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2012-04-29侯春慧
侯春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呢?
一、转变教育模式,贯穿心理教育内容
过去的教育方式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考出了好成绩,教师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而这显然不适合新形势下提出的素质教育,为了适应新的课标和课改,我们需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模式,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心理教育内容。
二、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新课程课标下,更应该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当我们有了健全、健康的心理时,才有可能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才有可能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学生。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有健康健全的心理。
三、改革教学内容,渗透心理教育理念
在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和具有坚强的意志,我从作者的人物介绍谈起,详细地向同学们讲了史铁生坎坷而多难的一生: 史铁生,北京人。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后来一直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坚持写作。史铁生是最了悟人生、最豁达、也最真诚的一个典型。他是个残疾人,他曾几次为此而悲观欲自杀,但当他终于觉悟到无差别便不成为世界时,他便坦然“接受”了残疾之躯,“接受”了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并努力做一个精神上的健康人。
在讲课中,我努力把史铁生的那种心理挣扎和对生命坚强的抗争精神向学生诉说,以此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情怀。
又如在讲高中语文选修课孔子的《论语》中的一篇文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时,在讲课本中每一语句的内涵时,我也向同学们讲了孔子宣传的“仁爱”精神,号召大家在生活和学习中力争做一个宽容的人,有涵养的人。
四、创新教学方式,纠正学生心理偏差
如今的高中生,有的心理特别脆弱,如过度的自尊,过度的敏感,嫉妒和自卑。曾有一位学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老师,我是自卑而又嫉妒心重的孩子,我一直嫉妒我班的王萌萌同学,甚至见了她就会浑身不自在,时时产生要偷走她全部书的冲动……”
读完这位同学的信,我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课时,就讲了周瑜和诸葛亮的故事:因为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在共同商讨抗曹的时候,周瑜存心加害诸葛亮,就提出让他三天造出十万支箭。当然,周瑜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诸葛亮做不到就能降罪于他,周瑜曾说:“既生瑜,何生亮。”说明他有害诸葛亮之心。讲到这里,我趁机向学生们讲了嫉妒的危害并讲了如何让学生转移嫉妒之心:比如树立起高远的志向,比如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比如把嫉妒化为前进的动力……那位给我写信的同学听了很受启发,再次悄悄给我写了一封信,来表达对我的谢意。
当然,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心理健康知识时,我们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让这些成为课堂的主导,我们要在把握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五、善用作文活动,培养健全心理素质
学生要学会适应生活,学会与人交流,从而学会创造生活,这样才能写出贴近生活的作文。高中生已掌握了足够的字和词汇,视野逐渐扩大,就能主动观察周围变化,就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见解。对于生活中可惜、可悲、可憎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
教师在批阅中,通过与学生不断地双向互动,久而久之,便会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衡量好坏、美丑、善恶的标准,使其用这种标准衡量生活,从而提高辨别力,丰富感情,对于肮脏和丑恶的人和事敢于鞭挞,提高审美能力。在作文活动中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在培养感恩和情感教育方面,我以《项脊轩志》为例,讲了感人的亲情故事,在教《项脊轩志》时,我设计一个问题:“作者回忆母亲和祖母,你最感动的是哪个细节?”实际上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然后我又要求学生讨论:此时此刻,你们又想对你们的母亲或祖母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在有感而发、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同学们写了很多真情实感的文章,有的甚至发表在了报纸上。当然,我还要求他们不仅作文写得好,在现实生活中也要重视亲情,学会感恩。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而且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心理健康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面基础作用,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