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新课改下农村教师管理现状和对策分析
2012-04-29杨玉富
杨玉富
摘 要:本文笔者首先概述了我国目前“新课改”的执行情况,之后又分析了此种大气候下农村教师的管理现状,并结合各个大中型城市“素质教育”的经验尝试,最终认为:校领导目前根据农村家长们和整个社会的评价标准采取的此种教师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评价机制的转变,“素质教育”迟早会成为主流,目前已经必须开始模拟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更为科学的农村教师管理模式了。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教师管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5(b)-0245-01
1 我国目前的“新课改”
我们先来看我国当前各个大中型城市的“素质教育”推行情况。大中型城市里对于“素质教育”的努力可谓煞费苦心,几乎渗透到了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各学科增设教学设施、均衡课程结构、让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等等,强调音乐、体育和美术对学生的陶冶,甚至提出让学生自主选课。但是,社会各方对于所谓“素质教育”仍然是疑虑重重。主要表现在:①学生根本不知道该选择什么课程,完全选择有兴趣的“副科”家长肯定反对,选择语文数学自己觉得枯燥;②在家长的思维当中,“大学梦”根深蒂固,特别是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没有文凭不行,“光去玩耍”能考出好成绩吗?所以从家长内心看,相对于升学考试而言“素质教育”起码还是次要的或者可有可无的;③从学校本身出发,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评价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还是“升学率”,校方深知这一点,只好一手抓“应试教育”一手抓“素质教育”。
各个大中型城市的“新课改”况且如此,农村的“新课改”也就显得更为单薄了。按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几乎所有的农村学校教育只包含有小学和初中两级,高级中学只分布于城镇或更高一级的地区。虽然近年来小学和初中被划入了义务教育的范畴,特别是给予了包括免除学费、加大师资投入在内的许多项扶植措施,但农村小学和初中的“新课改”几乎还是形式主义,甚至为零。参照前文对大中型城市“新课改”的分析,我们仍然从学生、家长和学校三个方面来分析农村“新课改”的现状:第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对于“素质教育”根本没有任何概念,上学还只是文化课的学习,对其他“副科”的理解就是补作业或者玩耍,而且仍然存在相当严重的辍学现象。
第二、农村的家长们甚至没有听说过所谓“素质教育”,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并不准备在读完初中后让子女继续接受高一级的学校教育。另一些家长把“考大学”当作子女出人头地的一种主要方式,当然延续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至于“新课改”的提法他们普遍表示怀疑,对于让子女“想干啥就干啥”的方案更是深恶痛绝。
第三、农村学校的领导者对于“素质教育”同样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态度,其中条件因素和观念因素的影响力最为巨大。即便在目前,很多农村小学和初中的教学设施依然简陋陈旧,甚至缺乏日常课堂正常写字画图的教具,由于条件所限有些地区规范的音体美课程还只是个设想。而就观念因素来讲,家长对待学校教育的观念直接导致了“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否定,这样的评价标准被农村学校的领导者接受和认可了,他们一方面主要迎合家长的口味,而一方面无奈地应付着“素质教育”或者将“素质教育”干脆否定。
2 农村教师的管理现状
农村学校坚决地迎合了社会、农村家长们对于学校教育的“评判标准”,并且紧紧围绕这样的“评判标准”制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而农村教师便是这些规章制度的实际执行者,这些“评判标准”本身的达成情况也是判断教师工作成绩优劣的关键因素。或者说,农村家长认可“应试教育”,校方领导极力迎合并制定了与家长们“应试教育”观念相适合的教师管理制度,教师们通过制度的执行去管理学生的知识学习。
在学校内部来说,校领导一般对农村教师采取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其管理是领导权威下的强制性制度执行,直接与工资、奖金挂钩对教师进行处罚或奖励。这种单纯、直接的方式至今仍是大部分地区农村教师管理模式的核心和主干,农村校领导多年来以此维持着我国基础应试教育的有效性,即便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被广泛实行的今天,这种农村教师管理模式也仍然被完整地保留着。其中对教师的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签到签退及抽查制度。这是校领导为了迎合家长以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而制定的。第二、包班制度。有的教师甚至要在正常上班时间之前到校,一直坚持到晚自习结束,每天如此,以保证一个班级当中任何时候都有教师盯着,或者在出现问题之时可以第一时间寻找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理。第三、教师日常上课时会有校领导对其课堂秩序进行监督,随时抽查,将结果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第四、反馈评价。主要以考试结果和家长意见作为教师奖励或惩罚的最终标尺。
有的农村学校也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在“应试教育”模式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定期不定期地抽调其他学科的教师象征性地开设“素质教育”相关课程或活动,“两手抓,一手硬,一手软”。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原教师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做了相应的微调。
3 新课改下农村教师管理的对策分析
我们的“新课改”工作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看似显著的成绩充其量是伤筋动骨而已,原有的“应试教育”制度不能连根拔起,“素质教育”就始终只能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那么,在此种形势下,“新课改”工作到底还要不要进行呢?答案是肯定的,要进行。我们首先必须认清形势,“新课改”一定是将来的发展趋势。目前,我们不可能将原有的“应试教育”及其选拔标准一下子废止掉,任何事物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发展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一口不能吃成个胖子。假如将原有的评价标准突然废止,有谁又能保证新的评价标准就一定正确,一定能够顺利实施呢?
我们正处在新旧教育体制过度衔接的时期,正如前文分析,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几乎就必须有什么样的管理制度作为保证,当然农村教师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也不例外。完全扭转农村家长和农村校领导对于“学校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在短期内似乎不太现实,但作为农村校领导目前必须有高瞻远瞩的洞察力,预见到将来我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目前必须两条腿走路,在维持目前教育机制的同时,积极与兄弟单位做好互相学习和研究的工作,一方面在各个大中型城市的教育机构“素质教育”试点当中借鉴成功的经验和深入了解其失败的教训,一方面在本校积极认真地探索与“素质教育”相关的各种架构模式,为将来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落实做好前期铺垫工作。所以,农村教师管理也是一样,迫于条件所限,校领导目前根据农村家长们和整个社会的评价标准采取的此种教师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评价机制的转变,“素质教育”迟早会成为主流,目前已经必须开始模拟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更为科学的农村教师管理模式了。
参考文献
[1] 黄济.教育哲学(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06.
[2] 袁振国.教育原理[M](第一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3]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