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为本 学会学习
2012-04-29沈俐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范例”、“样本”,是全体学生人人所持有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学习素材。“课本”是系统、逻辑、条理化的知识体系,是知识的本质、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教材中最富于概括性、适应范围最广和最能产生积极迁移的精华所在。因此,“课本”应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教育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促成了教育的过程、手段、方法颠覆性的深刻变革。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教学手段出神入化地将枯燥、乏味、抽象的知识演化成生动、趣味、形象直观的一帧帧精妙绝伦的视频,异乎寻常地强烈冲击、撼动了学生的感官,撩拨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求知欲望,并足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立体丰满地形成丰富而深刻的表象,达到了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可企及的效应。但精彩纷呈的课件只是课本教材的“显影剂”,诱发学生学习激情、欲望的“兴奋剂”,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辅助手段,而不能成为一种全部的依托,我们仍应珍视可供每个学生反复咀嚼、细细品味、感悟积累,并磨练学生主体从中学会学习的能力的纸质文体——“课本”所特有的价值、地位与作用。
一、聚焦课本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是否紧扣课本之“本”;PPT设计的精彩与否,取决于是否给力学生跨越认知的局限。我们应深入钻研课本,提炼出每节课的最本质、最关键的内涵,紧扣此内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感性经验、思维水平,找准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认知的“盲点”,据此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化教育的独特优势手段,切实有效地为学生提供认知所必备的生动、形象、直观的模象、素材,真正化解学生的“蒙”处。同时,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研究、探索何时、何处最恰当地设置聚焦该堂课哪些内核的“定格”(板书),让学生的注意焦点始终凝注于教学目标的“准星”。
二、回归课本
形象与语言的分离会使学生停留在对现象的理解上,掩盖了对象的本质,使学生离开当前的学习任务,而热衷于不必要的方面,妨碍学生从客体中区分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适时设置回归课本的教学环节,及时将感性十足的PPT与课本抽象概括的文字语言实现链接,使学生直观的感知更迅速、更完整、更富于理解性,并对一些导致学生注意力干扰、迁移的非主流声像及时屏蔽、删除,使学生感知的目标更清晰、指向更鲜明,建立起来的表象更有效、更深刻。此外,在每堂课中应留给学生阅读、解读课本的时空,只有当学生在获得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及时结合对课本的语言文字独立、自觉、能动的解读、思维、理解,才能获得知识的本质,并纳入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沉入课本
抽象概括的语言文本——课本,需要沉下心并启动独立、自觉、能动的思维,沉入课本,潜心去品味、感悟,这是任何人所无法替代包办的。解读理解课本教材应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中心环节。训练、培养学生养成阅读课本的良好习惯是引领学生踏上学会学习之路的“始发站”。对处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启蒙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更要求在阅读课本的同时能将课堂教学过程“全息”投影于脑海,回放、再现、重温,既让精心设计、实施的课堂教学的效应发挥到极致,更助推学生从形象直观至抽象概括的飞跃,加深对课本的理解与把握,并且要求学生形成在一切学习活动(作业练习、预习复习、实践操作、拓展延伸等)之前必作课本阅读的自觉行为和习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之前有一个已掌握的基本知识的重现、强化过程,有助于学生实现对所探究问题的类化和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四、研读课本
课本是每个学生踏上学习成长之路的阶梯,课本是供每个学生反复精读的。要使学生学会学习,独立自主地研读课本,需要有明确的要求、手段方法的指导和技能技巧的培养。除了上述阅读课本与课堂教学“实录”交相辉映,有机融和外,训练并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持之以恒地使用自己心领神会的相对固定的读书符号,在课本中点点画画、勾勾圈圈——存疑与感悟,注释与点评,延伸与联想……在每一个学生的课本中浸淫着个体的理解、认识、见解与思想,遍布着学生自我独立学习的足迹,并伴生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与能力。
五、融入课本
以课本为内核的拓展延伸的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受制于课本内核的向心引力,将课本知识与拓展延伸有机地融为一体。提出鲜明、具体的目标指向,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有方向地去采集相关信息、材料,并要求学生通过判断、比较、分析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来获得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材料,更要求学生针对事物的认识、问题的解决对信息材料进行理性的推理、综合、概括的思维加工,形成个体富有自我认识、思想的独特见解,以此来磨练学生自主实践探究的能力。
立足课堂,着眼课本,着手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踏上学会学习之路,方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地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沈俐,苏州市沧浪区实验小学东校区,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