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和我“翻脸”了
2012-04-29赵金青
【案例情景】
教室外,初夏的天空骄阳似火;教室内,学生的学习如火如荼。
这是一节普通的高考前的复习课。一上课,我首先按部就班地进行了复习提问:“唯物论有几大原理?关键词是什么?”这是上一节课复习的内容,我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韩鑫旭”,我点了一名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都不错的学生。“嗯……有实践,认识……”他磕磕巴巴地说出了让我难以接受的答案,然而更让我受不了的是,他竟然自己还乐了起来。我愤然了:高考在即,如此简单的知识都没掌握,还不着急,真是太过分了。于是,我当场脱口而出:“你答的是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还怎么参加高考,你居然还有脸乐?!”。为了让他及其他同学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我还故意加重了语气。我本以为,听了我的话,他会感到不好意思。可随后却出现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情景:他的脸色立即变得极为难看,并起身往教室后面走,边走还把政治复习资料重重地扔在了教室的后柜上,学生和我“翻脸”了。
这突发的情形简直让我和我的学生傻掉了。一直以来,我和学生的关系都是开心的、融洽的、和谐的,面对这始料未及的情况,我几乎不知所措了,不过,理智告诉我,一定要冷静。于是,我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没有继续纠缠此事,马上像以往一样,领着学生开始了新的学习,顺利地完成了这节不寻常的课堂教学。
【案例分析】
这是我教学中亲身经历的一个真实的案例。我深爱的学生和我“翻脸”了,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学生生气的表情、扔书的声响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对于这件事的得与失、成与败,我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
1.关爱学生,从关心学生的内心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说:“应当了解孩子的长处和弱点,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地去接触他的心灵。”关爱全体学生是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而真正关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绪波动,要善于倾听他们的内心诉求,做学生心灵成长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韩鑫旭同学在课后向我袒露了心声:自己进入高三后,心情总是时好时坏,动不动就跟同学、家长、老师发脾气,内心焦虑烦躁。想找同学倾诉,可发现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于是无处宣泄,感觉自己快成了随时爆炸的“火药桶”。据他回忆,当时他回答问题时脑子一片空白,心里很烦,老师一嚷嚷,他更烦了,最后导致了情绪失控。了解这一情况,我很自责,没有考虑到高考前学生内心的焦灼,作为教师,一定要经常和孩子们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沟通。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为更多地了解孩子,就应该不断地、仔细地观察、研究他们。不了解孩子,不去分析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就是没有意义的。
2.提高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是根据教师事先作好的教学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但是,由于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要经常解决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此种情况的出现,就等于给教师出了一个难题。教师不解决不行;要解决,就需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瞬间判断其正误,并想出妥善的解决办法。这就是说,要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如果能把突发问题当作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的契机,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方显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智慧。遗憾的是,当我面对学生的突然翻脸、情绪失控,却没能把这次突发事件智慧地转化为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的契机。所幸的是,我没有失去理智,能比较冷静地对此事做了冷处理,而没有影响整个课堂教学。
3、用心呵护孩子的尊严
“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了他们好?”,老师虽出于好意,却往往做坏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善意地侵害了学生的自尊。因为,在我们一些教师包括家长的潜意识里,容易忽略孩子是有情感、有自尊、需要赏识与关爱的、活生生的人。因此,用训斥、贬低、惩罚、羞辱性的语言与行为“教育”孩子之事并不少见。苏霍姆林斯基在《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本书中曾说 “如果有人对少年的自尊感不够尊重,少年就会用执拗甚至粗暴来回答他。没有比企图摧折少年的执拗态度和强令他服从更坏的了。”作为教师,我们要用心呵护学生的尊严,在被尊重中让学生学会尊重。
【赵金青,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齐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