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 积极应对
2012-04-29杨伟周青
杨伟 周青
上网可以学习更多知识,这是大多数家长为孩子开通网络的初衷。然而事与愿违,有调查显示,学生上网活动比例中,以聊天为最多,占62.9%;其次是看电影、听歌和玩游戏,占38.5%;浏览信息和查阅资料的比例占36.8%;收发电子邮件的比例为22.9%;娱乐项目中聊天最受欢迎,有80.2%的学生参加过网聊,且女生网聊的比例大于男生;在对待网聊的态度上,认为自己一般的和比较认真的人数比例分别是34.8%和30.5%。也就是说学生上网更多是为了娱乐,网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联络朋友和打发无聊时间。调查还表明,男女生上网人数差别不大,心理有缺陷的孩子更容易迷恋网络。
小学生“迷恋网络”不仅给本人、家庭和学校都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同时也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 学生迷恋网络的成因
造成小学生产生迷恋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电脑网络的开放性
网络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以从网络上迅速而准确地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网络之所以在短暂的时间内发展如此迅猛,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开放性,网络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没有现实社会中的等级差异和法规束缚。学生在接触网络之后便会发觉,原来生活空间并不是如此狭小,其实可以无限扩张。当他们从相对狭窄的学习空间进入一个完全开放的虚拟空间,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由传统的课堂传授向网络延伸。一些学生在获取网络信息的同时,也受到网上“虚拟游戏”的侵害,那些暴力游戏、角色游戏、竞技游戏弄得学生神魂颠倒,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2.学生心理的稚嫩性
小学生在心理上的不成熟是导致迷恋网络的主要原因。他们处于青少年时期,对外界有着强烈的渴求,渴望知识,喜欢新鲜事物,希望能实现自我。当他们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依赖网络,尝试在网络中寻求自己渴求的东西。例如,现在很多网络游戏都以战斗为主要内容,学生在玩这些游戏的时候,感觉身临其境,他们在虚拟社会漫长的体验过程中获得升级,取得成就感,从而越玩越想玩,直到难以自拔。
3.学校教育的应试性
现今的“素质教育”不仅没有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自由,反而使学生的作业无限增多、可自主支配时间无限缩小。为了应对升学压力,学校以考分和排名衡量学生,肆意增加考试难度,通过无休止的上课补课,剥夺学生的各种文体活动时间,使得许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失去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一旦接触网络,后果可想而知。
4.家庭教育的片面性
当父母发现孩子迷恋网络以后,往往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与他们的关系日渐疏远和对立,这就是为什么绝大部分迷恋网络的孩子抵触父母的原因。由于父母的不当教育方式,使得孩子感到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家庭的背离,促使孩子只有到网络中去寻找知己,寻找伯乐。网民的交往是虚拟的,不存在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大家可以随意结识,畅所欲言,正是这种种虚幻的生活填补了一些孩子现实中的缺失。而随着孩子上网时间的增多,与父母的交流机会就更少,使亲子关系更加对立。
5.现实社会的功利性
虽然,国家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令禁止在中小学附近开办电子游艺场所,并且要求电子游艺场所必须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但是一些网吧经营者惟利是图,为了提高经营效益,想方设法赚取学生的钱。例如,学生对游戏感兴趣,他们就在网吧内自建游戏平台,采取游戏晋级或类似竞赛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由于这些游戏制作精巧,画面美丽,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而主角往往就是自己,因此学生一旦接触,就很容易沉迷之中,欲罢不能。
● 解决学生迷恋网络的对策
面对网络带来的众多问题,回避与漠视不是办法,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应积极研究策略,主动应对。
1.加强指导,提高学生辨别力
学校可围绕“如何上网、上网主要应干什么、哪些网站不能上、如何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的关系”等课题开设上网指导课,将网络道德渗透其中,提高学生对“网上信息”和“网络陷阱”的鉴别能力,随时警惕不良信息的侵害。教育学生,作为一个公民,必须以合法的言行介入网络,讲文明。帮助学生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活动手册”,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网上人格。
2.及时疏导,增强学生自控力
一方面网络在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以及信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都与心理有关。因此,在对待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的问题上就不能简单地采用“禁”和“堵”,而应积极“疏”和“导”。学校可利用集会、班会、墙报等多种形式,进行正面引导;组织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对上网的正确认识;组织专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与学生交朋友,在取得对方信任的基础上做好转化工作;开设讲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搜集典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整合课程,发挥学生创造力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把网络与课程整合起来,通过“布置网上作业、编辑电脑小报、制作网页”等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利用网络工具主动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学习中来,使网络成为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工具,提高学生处理、分析、选择、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节假日学校可向学生开放机房,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学科的知识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知识的拓展、信息的交流、资料的查询等方面。针对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如何利用网络,开辟富有特色、健康向上的网站。
4.净化环境,提高学生生存力
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学生在校园里上网,一是因为校园网安装有监控软件、过滤软件以及防火墙,可以屏蔽不健康的信息。二是因为学校可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让学生在指定的网页上“冲浪”,同时也可随时调整学生能够浏览的网站内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正确引导学生浏览有利于学习的网站。针对问题学生,学校可开设家长网络培训班,组织家长学习网络知识,增强家长的防范意识,提高家长的网络管理水平,共同做好学生的网络教育,严格限制学生的不规范、不健康上网行为。
网络作为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代表性产物,具有双面性。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就敬而远之。要坚持正面引导,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道德意识,使上网成为学生自身全面提高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