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自觉自信自强路在何方
2012-04-29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调查说明
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理论如何实现自觉自信自强是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重中之重。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加快,强化理论支撑的任务十分迫切,而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极为重要。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强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乘着文化强国的强劲东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正当其时。
在隆重纪念创刊20周年之际,人民论坛杂志社推出了“中国理论自觉自信自强路在何方”的问卷调查。截止到2012年4月11日,已有6160人参与网络调查;人民论坛记者随机书面调查专家、党政干部共516人;总计6676人。
调查结果
超过半数受调查者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有信心
超过八成受调查者认识到加强理论自觉自信自强的重要性
三大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
公众最认可“立足现实破解疑难问题”
超过半数受调查者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有信心
45.5%的受调查者选择“有信心”,20.4%选择“非常有信心”
您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信心如何?45.5%的受调查者选择“有信心”;20.4%选择“非常有信心”;11.6%选择“一般”;选择“没信心”的占比17.8%;另有4.7%选择“说不清楚”。由此可见,有超过半数的受调查者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有信心。在人民论坛记者的采访中,不管是著作等身的学界泰斗,还是苦心钻研的学界新锐,都不约而同地向记者表达了坚定的信心,深信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绝对不是梦。
回顾历史,可以说,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构的工作。比如,在党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工程,这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包含了话语体系的建构。
有专家表示,经过新中国成立60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领域的实践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道路。总结“中国经验”,展示“中国奇迹”,必然要靠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而我们的这一系列经验、奇迹,也恰恰为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充足的滋养空间。
超过八成受调查者认识到加强理论自觉自信自强的重要性
65.0%的受调查者认为“非常重要”,20.1%选择“重要”
您认为当前加强理论自觉自信自强的重要性如何?65.0%的受调查者认为“非常重要”;20.1%选择“重要”;5.9%选择“一般”;3.8%选择“不重要”;5.2%选择“无所谓”。可见,超过八成的受调查者认识到了当前加强理论自觉自信自强的重要性。
其中,受访专家们纷纷针对各自的研究领域来阐述当前理论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专家对记者表示,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社会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增大、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有所加大,正处于社会矛盾敏感期和多发期,又面临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社会经济结构的繁重任务,加强理论自觉自信自强、为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刻不容缓。
受访党政干部则是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入手,强调理论自觉自信自强对当前工作的重要意义。有受访干部对人民论坛记者说,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深刻变化而又快速发展的时代,干部要面对新形势、承担新任务、解决新问题,必然离不开理论自觉自信自强。比如化解当前较为突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维护稳定与促进和谐的压力等等,都迫切需要理论的支持。
而看似与理论工作关系不大的普通百姓,也表现出对理论自觉自信自强的极大关注。他们告诉人民论坛记者,现在对很多国际问题、国内现象都似懂非懂,看不清摸不透,亟需提升理论素养。希望理论工作者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大众化水平,让普通老百姓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在人民论坛记者的调查采访中,多数受访者表示,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与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理论资源现状还不相适应。那么,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西强我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本次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占比43.8%)、“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受到多元思潮的冲击”(占比33.6%)、“国内学术话语体系多为西方理论的翻版,本土化不够”(占比30.9%)。
三大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排在前三位的关键词分别为“以人为本”(占比66.1%)、“科学发展”(占比46.3%)、“改革创新”(占比35.6%)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您认为应当着重把握好哪些关键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以人为本”(占比66.1%)、“科学发展”(占比46.3%)、“改革创新”(占比35.6%)。超过六成受调查者选择“以人为本”,表明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公众不仅希冀满足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理论研究成果惠及人民、服务人民也已成为普遍诉求。而排在第二、三位“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等关键词,也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密不可分。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更好地助推科学发展、改革创新;而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也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法宝。
有专家对记者表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依靠一个好的、至善的人文价值与现实关怀的统一。其内涵包括以人为本(人文价值向度)、科学发展(社会向度)、现实关怀(民生问题)等三个维度。用理论武装大众的头脑,指导大众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自然会成为大众的一种思想追求和精神状态。在理性的清醒和洞察世界的理论意识中有形而上的人文价值祈向,坚持人文关怀与现实关怀的统一,既要仰望星空、高扬文化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关注现实民生。
公众最认可“立足现实破解疑难问题”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路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立足现实破解疑难问题”(占比73.4%)、“继承中国传统理论成果”(占比33.4%)、“着眼未来进行理论创新”(占比28.2%)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路径,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立足现实破解疑难问题”(占比73.4%)、“继承中国传统理论成果”(占比33.4%)、“着眼未来进行理论创新”(占比28.2%)。而当问到“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您认为需要解决哪些重大问题”时,排在首位的为“立足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继承并加强本土化理论的研究”(占比69.6%)。由此可见,立足现实、立足当前改革发展实践破解疑难问题,是公众眼中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最重要的路径。
受访者普遍认为,虽然理论研究不能过于功利化,但是立足现实破解疑难问题,仍旧是当前理论研究、特别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路径与目标。而当前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所遇到的最大挑战,也恰恰是在解读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变迁时,出现的一系列与现实疏离的问题。面对规模巨大、速度惊人、变化纷繁的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理论的表现有时却难以尽如人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表示,我们今天和今后,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首先要解决自身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内外两个问题:一个是进一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问题,一个是解决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和理解问题。前者关系到能否团结13亿人民共同奋斗的问题,后者关系到能否继续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国际环境的问题。
在人民论坛记者的调查采访中,很多受访专家表示,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探索和回答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实践遇到的重大新课题,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提高全民对理论自觉自信自强的认识与期待,任重而道远。
(人民论坛记者杜凤娇)
责编/肖楠美编/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