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散文三步教学模式探究
2012-04-29徐俊英
徐俊英
摘 要:文章以叙事散文三步教学为关注点,摸索出一条更符合新课标理念的叙事性散文教学模式,并把这种模式分为创设情境——品析美文——拓展写作三个步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叙事性散文;启发;感知;品析;拓展
叙事性散文是文学性很强的文体,中学语文教材选了很多的篇目,例如《春酒》《背影》《老王》《散步》等。这些叙事性散文语言优美、结构紧凑、感情细腻,不但可读性极强,而且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所以几年来,本人一直努力探索叙事性散文的教学模式,既重视创设与文章情感相符的情境,又努力引导学生欣赏、品析文本,指导学生揣摩文本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行拓展写作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与文章情感相符的情境,快速启发学生进入文本
不同作家的作品、同一作家不同背景下创作的作品,其感情基调是截然不同的,有的温馨感人,有的透着淡淡的忧伤,有的又满含悲愤。这些作品都是作家站在成人的高度创作完成的,不少学生都缺乏相应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因而找到一把钥匙打开学生进入文本的通道至关重要。因此,本人觉得创设与文章情感相符的情境,营造与文本相呼应的情感氛围,对于快速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有积极的作用。下面就以《春酒》为例,讲讲如何创设与文章情感相符的情境,快速启发学生进入文本。
琦君的《春酒》紧紧地围绕“思乡”“思念母亲”这一情感写事抒情,呈现出温馨、淡淡忧伤的色彩。可是这种思乡之情对于每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有些叛逆,甚至想叛逃家庭生活的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不能深切地理解和体会的,因此氛围的营造就尤为重要。上课之前我从网上摘录了一首和文章意境极为相似的小诗,配上柔美抒情的音乐很深情地给学生泛读了一遍,再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一些与自己关系特别密切的人,回想和他分开时候的感受。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状态,有的同学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回忆了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温馨日子,有的甚至因为爷爷刚去世而潸然泪下。所以在这篇文本情境的设置上,我紧紧扣住思念两字做文章,而并非从思乡之情入手,这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截然不同的。这样,学生的心门打开了,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才有一种继续的可能,否则,后面对文本的讲解更多的还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感受,根本不可能有深层的体验。
随着教学设备的完善,更多的现代科技手段出现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是我想方式再多,形式再花哨,无论如何也不能偏离叙事散文本身包含的情感氛围,否则对学生来说只会是隔靴搔痒,而不能真正起到快速带领学生走入文本的作用。
二、品味赏析文章优美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深层魅力
不管是抒情性散文还是叙事性散文,文字语言的优美动人是两者共同的特征,也正是文章的魅力所在。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练,也不只是体现在辞藻的华丽上,而更在于表情达意、写人状物的高度准确,所以细细地咀嚼语言的韵味是叙事散文教学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这对学生真正领略文本的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有直接的作用。
比如,同样是《春酒》这篇文章,我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找文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掌握品读、赏析文中细节描写的方法。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阅读叙事散文,只有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才能充分体味文中的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上课时我就抓住了文中一些对“我”“母亲”“乡邻”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让学生细细地品味赏析。当然在让学生品析之前我先举一个写批注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我是如何品味的。
我找的是这样一个句子:“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的批注是这样的:“这个细节写出了我当时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心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不请自到让我感受到了乡人们相处的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蜜蜂似的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有了这样的引领和示范,学生很快找到了赏析的方法,不管是对重点字词的分析还是对句子感情的把握都八九不离十,分析得比较到位,而文本中那些蕴藏在优美语言中的乡情美、质朴美都立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老师费尽力气告诉学生文章好在哪里、美在哪里效果要好得多。
赏析叙事散文优美语言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但肯定也不是唯一的步骤,赏析文章的语言是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深层魅力做好准备。《春酒》这篇文章通过上一个环节的设置已经将母亲的慈爱善良、童年的我的可爱调皮、乡邻的质朴纯真、故乡的真切曼妙渲染得淋漓尽致,可是如此真切可爱的故乡此时又在哪里呢?所以在赏析语言之后设置了资料链接,一是作家琦君的经历介绍,二是中国台湾作家的故土情结。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希望学生更深层地领略作品的内涵,理解那种隔江而望,可望而不可即,永远也回不去的痛楚和思念,深入骨髓的思念却又无可奈何的忧伤。有了这些铺垫,文章最后一句“可是让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让所有的情感都呼之欲出。
三、拓展延伸文本,寻找切入点模仿写作
拓展延伸文本是很多教师也会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翻阅很多资料和课例,我们发现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写作五个角度进行拓展延伸的较多。我个人觉得对于叙事性散文,写作的借鉴拓展对学生来说效果是最好的。
首先,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写作手法。像《春酒》这篇文章作者就是运用了很典型的借物抒情的手法,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那一份剪不断、割不舍的思念之情,以及再也回不去的那份无奈之情的表达。有了这样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去思考,其实在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件信物,寄托着你对某一个人的一份情感,或者是亲人、朋友对你的一份深情厚谊。学生在点拨之下很快就明白了,一碗鸡蛋面、一个蝴蝶结,只要能够和相关的人联系起来,都能成为抒发情感的支撑物。学生只要动情,我手写我心,肯定能成为佳作。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疏清行文的条理。为何大作家的很多文章优美生动又浅显耐读?我想这与他们对作品结构条理的架设息息相关。像琦君的《春酒》从乡俗入笔,自然地引出春酒,又顺理成章地写到了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所以虽然叙事的角度繁多,但是文章行文却丝毫不见凌乱。让学生学会模仿写作,这也是必须要强调和指明的。
写作训练的拓展模仿可以是片段练习,也可以是整篇文章的写作。在《春酒》的拓展写作中,我先是进行了片段的练习,给学生范读了一段自己写的借物抒情的文字,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学生有了前面情感的铺垫,又有了老师很明确的示范,动笔写作就不似往日一般绞尽脑汁。在片段练习完成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又找来席慕容的《外婆和鞋》作为范文,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这种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然后在片段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整篇文章的拓展写作,效果较好。
总之,对于叙事散文教学,模式或方法也许还有很多,重要的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人只是结合教学实际做了最粗浅的一点探索,但我想叙事散文无论怎么教,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感受散文的魅力,并为学生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谢富强.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成[J].学生之友,2011(7).
[2]吴庆业.中学散文教学的正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2).
(武义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