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2012-04-29闫铁钊
闫铁钊
[摘 要]感恩教育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会感恩有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今90后大学生普遍缺乏感恩之心的背后有其各方面的原因,针对问题展开对策,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119-02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英国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在中国也存在着“鸟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集原来越多,感恩的范畴也越来越大,感恩教育也由此要求当代的大学生要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举。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
(一)缺乏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体悯之心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懂得珍惜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二是狭隘地只晓得对父母的感恩。如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与父母联系的主要动机是索取生活费,少有学生经常能够对父母表示关心,嘘寒问暖,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为他们做的一切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只注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甚至还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唯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不断地以自己幼稚的行为触碰着父母爱的底线。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部分高校里的一股暗流。后者中,部分学生认为是自己的父母辛苦赚钱,才得以供自己读书,而其他人都与自己无关,无形之中便形成了一种十分狭隘的感恩观,这种感恩看似孝顺,事实上比前者危害更大,更容易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2]
(二)对老师的教诲缺乏感恩之意
别看现在的学生有21、22岁,内心却非常不成熟,他们私下里对老师更是直呼其名,用非常恶毒的言语攻击授课、辅导老师的更是大有人在,他们追求标新立异,追求同学的瞩目,不惜用这种方式来达到他们的目的,造成人性的缺失(当然在这里也不得不让当前一些大学里的授课老师自我反省)。还有很多学生上某个老师课的时候会对老师很好,等结课后便不会再与该老师有任何往来,典型的功利主义让作为奉献者的老师很是心寒。
(三)对社会、国家缺乏回报之心
当今社会上有很多不良风气和现象,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不少“9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唯利是图,丝毫没有把自己的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有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极少或是根本就不参加公益性的社会实践,认为“社会又不是我的”,“参加那个活动费汗水又没有钱”,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都是些“傻子”。有些学生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助学贷款和其他助学金的同时,心里却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和回报之意,把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更有甚者毕业后还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在就业上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党和国家号召的“大学青年去西部支教,去农村锻炼,去基层锻炼”表现得不屑一顾,他们只关心自己能“拿”到多少钱,[3]有关自己工作对社会的意义懒得过问,一切向钱看。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家庭是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对父母无感恩之心,源头其实还在父母。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文化教育,忽视做人教育,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事情经常可以由父母代办或是拖后不管,由此表现出一种非常功利性的倾向。于是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其感恩意识几乎为零。同时,现在多数大学生都是家中的独子,父母们在物质上都尽其所能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无形之中助长了学生的自私观念和贪欲,这就为今后的社会和学校对其进行的感恩教育增加难度。
(二)学校自身的原因
首先,对高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担往往都落在辅导员身上,他们被称为政治辅导员,学生对辅导员的印象往往是“呆板”、“食古不化”、“太正经”,所以有极强的反抗和厌烦心理。
第二,部分代课老师也深受市场经济环境的“熏陶”,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极强的功利心态,他们没有与同学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认为课堂仅仅是一个赚钱渠道。这也让学生们很难对教师这个行业产生最起码的尊重。
第三,部分高校过分强调服务属性而非行政教学属性。他们不停强调把学生和辅导员绑定在一起,学生有任何问题都会与辅导员联系,给学生一种印象:我花钱来上学,学校就得照顾我的饮食起居,否则就是你们服务不到位。于是一些学生肆意践踏宿管员的尊严,诋毁辅导员的名誉,对食堂阿姨缺乏起码的礼貌,动辄就会跟图书馆管理员大吵大闹。学生因为过分强调服务属性让他们把自己摆在了消费者的角度,来对学校提供的“各项服务”指手画脚,品头论足,他们认为这是消费后包含的,周围所有老师的付出都是应该的。
(三)社会原因
市场经济滋生了人们对金钱的欲望,使部分人面临良知的考验,有时候好人好事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反而被人误解、陷害,有些被帮助的人也不知如何感恩。这类现象给涉世之初的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也扭曲了一些人的理想和信念。他们重经济轻政治,重眼前轻长远,有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倾向,有着极强的功利主义,任何事情在他们眼中都变成了一场交易。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很多大学生不懂得人和人必须要处在良性的依赖和相互关爱中才能够和谐共存;不懂得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不懂得为什么应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如何去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在如今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感恩已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优良素质的体现。培养每一个大学生具有感恩素养,不仅仅是某个人、某个机构的任务,而是每个家庭、整个社会的任务。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原则及对策探究[J].成功(教育),2011,(12):37-38.
[2] 王葆华.90 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初探[J].华章,2012,(8):150.
[3] 练建斌.“90 后”大学生感恩心理的培育和教育[J].科技致富向导,2012,(3):80.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