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引入浅析
2012-04-29陈彩虹
陈彩虹
教学是一门艺术,上好一堂课就如同写好一篇文章,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跌宕起伏的高潮以及意犹未尽的结尾. 新课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引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成功的课堂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并且可以为新课的展开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下面是我在十几年的工作和学习中总结出来的数学课堂引入的几种方法.
一、温故知新引入法
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结构.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二课时的教学引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如何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那么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上面的引入自然、流畅,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 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类比探究引入法
即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复习归纳,由此及彼引入新课. 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例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引入
师:由a + 2 = b + 2, 能得到a = b,由a = b,能得到0.5a = 0.5b,你知道它的理论依据吗?
生:根据等式的性质.
师:那么不等式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下面我们来探究. 三、实践操作引入法
本方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引入
师:同学们,请你在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把它剪下来,然后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并拼在一起,你有什么发现?
四、生活情景引入法
用生活情景引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数学的重要性”. 因此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引入,自然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可以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的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例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引入
师: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碎成了如图的三块,要想去玻璃店配一块同样尺寸的玻璃,带哪一块去好呢?
同学们猜想,议论.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五、资料故事引入法
即用各种资料,通过巧妙的编排、汇总,引入新课. 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能从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 生动的故事引入,不但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让学生真切地领悟到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 数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从资料故事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
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可以讲讲“毕达哥拉斯赴宴”以及“百牛大祭”的故事.
六、问题设疑引入法
即在讲新知识之前,根据所要讲述的内容,有意设置一些问题悬念,引发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对于学习的目的更加清晰. 制造悬念,可以引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引起学生强烈的破疑愿望.
例如,“二次函数”的教学引入
师:要用20米长的篱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矩形的花圃,怎样围法才能使围成的花圃面积最大?本章二次函数的学习将帮你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七、直接强调引入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说明本节或本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一开始就集中精力投入学习. 这种引入直截了当,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上,促使学生迅速地把精力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
例如,“三角形”的教学引入
师: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四边形、圆中的很多问题都要化为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因此我们来认真学习三角形. 总之,数学教学中引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方法,有时也可以把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堂课的开场白是为了整个课堂教学服务的,为整个课堂教学做铺垫,因此,课堂引入不是孤立的,整个课堂教学应前后呼应,才能达到优秀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