和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为具体抓手,着力推进持续做好“三农”工作,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地位。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去年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15.4亿斤,较上年增加0.36亿斤,实现连续8年增产,稳居全国18个粮食总产百亿斤大市之列,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实施农业产业集群增育工程,培育优质农副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知名品牌。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4787家,入社农户59.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9%,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优秀社”,占全省表彰总数的1/10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全市茶园面积达18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4.6万吨,产值达到55.8亿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达3000元以上。特别是成功研制“信阳红”,实现了红茶绿茶交相辉映,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今日中国:信阳在统筹抓好民生改善、民主法制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同时,如何切实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郭瑞民: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十件大事的基础上,扎实办好信阳市“十件实事”,努力形成中原经济区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我们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着眼,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具体利益着手,办好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等民生大事。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全力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制定了扶贫攻坚计划。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用于社会保障和教育事业的支出分别增长39.3%和22%。大力实施就业促进计划,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6374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896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28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社会保障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71.8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69.6万人,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待遇标准有了较大提高,初步实现了养老、医疗和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对不同人群的全覆盖。切实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建成经济适用房13.1万平方米、廉租房18.3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19437户、3296万元。切实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全市累计发放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资金6.8亿元,实现了城乡低保五保对象的应保尽保。农村敬老院新建、改建、扩建任务全部完成。落实两免一补资金6.3亿元,高考万名进线率连续4年居河南第一。
今日中国:信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如何突出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文化建设水平?
郭瑞民:“信阳”意蕴:大山有别,水佳为淮。人言皆信,日升曰阳。我们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努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文化体制改革为抓手,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入开展文明创建,为全面提升魅力信阳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我们创新方式,提升对外形象,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从不同视角报道了我市加快农村改革、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欢乐中国行——魅力信阳》大型文艺节目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进一步提升了信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我们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县文化体制改革和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电影《杜鹃花飞》、动漫《少年司马光》获河南省第九届“五个一工程”作品奖,大型历史豫剧《开漳圣王陈元光》成功上演。文化产业围绕特色做文章,积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区板块和文化产业基地。
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启动“文明信阳系列行动”,继续推进“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认真组织志愿者服务全市重大节会、赛事活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设“道德建设专栏”,对“信阳身边好人”进行系列报道,辐射带动公民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