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不欢迎学生来做公益
2012-04-29郭曼玉
郭曼玉
学校“志愿者协会”经常组织同学们到特殊教育学校、养老院等地做公益。每次接到通知,同学们都会一腔热情,满怀爱心地买礼物、做策划,相当积极主动。大学生时常做义工,献爱心本是好事。可是近日我在几次志愿活动中却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我们的志愿者有时候并不受欢迎。
在特殊教育学校,我见到了该校负责接待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的陆老师。谈起是否欢迎志愿者到特殊教育学校做公益,陆老师脸上有些无奈。“不是不愿意,只是有时候会有一些问题不好说。”我深度打探, 陆老师说起了心里话。
“大学生志愿者来我们这里做公益,我们本应欢迎的,可有时候他们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比如说,最近一次志愿者来做活动,那天恰好我们学校的两个孩子为了点小事打起来了。志愿者也是很热情、主动地帮我们拉架。其中一名志愿者分队的负责人还把打架的一个孩子抱起来,带了出去。没多会儿,两人就回来了。孩子手里拿着刚买好的德芙巧克力,一边吃一边笑眯眯的。志愿者同时招呼其他的孩子们过来,把书包里买好的一大堆巧克力分给了大家。分到巧克力的孩子们有的直接吃掉了,有的拿到我的跟前炫耀说:‘老师,看巧克力!我们以后也要吃巧克力!我只能笑笑点头。其实我们学校的经济条件根本不允许给孩子们买一些高档零食。可是孩子们不知道啊,他们吃了大学生志愿者给送来的高档零食后,在一段时间内就会和老师闹脾气,我们是哭笑不得啊!”
陆老师的担忧还不只零食这一点。
“我们很感谢志愿者们的爱心和帮助。可是我们学校的孩子是特殊群体,人多或者陌生人的来访会对一些患有兴奋症和狂躁症的孩子不利。并且有时候,有些志愿者来我们这里做义工,他们和孩子们交流也不太真诚。这对孩子们的伤害特别大。其实孩子们懂得谁对他们好,懂得志愿者语言或者身体姿势里的一些含义。有些志愿者无意间的小动作会让孩子们丧失信心,这需要好久才能建立起来。有的志愿者向孩子承诺会常来学校看孩子们,可事实却是一去不返,这会让一直等待他们再来的孩子们觉得社会是冷漠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希望,志愿者要是想来我们这里跟孩子们玩就多来、常来,真诚地跟他们交流,不要只是为了做公益,或某些利益而来。”
此类不太受欢迎的公益活动,我在敬老院等其他地方也有所耳闻。
志愿者协会敬老院活动负责人刘畅说:“我们已经三次走进敬老院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也很热情。”可是当我再次向敬老院的负责人了解情况时,同学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却得到了另一番的解释和证实。“同学们一开始确实很热情,经常打来电话问能否过来搞活动。可是来了之后才发现,老人们都说方言,跟大学生们沟通有障碍不说,有些同学看到老人上卫生间,会掩鼻侧身躲避。几次下来,再有同学打电话来,我们就以老人们身体健康有问题为由拒绝了。”张奶奶已经来敬老院十年了,因为一直以来人缘很好,被推选为所在敬老院的公益活动负责人。“身为老人,我也和大家一样不想别人嫌弃我们。可是……”张奶奶说到有些同学行为的时候,明显有些失望。
赵丽是一家动物收容所的负责人,她说:“经常有高校志愿者协会的同学联系我们。起初我们还同意他们过来,可是来了几拨儿人后,我们一般都不会同意大家再过来了。首先,我们的服务人员是要经过几个月培训才能上岗的,而同学们都没有那么多时间接受培训。再者,有些同学会“爱心泛滥”,老喂东西给小动物吃,这对有些小动物来讲并不是好事。有时候我们还会收到一些昂贵的猫粮狗粮,一般我们会回去换一些便宜的普通的牌子。毕竟费用很高,小动物吃惯了会很麻烦的。”
责任编辑:胡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