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结构背景下劳动者收入与H—O—S模型的悖论
2012-04-29董静
董静
摘要: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国际市场上应该有很大的优势,按照H-O-S模型,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应与国外工资持平,可是我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确低于发达国家。本文从H-O-S模型的基本假设出发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距,从而给出提高我国工资水平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工資水平;H-O-S模型
一、分析H-O-S模型
(一)H-O-S定理的基本内容
H-O-S定理即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按照赫-俄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萨缪尔逊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无论两国的要素供给和需求格局如何,自由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使要素价格均等化,也就是说两国的同质生产要素将获得相同的报酬,如生产能力相同的工人将获得相同的工资率,生产能力相同的单位面积土地将获得,相同的地租收入。这一命题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
(二)H-O-S定理的基本假设
1.两种生产要素
2.两种可贸易产品
3.两个国家
4.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是给定的
5.生产技术假定相同
6.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7.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8.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9.无运输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国际贸易的自由障碍
(三)H-O-S定理的局限性
在现实中,有些国家通过推行自由贸易而缩小了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但有些国家却逐渐拉大差距。理论和现实不一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产要素均等化”难以实现的原因如下:
1.国际贸易并不完全自由,各种壁垒导致要素和商品无法自由流动。
2.生产要素在国内也无法完全自由流动,同一要素在不同产业收益率不同。
3.一国生产技术并非固定不变,发达国家始终是先进技术的开发使用国,容易拉开和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距。
二、分析原因
大量的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力工资普遍比发达国家劳动力收入偏低;中国劳动力工资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收入也有差距,但是差距没有与发达国家差距大,有些基本持平。
按照H-O-S理论,中国劳动力收入应该与国外劳动力收入水平相同,那么为什么会与H-O-S理论相悖呢?
(一)分析中国劳动力
1.中国劳动力的显著劣势。我国人口多,劳动力丰富,运用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为何这种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分析原因,与我国劳动力自身因素有很大的关系。第一,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虽然近年来我国从绝对数量上看,教育投资在不断加大,但是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仍在3%——4%左右徘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教育投资比例的低下是导致人力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第二,我国研发人员奇缺。研发不足会导致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低下,从而使得我们国家的劳动力与其他国家相比技术创新不足。第三,中国劳动者技能偏低。我国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总体水平还是不高。一项调查资料显示中国约有八成的劳动者没有技能,而只有两成是高级技工。技能的偏低使得我们劳动力失去优势,工资水平自然就上不去。
2.中国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收入的影响。我国自身存在很多因素不仅导致各个地区劳动力的收入不同而且最终导致我们与外国劳动力收入的差距。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个行业要素利用程度不同,直接影响生产成本,从而影响到劳动者收入。其次,我国经济的发展到来自外国的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国际贸易壁垒加大我国产品的壁垒,产品成本就上升,劳动者的工资也受之影响。贸易保护,反倾销等等都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劳动者的收入。
(二)分析与H-O-S基本理论假设的相悖之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劳动力收入与国外劳动力存在差距有很多原因,之所以与H-O-S模型相悖是因为存在很多因素不满足H-O-S的理论假设。
1.中国劳动力要素与外国劳动力要素存在差异。中国的劳动动力水平整体偏低,劳动者的技能,研发能力等有差异。
2.中国与外国的生产技术有差异。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虽然有啦很大的提高,但是技术水平多方面还与国外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导致本国劳动力收入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3.贸易障碍仍然是存在。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大的格局的变化,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违背贸易自由化原则,采取一些贸易保护措施,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构成威胁,他们就无条件的乱加所谓的合理贸易保护措施增加了贸易壁垒。
4.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国际贸易并不完全自由,各种壁垒导致要素和商品无法自由流动。生产要素在国内也无法完全自由流动,同一要素在不同产业收益率不同。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中国劳动力与H-O-S模型相悖有各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以后发展劳动力要素市场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受教育水平。第二,注重劳动者技能训练。第二,及时把握时代,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全方面平衡发展。第三,注重研发成果的技术转移。第四,促进国际贸易公平健康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苏科五主编:《国际贸易》,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08年版.
[2]大卫·格林纳韦主编:《国际贸易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