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厄运面前书写人生
2012-04-29
提着一箱老师送的牛奶,何平一路小跑。和很多很“赶”的日子一样,何平得赶回去,8岁的弟弟何君还在等着和姐姐吃午餐。只是这一天,湘潭仿佛一下从夏到了冬,担心弟弟衣服穿少了的何平,步子比以往快了些。
远远看到姐姐回来,何君跑过来,兴奋地将小手放到了姐姐衣袋里,何平高兴地在弟弟脸上捏了一下。很快,姐姐像很多母亲一样,熟练地给弟弟换了厚衣服。食堂离租住地不远,打菜的阿姨已经熟悉了这对姐弟。“他去年刚来的时候只有30斤,现在有43斤了。”何平仔细地把自己“萝卜炒肉”里的肉挑到弟弟碗里。姐弟俩有说有笑,不时有食堂的阿姨过来逗何君玩。
“我姐姐像爸爸”
1991年,何平出生在浏阳市澄潭江镇吾田村一个贫病交加的家庭,母亲患有脑膜炎后遗症,后来发展成间歇性精神病;父亲因车祸失去劳动能力;弟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懂事的何平从小就跟村里的婶婶、婆婆到花炮厂插引线、做“巴巴”、卷筒子,帮父母挣药费,给自己挣学费。2008年何平备战高考之际,灾难又接踵而至:年初,父亲突发脑出血瘫痪在床;8月,弟弟何君心脏病突发生命垂危。尽管筹巨额的医药费、照顾家人耽误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勤奋的何平把这片孝心亲情转化为求学的动力,仍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湖南科技大学。
然而,弟弟一直是何平的牵挂。一次回家时,弟弟面黄肌瘦,连续几周重感冒,而且还有些自闭倾向。何平带弟弟去检查,发现弟弟的身体状况很不乐观,8岁的孩子仅正常5岁儿童的水平,再不加强营养,会影响到身体和心理发育。要不,带弟弟一起上大学?敢想敢做的何平很快用真诚打动了湖南科技大学附属小学负责人。转学手续很快办好,而且免去了学杂费,姐弟俩搬进了小小的家。
能够一边读书一边照料弟弟,何平非常高兴。虽然学校减免了弟弟何君的学杂费,但为了改善弟弟的营养,何平依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于是,她决定去打工,暑假时最多做了七份兼职,以保证弟弟每天吃到荤菜、每两天一个苹果一杯牛奶,而她更多时候只是花一元钱买两毛的饭,八毛的低档菜对付了事。
吃完饭,何平带着弟弟回到出租小屋,只有在这个时候,何平才有时间检查辅导弟弟的功课。在何平房间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作息表:6:00起床晨读;12:00打扫卫生;12:40辅导何君功课;19:30带何君晚自习……2:00前睡觉。对于何平而言,时间总是不够用。“今天中午我需要休息一下,否则下午上课连眼睛也睁不开。”这个20岁的姑娘,眼睛总是红红的。由于睡眠不足,上课时怕自己睡着,很多时候何平干脆站着上课,这让很多任课老师都记得她。
每天放学后,何平还会在学校打扫卫生半小时,这是学校安排的勤工俭学,每个月可得报酬200元。“大三的课程多了很多,我不能像之前那样打7份工了,现在压缩到了5份兼职。”为了省钱,除非父亲生病住院必须回家,何平基本不回家,因为觉得路费贵,也怕影响兼职,但她每月都不忘给家里寄500~600元给父亲治病。每每说起这些事,何平爸爸总是老泪纵横,“没有女儿,这个家早就垮了。”而何君经常说:“我的姐姐像爸爸。”
“你经历的那些困难我都经历过”
生活的磨砺,让何平真切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也令她成熟懂事。她经常说:“帮助别人,就像吃一颗糖,回味起来很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几乎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她,还曾将省吃俭用的1600元钱捐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
2008年7月31日,报纸上的一则新闻吸引了何平的注意。“新闻里说一个男孩的妈妈得了重病,但因家庭贫困,男孩准备辍学打工,希望得到社会救助。”何平感同身受,当她打电话去时,却被告知捐助的寥寥无几。
帮还是不帮?当时何平的存折里有3000多元,那是给爸爸治病时剩下的。可一想到爸爸治病的钱都是别人捐助的,何平毫不犹豫地拿出存款的一半,1600元,亲自送到了男孩家里。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汶川地震时,何平把学校发的1000元救助款捐了出来,被班主任发现追回后,她还是瞒着班主任捐了100元,而当时她一天的生活费只有3元钱。大学寝室同学宁泽艳说,每次只要学校有募捐,何平都会积极参与。外国语学院有个女生的父亲得了白血病,何平在募捐会上蹭地站起来,动情地说:“你经历的那些困难我都经历过,你要坚强些,我一定会尽力帮助你。”
除了捐款,何平也特别体谅关心同学,总是把好处让给别人。2011年9月新一学年度的贫困生补助,只有8个名额。何平听说有9个同学报名之后,悄悄把申请表收了回来。有位网友了解了何平的生活经历后,给她寄来了47件衣服,何平把其中三十几件都送给了贫困同学。事实上,她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别人给的,或者是在大四学生开设的跳蚤市场上买的二手衣。但是,“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爸爸和弟弟就得不到及时救治,所以我也会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她就是这样用真诚和行动诠释并践行着一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何平的故事经媒体报道之后,很多人通过微博、QQ、电话表达了捐助意愿。对于学校、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的每一笔资助,哪怕是一块钱,何平都会用心记下来,并在自己的QQ空间里公布。面对各种关心和帮助,何平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压力更大。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弟弟健康快乐成长,自己考上研究生,将来有能力延续人间最温暖的善意与爱心。看着何平长大的邻居杨瑞华说:“她是一个最知好歹的妹子。”
“她的苦难是罕见的,她的乐观也是罕见的”
笑容,是何平的名片;乐观,是何平的本性。何平最喜欢向日葵,“太阳越大,向日葵开得就越灿烂。向日葵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我觉得人也应该如此,虽然平凡,虽然辛苦,但是我们要像向日葵一样迎着太阳生活!”
在老师、同学眼里,何平是个性格外向、兴趣广泛的活动积极分子。了解何平经历的大学老师张鑫这样评价:“她的苦难是罕见的,她的乐观也是罕见的。”每天中午,外国语学院的教学楼内,准会响起何平优美悦耳的歌声,路过的老师和同学常被这愉快的歌声打动。何平一边打扫着卫生一边哼唱着歌谣,已经成为外语楼里的一道风景。她还总是鼓励性格内向、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的同学克服心理障碍。“有时我不够自信,她就会推我一把,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如今,我的表达能力、演讲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同学小艺说起何平来满脸感激。
何平的“笑点”很低,容易知足。一些简单的事情都能让她体验到幸福。“今天我又记了多少个单词,今天弟弟又多喝了一点牛奶,今天医生说父亲情况更稳定些了,妈妈一直在按时吃药等等这些,都会让我很开心。”何平就是这样的乐观。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90后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责任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先后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十佳大学生等荣誉。她的优秀事迹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在社会各界和高校师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何平也因此被誉为“最有担当的90后大学生”、“向日葵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