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快跑!
2012-04-29耿春雷
耿春雷
论者以为2008年是中国最重要的年份之一,不仅因为奥运会,也不仅因为汶川大地震,更因为这一年公众参与公益的意识空前加强,中国公益事业开始突破。之后的2010年,微博开始流行,普通人开始成为公益主体。2011年,“郭美美”事件爆发,在举国的谴责声中,具有官办性质的大型慈善机构遭到空前的质疑,以微博为阵地的“微公益”开始迅速崛起。故而有媒体称这一年为“微公益元年”。
何为微公益,《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1-2012)》认为微公益是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广泛动员普通公民参与的一种新公益模式。和传统慈善公益相比,微公益具有公开透明、灵活自主、创新有趣等特点,这对于一向将公益视为捐款捐钱的普通消费者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2011年3月24日,邓飞发微博称:“25日将去贵州一悬崖下的乡村小学,当地学生无午餐,每天中午喝凉水充饥。我们尝试在该校建一个食堂,推动中国贫困山区的免费午餐计划。”由此揭开微公益的腾飞之路,短短数月之间“免费午餐”便筹集善款一千多万元,成为中国公益领域的第一品牌。除此之外,“微博打拐”、“小题大做”等也是微公益领域里“明星”项目。
然而微公益在迅猛发展的同时,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如寻找走失女童“宝贝回家”的微博被警方查证为假消息等。《中国妇女报》采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高级分析员杨睿认为,“微公益”的发展存在运作团队的专业性不足、对所欲解决的社会问题缺乏充分研究分析、缺乏明晰合理的内部管理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当中,“微公益”的公开募捐资格引起的质疑声最大。
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公募资格只局限于公募基金会等公益机构,民间自发成立的微公益项目缺乏合法性,处于法律监管的空白区域。同时讨论5年之久的《慈善法》迟迟没有出台,微公益作为公益领域的新生事物,必然会面临缺乏规范指引的问题。因而在未来的发展上,人皆以为微公益应该首先做到规范化和专业化。
诚然,这两者都是微公益目前所欠缺的东西,然而微公益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公益模式,因此不能用以往的思维模式来对待。微公益最鲜明的特点是:草根性、简单易行和快速有限。急于将微公益专业化,并不符合其快速有限的公益力量发挥,还有可能弱化其草根性格,不利于发动更多的人。微公益应该是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微博、论坛、贴吧等网络载体,发动集体的力量进行救助。
在规范化上,我们不能因为《慈善法》迟迟没有出台就停止慈善的脚步。微公益需要有这方面的考量,但更需要的是创新!创新是微公益得以在未来不断壮大的灵魂!因此,微公益是先行者,它给我们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对比,我们不应该有所疑虑,而是欣慰接受,并与之并肩作战。
作为先行者,微公益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如“免费午餐”项目在前期引起关注之后,后期就由政府来接受进行更大规模的实施操作。不断寻求突破和发展,创新的募款方式,创新的公益行为,创新的监督方法,以往慈善活动仪式化、精英化相区别,成为真正的创新之王,公益尖兵!
微公益,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