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绿色航道·畅通服务”文化品牌
2012-04-29李伟红
李伟红
近年来,长江航道局坚决贯彻落实部党组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在长航局党委领导下,以建设智能航道为契机,以实施“培育职工品格,提高服务品质,提升文化品位,打造航道品牌”“四品”工程为载体,全力打造“绿色航道·畅通服务”文化品牌,进一步开创了航道兴旺、文化兴盛、职工幸福的良好局面。围绕“绿色航道·畅通服务”文化品牌建设,重点抓好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抢抓历史机遇,立足高起点精心实施品牌战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部党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与此同时,内河水运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航道作为长江水运的基础和先导,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黄金机遇。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和部党组关于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总体部署,“十二五”期长江航道将提前5年实现2020年航道规划建设目标,全面建成长江数字航道,初步建成智能航道,基本实现长江航道现代化。我们深知,随着文化建设盛世的来临,航运发展春天的到来,推动航道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长江航道作为一个英模辈出、崇尚先进、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光荣传统的行业,文化建设必须向更高层次迈进。为此,长江航道局党委行政明确提出,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推动文化兴局、文化强局。根据“服务长江水运、服务沿江经济、服务流域百姓”的宗旨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时代要求,我局提出打造“绿色航道·畅通服务”文化品牌。这一品牌的定位和内涵是:长江航道人将肩负开辟美好生活新航道的神圣使命,恪守“一切为了畅通”的宗旨,秉承“团结、诚信、奉献、卓越”的航道精神,加快推动长江航道由劳动密集型向智能服务型转变,勇于迈向世界智能航道之巅,以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实现航道通航潜力充分释放、服务品质大幅提升、船舶营运效益稳步提高、运输能耗逐步降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使流域百姓和沿江企业进一步享受到航道畅、信息畅、物流畅、心情畅的高品质航道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造就高素质队伍引领品牌创建
打造“绿色航道·畅通服务”品牌,首先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我们坚持用核心价值来凝聚力量、振奋精神。通过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抢抓机遇,率先发展”大宣讲和“党旗飘扬,航道辉煌”等主题活动,推广具有航道特色的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加大对长江航道使命追求、共同愿景、航道精神、职业道德的宣贯力度,构建起航道职工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家园,从而在航道全线奏响奋进凯歌,兴起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奋勇争先,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内河航道的热潮。我们坚持用先进典型来引领风尚、提升修养。切实抓好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深入开展向吴斌同志学习活动,制定航道职工道德规范,组织评选长江航道道德楷模,使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追求,长江航道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光荣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崇尚学习、道德高尚、感恩奋进、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新时代航道职工在不断成长。我们坚持用严格的管理来改进作风、端正行风。在各级机关大力推行“四位一体”工作模式,按照深入、常态、规范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实施严格问责,纵深推进治庸问责活动;在基层一线扎实推进半军事化管理,提高执行力和应急能力;在航道行政执法领域积极推进执法“四统一”工作,从机关到一线都呈现出尽责、负责、担责的新气象,进一步树立了航道部门服务水运、奉献社会、造福百姓的良好形象。我们坚持用学习培训来提升素质、增强本领。大兴学习之风,深入创建学习型单位,大规模实施干部培训,全面实施职工素质达标工程,坚持开展职工技能、体能、智能大赛,职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目前,长江航道局现已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部级专家和享受政府特贴专家6人,博士14人,硕士240余人,局和局属两级机关干部100%达到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行政执法人员100%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长江航道局荣获“全国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建设智能航道,创造高品质服务提升品牌价值
在品牌创建中,我们按照建设“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现代内河水运体系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世界内河率先开展智能航道建设,已成功研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2.0版电子航道图。2.0版电子航道图的研发运行,体现了文化建设与智能航道建设的高度融合,所拥有的强大服务功能为品牌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和有力支撑,进一步提升了“绿色航道·畅通服务”的品牌价值。一是品牌的公共服务效应更加显现。近年来,我们主动超前适应长江水运旺盛的发展需求,先后实施20多项航道整治建设工程,23次分时分段提高航道维护尺度,尽力释放航道通航潜力。在航道自然条件改善的基础上,电子航道图的应用如虎添翼,能够把一个河段断面上不同水深的航道全部显示出来,运输船舶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不同水深的航道,从而实现航道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充分体现了航运部门践行“三个服务”的宗旨。二是品牌的惠民便民效应更加显现。近年来,长江航道局通过加大航道信息发布密度,实行专用航道改公用航道,延长海轮通航期等多种举措,使航道发展成果不断惠及于民。应用电子航道图后,航运企业可以掌握各航段未来7天内的航道水深,从而规划最佳航线,选择最佳运输方案,合理配载货物,进一步提高船舶运营效益。航道、海事、公安等管理部门通过电子航道图,能全面掌握长江上船舶动态、流量情况和航道情况,在指挥调度、应急处置上做到有据可依、有图可看,从而实现科学指挥、快速反应、高效处置,起到了有痕迹管理、无干扰服务的效果。三是品牌的安全便捷效应更加显现。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履行航道部门公共安全职责,严防因航道因素导致船舶事故。应用电子航道图后,运输船舶则可以根据实时的航道水深、航道宽度以及桥梁净空,选择最经济、最安全的航速和航路,并能及时掌握周边船舶信息,提供航行安全告警,不仅确保船舶走得了,而且走得舒适、走得安心。四是品牌的绿色环保效应更加显现。近年来,我们相继开发应用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将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应用到航道趸船,积极推广生态护坡和无毒害炸药爆破,注重航道生产设施中的景观化、人性化设计。通过应用电子航道图,又进一步提高了船舶单位能耗的产出效益,减少了油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对绿色航运发展的贡献将越来越大。目前,长江航道局正在研发3.0版电子航道图,进一步完善智能航道功能,真正做到“一图在手,畅行长江”,为提升文化品牌的内涵和价值提供更强大的支撑。
突出长效管理,始终高标准扎实推进品牌创建
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常抓不懈、强力推进。在文化品牌创建中,我们坚持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构建品牌创建的长效机制。制定了品牌建设总体推进方案,建立了品牌建设领导机制、培育机制、信息发布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奖惩机制,并将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纳入年度文明建设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领导小组指导协调、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定期考核评估的品牌建设工作格局,使品牌创建步入常态化运作、动态化管理的轨道。二是注重营造品牌创建的良好氛围。设计制作了统一的品牌标识和宣传张贴画,创办了《品牌服务手册》期刊,成功组织“提高航道维护水深”、“大型媒体长江航道行”、“聚焦长江航道整治”、“航标灯王——郑启湘”、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节目组深入航道一线采访报道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积极向社会传播航道形象、航道故事、航道声音,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对航道文化品牌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三是注重形成整体联动的创建态势。我们充分调动局属单位积极性,结合各航段特点,积极创建品牌建设示范窗口,精心培育子品牌。在上游库区,打造“航行千里·道行天下”子品牌;在中游,打造“极目楚天·畅行荆江”子品牌;在下游,打造“智创卓越·行畅江海”子品牌;遍布全线的品牌示范窗口面向服务对象推行“一句话承诺、一站式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服务举措,航道文化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各显神韵的繁荣景象。四是注重形成全员参与的创建格局。我们坚持文化惠民,深入开展文艺小分队下基层、传唱行业歌曲等文化“兴基层”、文化“心连心”活动,丰富基层一线职工文化生活。按照“趸船景观化、站房宾馆化、基地园林化、码头标准化”的标准,一批现代化、景观化的航道站房、码头、囤船相继建成,一批荣誉室、图书室、健身房逐步覆盖到基层一线,使职工真正感受到品牌创建带来的变化和实惠,形成了人人关注品牌、维护品牌、建设品牌的生动局面。
通过开展文化品牌建设,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品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深度融合的结晶,是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最好展示,是提升行业知名度、美誉度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正是在品牌创建的影响和带动下,近年来长江航道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攀升,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行业社会美誉度进一步提升。长江航道局两次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绿色航道·畅通服务”文化品牌成功进入“全国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建设品牌单位”行列,长江航道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程序防腐体系文件荣获交通廉政文化优秀案例一等奖。文明创建硕果累累,局本部连续三次保持“全国文明单位”称号,14个局属单位全部跨入省(部)级“文明单位”行列,其中两个局属单位跨入“全国文明单位”行列;长江全线全部成为省部级文明样板航道,4名航道职工先后当选全国劳动模范,航标灯王——郑启湘光荣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如今,长江干线全部建设成为高等级航道,全线实现昼夜通航,海轮航道向内陆延伸至城陵矶。一条江海通达、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平安绿色、文明和谐的现代化长江航道正展露出它的蓬勃英姿,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黄金水道春潮涌,文化盛世扑面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深化航道文化品牌建设,进一步打造“绿色航道·畅通服务”文化品牌,力争进入交通运输“十百千”工程,为交通文化发展和长江水运发展增光添彩。
(作者系本刊副事长、长江航道局党委书记兼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