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都问医
2012-04-29张学英
张学英
清晨,当610万人口的亳州开始活跃起来时,一股淡淡的药香味也在城区内弥漫开来。在紧临火车站的康美中药材交易市场里,这座规划中将会达到122万平方米的超大型交易市场,早就人声鼎沸。
据当地人介绍,每天凌晨三四点钟,一些期货商已经就种植和销售远期中药材达成协议,七八点钟,现货交易拉开序幕。康美中药材批发市场是集药材现货交易平台、质检、仓储、销售为一体。每天这里都有2600种中药材出售,日上市量6000吨。4300多个摊位分区规整,市场日客流量2万~3万人,年交易额超过200亿人民币,其规模和影响均居全国之首。
一方面,亳州中医药的快速崛起,让人们乐观地预期中医药高速发展的未来,而另一方面,近年来不断被人诟病的制售假药、药品掺假等事件,也显示了亳州乃至全国,在快速发展的中医药事业之下的隐忧。
以药致富
方敏的中药产品展示店也在康美交易市场里,200多平的店面里看药的、询价的、采购药品、保健品的客商应接不暇。
最初卖过水果、蔬菜、衣服的方敏,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介入中药材批发零售生意,虽然最初一斤药材只能赚到3~5分钱,但方敏依然认为其利润还是可观的,尤其是自家还有二亩地可以用来种植中药材。
亳州自古就是药材之乡,这里出产白芍、亳桑皮、白芷等中药资源171科、410种,因其品种丰富又交通便利,很早以前这里就是中国著名的中药材的集散地,它与河北省的安国、河南省禹州、四川省的成都并称为中国四大药都。
从卖自家药材,到帮助邻居及村里的人卖药材,再到低价收购附近游商的药材,方敏的生意开始越来越成规模,出售的品种也在不断地扩大,除了白芍还包括党参、桔梗等等,先低价收购再拿到市场上卖以赚取差价。
由于需求量增大,到上世纪80年代末,亳州种植中药材的人渐渐多起来,有着敏锐商业嗅觉的方敏就索性放弃了种植,专门做起了批发零售中药材的生意。
从1978年以来,中国中医药业开始走向活跃。1978年时,国内中成药工业产值不过7亿元,而到了1985年,中成药产值迅速攀升至23.6亿元。到了1987年,国家开始制定中药新药审批办法,促进了中药研究的现代化;1988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现中医中药统一管理。规模促进管理,而一系列管理措施又再度加速了中医药事业的小幅飞跃。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亳州药材批发已经初具规模,从开始只有很少几家经销商,到后来有了几十家,河南、山东,甚至是广东的药商都闻名而来;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亳州人走出去远下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出售药材。药材流通格局打开。
此时的方敏也已经有了自己的药材站,奔向全国各地收购药财,并开始着手建立收购、简单粗加工、再出售的初步产业链。一斤药材当时已经可以赚到几毛钱。
2003年“非典”的爆发,令中药材的价格达到历史的高点,亳州也在这一时期名振天下,“全国各地的药商都来亳州进药,市区每天车水马龙,很壮观。”方敏说。
2006年方敏成立了安徽方敏医药有限公司,到现在公司年产值已达3亿元,拥有中药饮料系列、中药含片、养生酒等九大系列200多个品种,与全国200多家生产、经营企业建立了购销和代购代销业务,在湖北、山东、甘肃都有自己的药材种植基地,公司加农户的种植规模已经扩大至数百万亩。公司如今不仅拥有中药厂、保健品厂,还经营着一个再就业园区、一家酒店,形成了多种经营。
“我们每年都有研发新产品,在新产品上市的同时,根据优胜劣汰原则,每年也会淘汰一批失去市场竞争力的老产品,形成新老产品的良性循环更迭。”方敏自豪地说。除此外,有着华佗故乡美誉的亳州在中医诊疗方面同样人才济济,方敏遍寻中医秘方,已达上千个,成为公司的核心创造源泉,“有些秘方现在已经失传了,只有我有”。方敏得意地说。
如今,方敏的企业已经成为安徽省医药行业的知名企业,“我是眼看着中药一步步地兴盛。”方敏说。事实上,亳州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与方敏有着相同经历的民营药商。
药都之难
亳州,作为四大药都之首,华佗故里,种植销售中药材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这些足以描述亳州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而最新的称号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亳州是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这座基地还被商务部评为“第一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成为安徽省唯一通过商务部评审的基地。
数据同样令人惊叹。目前亳州市农村约有近百万亩土地种植中药材,50万人从事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经营及相关的第三产业,20万人在外从事与中药材相关的行业。
不仅如此,为了维护和打造药都的形象,多年来,亳州市大力开发中药提取、中成药、精制中药饮片、中药化妆品和保健食品,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有竞争力的中药核心企业,精心打造“中华药都、养生亳州”城市品牌。
亳州已经成为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也已经成为国内品种最多、规模最大、交易最为活跃的中药材交易市场。现有医药制造企业78家,2011年,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102.36亿元,同比增长44.3%,工业增加值33.09亿元,同比增长27%;中药进出口总额近1亿美元。随着药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中药工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中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然而,兴盛背后难掩中药材交易市场假药泛滥,屡禁不绝。
“市场上至少有三成是假货。”一位药商私下里说,药材销售商造假的方式五花八门,比如在麻袋装的风干蝎子中混入大量食盐增加重量等。更常见的造假方式则是打硫磺防腐、以次充好等。最新的事件是发生于刚刚过去的9月,亳州12家企业的中药材饮片存在染色和增重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亳州市一直对中药材市场进行专项整治工作。今年6月,对中药材交易大厅和周边固定门店进行巡查,重点查处染色、掺杂、掺假等行为,加大惩处力度。然而依然是防不胜防。“每天2600种中药在出售,查处难度相当大。”一位亳州地方官员透露。
地方政府成立中药材交易中心目的之一也是希望控制药材造假行为,但是由于缺乏产品标准,以及缺乏对流通渠道、产地证明等的有效管理,使得管理者难以规范,外部监管极度困难。“严格地说,中药材没有保质期概念,因此每批货的成色、性状、新鲜程度等都不一样。即便同一品种,因为产地不同,药用价值、功效也不同;就算同一个品种、同一个产地,阳坡、阴坡又不一样。此外,采收季节和储存条件的不同也会导致药效差异。当然价格更是差异极大。”方敏说。
现在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建立质量追溯机制,以期通过追溯药材的来源而对制假造假形成威慑。同样充满挑战的是,中药材交易是典型的熟人经济,对商人们来说,交易市场不过是临时集散地。在亳州交易市场最为火爆的二楼,每个摊位上陈列着小袋装的样品,供采购者询价看样,而实际交易则在场外,仓库多为私人场所。这种私下交易为追溯制造了难题。
亳州绝非个案,近年来,已有多个地区曝出中药材造假问题。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不仅缺乏统一的产品标准,亦缺乏中药种子标准和药材等级标准,且中医药多处于小、散、乱的旧有生产模式,造成了当下的混乱。
正在建设中的标准
不仅仅是中药材,中医的整个行业包括中医院办院模式和中医教育传承也都很难如同西方现代医学一般,建立完整的理论、技术和价值标准。而这种标准不能建立背后最大的危机即是:中医正全面丧失自身的传统和作为一种医疗模式的特性。
9月6日,就在亳州举办2012年药博会之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在亳州召开了全国知名中医院院长论坛,试图为处于危机中的中医药发展寻找一条适合的路径。
“公立中医院中药优势是在淡化,不是缓慢淡化,而是成加速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杨荣臣处长说。经常到各地县中医院考察的杨荣臣表示,很多县级中医院实际看不到中医的影子,一些中医院开西药甚至多过开中药。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医院从当初的400多家发展成现在的3000多家,如果再加上一些中医机构、民营中医院以及诊所,数量远超4000多家;对中医的需求也呈现飞速增长模式,据统计,2011年中医门诊需求达5.5亿人次,占全国门诊总量的20%。
即便如此,杨荣臣依然对中医的未来忧心忡忡:“现在我们还有一批知名老中医,10年后,当这批老中医不在,现在三四十岁中医能否承接得住?”
据杨荣臣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药改革正在逐步推进。目前全国范围内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与推广工作正在探索中前行。所谓临床路径,举例说,在糖尿病的陈规治疗中,由于各家医院对检测结果的判读有各自的标准,导致患者在各医院的检察结果互相没有可比性,无法判定患者病情的发展及操控状况,不利于治疗方案的确定。如果按照统一的临床路径进行诊疗,由医师、护士与其他专业人员按照中医对糖尿病的诊断,按照一套最适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医护计划,包括检察治疗的项目、顺序和时间均做出了明确限定,并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模式。这样各医疗机构对患者的病情状况和治疗方案就有了统一的评价依据,医生在为患者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时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并让患者放心。
“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让就诊的患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治疗的过程,还能让那些刚刚从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们更快地进入角色。”杨荣臣说,“让中医临床治疗能像西医一样标准规范。”他认为这一改革将解决中医两大难题。其一就是中医是否有疗效,这个争论由来已久。西医的诊疗手段简便快捷,疗效迅速,可以有效地向病人解释病情,但中医更依赖个体经验,对医生的天性禀赋要求更多。人们对于中医普遍持怀疑态度——“花再多的钱也未必治得了病”;其二,医生成材普遍缓慢,相对于西医,中医成才更为缓慢。
2010年11月8日,国家中医药管制局发布第一批骨伤科9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同年12月1日,又发布了肛肠科5个病种,“到今年年底,将会制定300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方案。”杨荣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