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华:四十年手艺在民间
2012-04-29李婷农姁霖
李婷 农姁霖
曾有人说过,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女子,只要一沾上旗袍,就有了不寻常的灵气。陈明华做了大半辈子旗袍,不太懂这句话的含义。但是,他却自信,不管是什么样身材的女子,穿上他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旗袍后,都能展现独特的个人味道。
从一针一线为自己缝制第一条西装裤,到80年代脚踩缝纫机,再到现在电动缝纫机,陈明华一辈子就喜欢与这些布料、缝纫、裁剪打交道,说起入行的初衷,他简单一句话直入人心,“自己喜欢穿,所以就喜欢做。”这一份特别的爱好,也让他对服装有着敏锐的感觉,在90年代中后期,率先在胭脂路试水旗袍唐装,哪知一炮走红,成就了“美丽来”,也成就了胭脂路旗袍定制的美名。
一本上海裁剪书启蒙
裁缝,在那个年代,被认为是属于女工的专有岗位,偏偏陈明华从小就爱做这些手艺活儿,成为了一名男裁缝。没有带入门的师傅,也没有专业学习,全凭一本《上海裁剪》的工具书,走上这条路。
上世纪60年代,陈明华7岁时,其他同龄小孩甚至还衣不蔽体,他就对自己穿的衣服有独立的主见。母亲为他缝制一条裤子,放在箱底打算让他过年时穿。没想到,第二天,他就把裤子翻出来穿上了,“我就是讲好看,喜欢穿衣服,没考虑其他。”等到16岁时,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仅凭针线剪刀,为自己缝制了一条西装裤,心中的那个裁缝梦也日渐清晰。70年代末,每天在生产队忙生产,他会时不时跑到服装厂去看女工做衣服。80年代初,终于有了一台脚踏缝纫机,再专门买了一本,当时很风靡的《上海裁剪》,照着上面的样板裁剪和设计,就开始了自学裁衣,“它就是我的师傅”,至今陈明华还保留着那本《上海裁剪》工具书。
“中国风”意外受捧
真正开始接活干,还是1984年,从乡下搬到武昌城区后,在小东门一个几十平米的小店面,开始接受日常服装缝纫,那个时候生意一般般,做的都是街坊生意,绵绸睡衣、当时流行的女士一步裙之类的衣服。后来,看到附近的湖北省美术学院有个校办工厂,他就去做“打板学徒”,一做就是八年,裁缝技艺也越来越纯熟。
1998年,成为陈明华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把店子搬到粮道街。当时的胭脂路一带,还是破败老街模样。陈明华租下一个曾做过煤店的门面,取名“美丽来”,隔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作车间一部分展示式样。开业之初,为了装饰店面,有古装情结的陈明华,突发奇想做了一件旗袍摆在店门口。哪知道,刚挂出来第一天,就陆续有顾客过来指定该挂样定做,第一天就做了一万多元的营业额,这让他倍感意外。
随着到他店里做定制旗袍的越来越多,需求的缎料从三块钱直升至近百块,陈明华索性将店子改头换面,做成专业的唐装旗袍定制店,成为胭脂路上最早做旗袍定制业务的店。
一针一线的手艺
唐装、旗袍彻底红火起来是2001年。“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时穿上了唐装,店里生意顿时好了起来。”陈明华记得,那一年,工人从3个增到了10个,“特别是过年的时候,订单做不赢。”就是靠经营唐装和旗袍,巅峰时候,“美丽来”一年能接到2万多个订单,平均每天卖出50余件。
在陈明华的店子里,百余平米店内摆满大量成品和各式花色绸缎面料。“定制一套旗袍看似简单,可背后都是工人一针一线的精心缝制,一件旗袍制作很复杂,包边、滚边,镶扣,往往从接单到成衣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在“美丽来”的加工车间里,150平米的车间,7、8台电动缝纫机,工人工作、吃住全部都在车间。
现在,由于年龄原因,陈明华很少再亲手裁制旗袍。但每一件旗袍的制作流程,从最初的选料、挑样、案烫到裁剪缝制,他都层层把关,不敢疏忽。工作的时候他从来不坐,而是站着监督工作,有时候不免操心地跑到车间为顾客改制衣衫。他都说“我不能坐,我得看着!”
为客人量尺寸,需要精量的指标就有20多个,客人挑好款式和面料后,陈明华都会亲自为其量尺寸,这时整个店里的员工和客人都安静下来,驻足观看。他手执卷尺,眼神专注,边量边念:“衣长xx、肩宽xx、胸围xx、腰围、上领围、后腰节、后背宽、裙长……”声调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周围的人像是欣赏一场年代久远的评剧。
老外穿他做的旗袍“开趴”
十几年来,“美丽来”的顾客中,有歌舞团、话剧团穿旗袍上台表演的老师,还有要求上门服务的官太太。有时,陈明华走在街上,总有些面生的人打招呼,他年纪大了记不清楚,回到店里细细琢磨,才想起可能是订制旗袍的顾客。
而除此之外,老外也是陈明华最主要的客户群之一。陈明华回忆,2003年至2004年间,是老外订做旗袍的鼎盛时期。
那几年,老外对旗袍的制作要求不高,只选布料和颜色,对款式设计不怎么挑,也不讲价,现如今,来做旗袍的老外多了,不少老外直接把唐装和旗袍当礼物寄回故乡,送给亲友。
来自美国的Susan,刚来中国9个多月,丈夫是湖北工业大学的外籍教师,初次在“美丽来”接触旗袍后,就喜欢上这样具有“中国风”的衣服,Susan说,“很喜欢这样的布料和款式。”只是她发现,大街上很少有人穿旗袍,所以平日里她也不穿,而一到周末,在家里开party时,旗袍就成了她的至爱宝贝。在“美丽来”,她已经做了20多件旗袍,送给美国的姐妹,周围的外国友人也纷纷被介绍过来,慢慢的“美丽来”成为老外订制旗袍的根据地。
问到陈明华最满意的作品,他说,最钟情的还是传统旗袍,因为从排花、扣子、直至包边夹金都很讲究艺术和技巧。一件传统旗袍的制作,饱含裁缝的大量心血,是旗袍的价值所在,而现在会这些手艺的人已经很少了。近四十年来,陈明华手中的针线就像是绘衫的笔墨,书画着胭脂路上的旗袍风韵。
Q:从业之前,有无做过学徒?学徒做了多久?
A:我没有师傅教,属于自学成才,照着《上海裁缝》书学,要真算学徒就是之前在美院打板的8年,比较扎实。
Q:和顾客交流时,他们最关心或者最经常问到的问题是什么?
A:我们以女顾客居多,最关心她想达到什么效果,有的显身材,有的遮肉,有的要贵气,最好有具体的样式描述给我。
Q:平均制成一件旗袍需要多长时间?
A:下单之后,大概10天才能拿到衣服。因为旗袍制作工艺很复杂,每天车间只能做一两件旗袍出来。
Q:从一块布变成衣服,最看重哪个环节?
A: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一个裁缝的手艺,直接影响成衣效果。现在店里的师傅,几乎是天天做,所以手艺现在比我还精。
Q:设计成衣的目标人群?
A:话剧团的演员、结婚的新人、做寿的老人、出国的留学生和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