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大学城旧书店的四个实用方法
2012-04-29周书科鱼头鱼尾
周书科 鱼头鱼尾
【编者按】每逢开学,傍着大学找项目做生意的话题都会热议一时。但一份来自北京高校周边生意现状调查的资料显示,超过七成的投资者并未获得成功。本文主人公是一位在南京大学城做旧书生意的小店主,靠自己悟出来的四个实用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对投资者有所启发和借鉴。
我叫周书科,今年26岁,苏北睢阳人。因为家里穷,十几岁就外出谋生。2008年,做了3年旧书生意后,我攒下一点本钱,也有了一些经营心得,就到南京某大学城附近租了间20平方米的门店,开起旧书店,当时这里还有同样的店面4家。一年后我就收回了投资,从第二年开始,每年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而其他4家店先后关了两家,还有两家都是惨淡经营,只是维持不赔钱而已。
现在说说我的门道,我把它叫做“四不”方法,就是跟别人反着做的意思,但是很实用。
选址 不在“去路”在“来路”
大学城在市郊,学生外出主要通过附近的几个公交车站,车站附近就成了黄金地段,其他的4家旧书店也基本都抢着开在这里,只有我的店是在车站到学校之间。刚选这个地方时还有人笑我,说店面、店面,就是店的脸,得显眼,让人能看得见,你却“藏”起来,谁会来买书?我当时没说什么,我要用事实说话。结果,也就一两个月的时间,到我这里来买书的学生就超过了别的店。
我这么做有我的道理,这是个购买习惯和心理的问题。以前围着大学收旧书的时候我就发现,学生有个习惯,只在回学校的路上买书。我问过很多人,他们都说,出去就是为了休闲,除了吃的玩的,不会随身带别的东西,更不会带厚重的书本。而回来的时候,想起还有好多功课要做,所以会顺便转转书店,带几本书回去。我的店“刚好”在回学校的路上,很顺脚。所以把店址设在回来的路上,而不是出去的路上,是我的第一个心得。
我的第二个心得是,不把店开在车站附近。为什么呢?那些开在车站附近的店,有的是在外出的路上,有的也是在回来的路上,但问题出在了他们离车站太近这一点上。学生能看得见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外出时,要么根本不会注意,即使看到了,也不会先买本书再出去玩。等到回来的时候,市郊车站,人员复杂,学生不会在那附近逗留,下了车就往学校走,等想起功课的时候,已经在半路上,也不愿意返回去买书。我的位置就显得刚刚好。所以看起来车站是最佳位置,实际只要结合学生的习惯和心理,就会发现那儿反而是最不适合开店的地点。这就叫做选址的“不在去路在来路”。
货源 不在校内在“校外”
傍着大学做旧书生意,很多人自然会想到,是因为看中了学校里边人多书多,就地消化,好买又好卖。我觉得这是个想当然的认识。举个例子说:另外那4家旧书店比我开得早,跟学校保安都很熟,我要进去收书,保安会拦着;他们要进去,跟保安点点头就行。但结果呢?他们能收到的书很少,而且很难再卖出去。
这也是我以前的发现。在学校里,很多学生都有“串书”或者叫“内部消化”的习惯,一种是我有你想要的书,你也有我想要的书,大家互换一下;还有一种是你有我想要的书,但我没有能跟你换的书,我就花钱买过来。另外,这几年大学生兴起了在宿舍开网店,旧书占了很大的一块业务。发个信息,打个电话,就把书买卖了。外人根本插不上手。这就是内部消化。而只有那些谁拿来都没用的书才会卖给收旧书的,这种书怎么能卖得出去。
也许有人问了,旧书都在学校内部消化了,那你还靠什么赚钱?这个买卖干脆别做了。其实不然。内部消化,并不代表不需要输入新鲜血液。因为它是个流通环节,而不是制造环节,总有一些书是在学校内买不到的。再举个例子,我发现不同的学校之间,阅读内容也有不同,内部流通的书也不一样。因为不一样,在本校买不到,就需要到别的学校来买,学生又大多不愿意跑腿。但这种书,拿到别的学校去卖就特别好出手。我本来就是收旧书的,充当跑腿的角色理所当然,付出辛苦赚到钱就是本分。所以平时我特别留意收集这一类比较好卖的书的目录,然后跑到各个学校去收,再拿到各个学校去卖——除了我的书店外,一些大学逢节假日允许卖旧书的进去摆摊,到时候我就过去,一边收、一边卖。人家为什么会卖给我?卖给别人一块钱,我出一块五,现在学生都精得很,多给钱自然就卖给你了。关键是,这些书很紧俏,转手就能赚到钱。
商品 不在旧书在“新书”
旧书店肯定是以卖旧书为主。但要是光做旧书生意,就很难维持。关于这个,我有两点体会。
首先说新书和旧书的比例。最好是三七开,新书占三成,旧书占七成。新旧书混搭着卖,好处很多。第一是利润来源多了,可以多赚钱;第二是互相带动,比如工具书像字典之类的,每过几年就出个新版本,对那些专业学生来说,就需要换新。但他们有时又需要新老对照,所以新旧书都得有。最主要的一点是,新书价格高,利润高,即使有打折,也比旧书赚得多。有时一天卖10本新书比卖30本旧书还赚钱,所以必须有一定的量。至于为什么要三七开,因为你打的是旧书店的名义,学生说是来买书,不如说是来淘书,新书占的比例太大他就不愿意来了。另外就是新书占用资金多,也有一定风险,所以不要投入太多。
再来说哪些书好卖。我的经验是,教科书干不过兴趣书,“大部头”干不过口袋书。前边说过,学生喜欢在校内串书,这些书中大多数是教科书,老生把旧书卖给新生。所以,很少有人来旧书店买教材。来买什么呢?兴趣书。兴趣书分三类,一是跟考试有关的,英语四六级辅导、考研辅导为主,这类书虽然学校也有,但基本是年年换,时间一过价值就不大,因此需要买新的或相对新的,或者找一些相关的题库之类的开阔眼界。二是跟专业有关的,学校里很多课程都有课外书目,这些书新老都有,旧书居多。学生来买,主要是为图方便、便宜。因为专业性比较强,我就经常跟一些常来买的学生商量,请他们帮我把这些书目列出来,结果自然省时省力。三是跟个人阅读兴趣有关的,也就是市面上的各种畅销书。不过,畅销书种类非常多,而且进货风险也很大。我给自己定的标准就是四个字:方便携带。因为爱看,肯定愿意带在身边方便随时看,好几斤重的书跟能装进口袋或小包的相比,肯定是后者受欢迎。所以在选书时,别人都是看标题看内容,我却是看“体积”。太大太重的,除非有人专门跟我订,一般不会主动进货。而你可以去看看那些同类的旧书店,到处都是“大部头”,为什么?卖不出去呗。
销售 不在主流在少数
最后讲一点销售心得。前边说过,到大学周边做生意,把“主流人群”当做目标客户,是一种想当然的想法。同样的,我可以告诉你,恰好不是因为满足最普遍的人群的需要,而是因为满足了少数群体的需要,我才能赚到钱。
这里边有个道理。通过串书,其实主要人群的基本需要都被满足了,你还来做这块市场,哪儿还有空间?而那些比较个性化的需要,又稳定,带来的收入又多,才是赚钱的原因。关于这一块业务,我按照客户的不同把它分为三类:第一类,老师。他们买书有几个特点:一是稳定,二是长期,三是在一些专业性的书上肯花钱。所以我特别留意在店里或书摊上跟那些老师模样的人多交谈,多问问他们的需要。而我能给他们的,还是便宜和方便。第二类是社团。一个大学里最少有二三十个社团,其中不少都是专业性很强的。比如说轮滑社或登山社,轮滑技巧、登山技巧之类的书,都是他们需要的。我还有个资源,就是在几年里跟这里几乎每一所大学的社团都有接触,光是几个社团不能养活我,几百个社团加起来,就是一项很大的业务了。而且我在卖书时不光是坐等顾客上门,平时也比较关注有关方面的书籍,有了新书我会给社团主席打个电话介绍一下,有些业务就靠自己拉来。第三类是学生中的个人。主要买的都是成套的书籍或“大部头”。这些客户都是我一个一个挖出来的,比如平时会把那些喜欢买这些书的人记下来,开始是用脑子记一下特征,后来接触多了也熟了就问问姓名和需要什么书,用笔记下来,时间长了就有一个花名册,闲了没事我就翻翻,再想想到哪儿去给他们找能满足兴趣的书,再推荐给他们。套用现在比较流行说法,他们定制,我再去进货。一不压资金,二有了订单,三是那些“大部头”、成套书还很有影响力,不但买的人要看,身边的人也会好奇翻看,看了之后有时会产生新的订单。到最后,除了收入的收获外,有些学生跟我说,他是因为我的书店而喜欢上了看书,我觉得这才是我开店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