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腾云起 信息课堂生双翼
2012-04-29陈钢贵
陈钢贵
信息技术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一门新兴学科。到目前为止,它的教学理论体系、教学模式等都还没有定型。同时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其独特的技术应用性、变化性、社会时代性等特点,因此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堂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积极探索和尝试适应本学科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另外,现行信息技术教材多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很明确,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对各种学习信息时,极易产生盲目性,迷失方向。基于以上原因及现象,笔者结合《武汉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以及信息技术常规课程教学与实践,浅述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使教师的“教”和学生“学”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达成高效课堂。
● 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优势
1.运用导图,化繁为简,为课堂导航
《武汉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借助思维导图,不仅能够让教师明确“教什么如何教”、学生了解“学什么如何学”,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思考”。例如,在图1思维导图的引领下,教师能明确地掌握这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包括对计算机的类型、历史及组成的介绍,同时还包括对使用计算机行为习惯的教育;作为学生也能明确这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点。通过长期的借助于思维导图的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师生的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都能逐步提高。信息素养也能在“授人以渔”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2.运用导图,变文为图,为课堂助兴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兴趣”从何而来?需要靠教师适时的引导和培养。一般人阅读大量的文字信息后,需要长时间消化处理,但却对图形化、符号化、颜色化的视图信息很敏感,容易在短时间内被记住,正所谓“一图胜千言”,而思维导图正符合这一思维规律。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于好玩、好动、好奇、好问的心理时期,借助这一思维规律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使用思维导图,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运用导图,深化联系,为课堂筑网
在武汉版《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教材中,均以板块(单元)化、主题活动任务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板块(单元)的划分,不仅围绕着单元教学内容安排,而且前后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设计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建立整节课、整个板块(单元)、整册书,甚至是整门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网络关系。例如,武汉版《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前言部分有这样一段文字对全册书做了一个整体介绍。下面笔者分别用文字和思维导图两种方式展现这一内容(如下页图2、图3)。
很显然,运用思维导图的呈现方式更能直观地展现本册书内容涵盖方面及整个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这张“网”印在教师脑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针对这五个板块做出最优化的教学处理,既单独成立,又融合成整体。
4.运用导图,引起共鸣,为课堂助力
建构主义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实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并不够。原因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没有找到交点和共鸣。通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师生共同设计使用思维导图,能让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体会到平等,体会到知识学习的交错与融合。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对主题活动的任务更加明确、内容更加清楚、层次更加分明,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很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可以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如图4)。
通过有计划、有条理的学习活动,让混乱交织的信息在思维导图中有意识地构建。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找到“共鸣”,主动参与的热情高涨,信息技术课堂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如何运用这一工具呢?下面笔者通过案例的形式,给大家阐述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践行的具体实施方法。
● 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
案例:武汉版《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第15课 公益广告我设计(上)》,本节课围绕着“设计公益广告”这一中心任务,通过“认识广告”、“欣赏广告”、“认识和设计公益广告”等子活动,最终达到“让学生了解广告的作用和意义,以及传播的途径;理解公益广告的含义;设计几则公益广告”的目的。
教师篇: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对待每节课,新旧知识的教授与学习都有着继承与联系,不能孤立对待课程。在上这节课之前,初读教材后,笔者首先对它的地位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分析,明确了后续的教学与它的关系——继承发展(如图5)。
接着,笔者通过研读教材,提炼出教学目标,根据学情制定出重难点,围绕着“设计公益广告”这一中心任务,借助思维导图将教学目标、重难点及过程形象化、直观化。同时也为后续撰写详细教案理清思路,做好铺垫。
紧接着,笔者依据思维导图(如下页图5、图6)撰写详细教案(略)。
然后,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板书或多媒体课件不断呈现和完善思维导图(如下页图6),在完善的过程中做到及时诊断,改进教学。让教师的“教”有规划、有依据、有改善,让学生的“学”有计划、有条理、有共鸣(如下页图7)。
最后,笔者借助思维导图对整个教学活动情况进行符号化的反思(如下页图8),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取长补短。不仅效率高,而且印象深刻。
学生篇:作为学生,利用好思维导图这一有效工具,可以在以下几个环节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课前预习。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对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增强听课的目的性,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而设计预习思维导图(如下页图9),不仅能够起到上述作用,更重要的是能让教师了解其学习进展和内心思维活动的情况,以便给出及时诊断,改进教学。
(2)课中学习。在上课时,学生通过观看和参与构建教师利用板书或多媒体课件呈现的思维导图,不仅让所学的知识记忆及运用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而且能够与自己设计的预习思维导图自然对比,找到“共鸣”,激发学习主动性。
(3)课后总结与拓展。在课后,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新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对新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如图10)。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而且发散性思维得到了锻炼,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设计思维导图不受课堂40分钟的限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课前或课后完成,课中只是一个展示和完善的过程。此外,目前可用的思维导图软件很多,如MindManager、MindMapper、CmapTool、Office等。笔者推荐大家使用MindManager,它不仅能设计思维导图,而且有幻灯片放映功能,便于教学呈现。
● 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生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很好学,而这种好学有时又会演变成一种跟风的现象。对一些还不太成熟的新教学理念、工具、技术的运用都显得很敬畏,但又很短暂,生命力不长;对于成熟的东西又不愿踏实研究和实践,改善教学效果只能是空谈,即便有,也可能只是暂时的。而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已经具备了40多年的实践运用经验和历史,在国内外,很多教学机构已经对它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很多高校中,思维导图已经成了教师和学生常用的教学工具,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前沿的工作者,理应充分研究和运用这一工具,为信息技术课堂添上一双斑斓绚丽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