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2012-04-29寇明玉
寇明玉
〔关键词〕 地理教学;多媒体;作用;教学情境;学习兴
趣;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2—0066—0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将多媒体引入地理教学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优化教学过程,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多媒体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自身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上好一节地理课,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而多媒体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其能将很多抽象、不易察觉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在讲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节时,首先,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以歌曲《东方之珠》作为背景音乐反映香港繁荣发展的视频。在悦耳动听的音乐伴随下,学生欣赏着美丽的画面,聆听着深情的解说,宛如置身于魅力四射的维多利亚港湾。然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便捷的海陆交通为香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最后,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揭示出“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这一教学重点。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顺利地完成了新课导入,可谓一举两得。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而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则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一节中的“大陆漂移假说”,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在讲解这一重点和难点时,首先,我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内容以动画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来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形成的过程及其内容。然后,将教材中的插图以投影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距离遥远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为什么会存在类似的古老地层?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说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在南美洲和非洲都有分布?”最后,运用多媒体演示全球海陆的变化,加深学生对“大陆漂移假说”的理解。这样,则使抽象的难点与重点内容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调动思维,培养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运用到的主要教具是地图册、挂图、地球仪和幻灯等,其难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无法形象地展现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进而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而教师运用多媒体来进行动画模拟、实验演示等,则能够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观察到地理事物变化的完整过程。其间,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的养成。如,在讲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河流和湖泊》一节有关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时,首先,教师可播放一段反映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状况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然后,运用动画方式来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其成因。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既使学生认识了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又调动了他们的思维,促进了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此外,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一件令教师感到十分头疼的事。而教师借助多媒体,不仅能使学生快速地掌握读图、绘图的方法,而且可让他们学会如何通过地图来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解决。把多媒体运用于地理教学之中,既有利于克服教师单纯利用地图册、挂图进行讲解时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又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概念,进而提高他们的读图、绘图能力。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