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张饭后腹痛之谜

2012-04-29李增烈

家庭医药 2012年12期
关键词:李教授绞痛老张

李增烈

在科室留言板上有一则顺口溜:

老人餐后腹绞痛,症状由轻日加重;害怕进食苦消瘦,常规治疗不见功。

临床鉴别是基础,肠道缺血莫放松;血管造影金标准,动脉硬化是元凶。

这是怎么一回事?还得从老张饭后腹痛说起。

我们知道,胃肠道和体内其他脏器一样,必须从血液中得到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身体里有三条大血管来供应胃肠道所需:肠系膜上动脉(负责小肠和右半侧结肠),肠系膜下动脉(供应左半侧结肠),腹腔动脉(主管十二指肠、胰腺等),其中“领地”最宽广的当推肠系膜上动脉。这三者之间联系密切,有相通的“旁道”,称为侧支循环,为紧急情况下调配血液的途径。血液运行正常必须管道通畅,血液充足,并能根据需要,满足胃肠道生理活动(消化)的需求。

了解了这些,下面我们就开始谈谈老张。

别看老张年过80,生活却相当时尚,上网、录相、刻碟片……样样都精通,还是一位全家公认的“美食家”。可近两三年来,“美食家”碰上了麻烦,那就是饭后腹痛,多于放下碗筷后10~15分钟出现,且逐渐加重,1~3小时内慢慢减轻。最初的两年只是隐隐作痛,逐渐发展到现在的绞痛,甚至没吃饱也会发生腹痛。奇怪的是,蹲在地上或趴在床上,疼痛可以减轻、甚至消失。

近一年来老张跑遍了省上的大医院,检查也做了不少:怀疑胰腺问题,CT和磁共振,至少各两次,每次都是在B超检查后进行的;怀疑结肠病变,结肠镜检查只发现轻度炎症;胃镜诊断为中度萎缩性胃炎;为排除小肠疾病,接受过胶囊内镜检查,并无特殊异常。但在做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时,发现小肠活动度异常,小肠肠袢轻度扩张并分开,肠系膜增厚;顺藤摸瓜,消化病医院的专家给他做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显示,上动脉与腹腔动脉都有明显钙化征,但未完全阻塞,有部分侧支循环形成。

这次老张又因腹痛到医院就诊,接诊的李教授仔细询问病史,查看了报告,建议老张住院。在次日的全科医生查房时,李教授对老张的病情作了全面分析,“首先,我们不要忘记,这是一位老年患者,而且有明显的动脉硬化和高血压。他的主要症状有两方面,腹痛和消瘦。当然这两者可以有关,或许完全无关,因而病史就成了关键。患者清楚告诉我们,他的食欲一直很好,从无厌食,就是因为吃了饭后腹痛,而且越来越重,所以不敢吃、害怕吃。所以说,患者的消瘦和腹痛有关。那么,哪些消化系统病会有饭后腹痛,性质又是绞痛,并导致消瘦呢?”

李教授接着指出:“我们知道,重度慢性胃炎,特别是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腹痛,但程度不重,经常是隐隐作痛。更重要的一点,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不足,这类患者都有程度不同的食欲不振。张老的病史和胃镜结果,显然与此不符合。”

李教授又说,“食欲好、同时出现消瘦和腹痛,不应忘记甲亢,其腹痛甚至可以是绞痛性质,但多出现在甲亢危象时。这位患者体格检查没有甲亢线索,更不用说危象了。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见病,也可以出现这3种症状,但血糖化验否定了糖尿病的诊断。”

“还是回到饭后腹痛这一核心问题上来。”李教授继续分析说,“吃饭加重谁的负担呢?当然是胃肠道,尤其是小肠。负担加重需要谁来支持呢?氧气和营养。它们又靠谁来运输呢?血液。血液从何而来呢?动脉血管!”他这连珠炮似的自问自答,答案好像已经呼之欲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肠系膜上动脉发生硬化,进而可造成血管狭窄、小肠缺血。而患者的全消化道钡餐提示肠系膜增厚,可以诊断为慢性肠系膜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十分典型。”李教授接着说:“当然,并不是每个可疑病例都和他一样,要做那么多特殊检查,才能确诊。诊断的基础在于排除其他常见胃肠道疾病。动脉硬化相当普遍,与动脉硬化有关的病也很多,关键是我们要想到它。至于治疗,主要是内科方法,除了加强营养支持外,扩张血管药物(如丹参),包括中药制剂在内,都可应用,重症患者需要接受动脉再建手术。还要注意,少量多餐也很重要。”

经过李教授一番分析,终于找到了老张饭后腹痛的原因。

编辑/杨丽伟 jtyy6729@163.com

猜你喜欢

李教授绞痛老张
感谢老张
老张的猪会听锣
绞痛
育槐
厨子救人
一张合影背后的故事
老张的手机
别人的眼中
氯诺昔康联合654-2治疗肾绞痛疗效观察
给乞丐发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