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 特色 特色化
2012-04-29殷敦新
最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从国家以及我省出台的今后十年的发展规划来看,普通高中在经过20年左右的数量化和规模化发展之后,已历史性地全面进入集约化、质量化的发展轨道,而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不能再是呆板的千篇一律、同质化的发展,应该是生动的富有个性、各具特色的竞争。“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工程”的实施,为江苏普通高中创造了“二次发展”的转型期和机遇期,尤其为那些历史相对短暂、基础相对薄弱的新兴学校重新定位、实施错位发展并实现有效超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机会。可以预见,在下一个十年乃至更长的时期,“特色建设”将会成为我省普通高中发展的“主旋律”。
如果撇开宏观政策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因素,仅从“普通高中在学校特色建设和发展中的作为”这一微观层面来分析,我们认为,需要思考和经营“五个过程”,概括起来十六个字:“端正观点、科学定位、立体拔高、及时迁移、品牌外显”。笔者拟以所在学校十年来特色品牌建设的实践为例,为此注脚。
一、端正观点
端正观点就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观,为学校的特色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前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有人说,当下素质教育最大的阻力可能发生在普通高中,其主要原因在于高中与万众瞩目的高考直接“接轨”,一些所谓的“主流人群”将成功的高中教育单纯地与高考升学率挂钩,把高中的教育质量等同于高考的质量,把教育的价值等同于高考多出成绩、多培养名牌大学生。这就是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所坚持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观,这也是目前我国普通高中发展过程中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的主因。高中的学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中学校同样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学校,必然导致千篇一律、千校一面,从很大程度上已经阻碍了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影响到学生的多元化培养。因此,追求特色建设和发展的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首先必须认可并坚守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观,培养目标从单纯培养社会精英转变为培养各行业的建设者。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才能理直气壮、聚精会神地谈特色、创特色和发展特色。从我省刚刚公布的首批31家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学校的申报创建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特色建设与学校的高考业绩、教育质量以及社会地位不但不相矛盾,而且能够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年轻的省四星级普通高中,通过立足于现实的校情和生情,研究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了“为成功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错位发展,特色竞争,做最好的自己”的发展战略,把向高等院校输送优秀的可造之材和为当地培养高素质的好市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为生—为人—为才”各有侧重的阶段性目标培养,张弛有度,内外兼修,架设多元化发展的立交桥,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尽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教育资源均相对弱势,但经过十年的不断摸索,在特色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一些富有成效的尝试,社会声誉和品牌形象快速提升。
二、科学定位
科学定位就是本着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原则,寻找突破口,挖掘增长点,为学校的特色建设和发展培植支撑点。
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沒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两所完全一样的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背景、地域特点、历史文化和传统优势,有的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名牌老校,有的是刚刚成立或转型的年轻新校,有的是硬件实力雄厚的城区强校,也有的是以学风朴实见长的乡村学校……几乎每一个学校的发展起点、发展资源都不可能相同,这些就为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所以“科学定位”是打造学校特色的关键,只有定位准确了,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而不是人云亦云、跟风附会。
笔者所在的高中前身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中等师范学校,她留下了艺术教育和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优质师资,他(她)们中有省美术家或音乐家协会会员,有市级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有获得硕士学位的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这是当时市内甚至省内其他同类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地方,我们敏锐地发现了这一与众不同的特点并把它聚集和凸显出来,率先创办了“艺术实验班”,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以满足当今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对艺术修养和健康心理的需求。经过精心地呵护培育,这两个当初并不起眼的特点稳步成长、不断壮大并形成优势,今天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本区域内被充分认可的学校办学特色。
三、立体拔高
立体拔高就是将办学特色不断坚持、提炼和放大,不仅要反映在知识层面上,更应上升到人格层面,服务于培养人的素质这一核心目标。
社会上往往有一种把办学特色简单化与功利化的倾向,例如在某项工作上做得稍好一些就被冠之以特色,诸如将艺术、体育、外语等特长生培养等同于学校特色。其实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量的积累和质的优化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扬弃与厚积薄发的过程,要能折射教育思想,体现办学理念。比如,有不少学校期望打造艺术教育的办学特色,那就应该认识到通过艺术教育不仅仅是让部分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掌握并提升艺术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能达到通过渗透美育,营造校园的艺术氛围,提高全体师生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素养和情操,并以此发散到学生的为学、为事、为人过程中去。笔者所在学校的艺术教育经过十年的积淀和发展,在当初率先开设“艺术实验班”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了民乐队、合唱队、舞蹈队、摄影社等众多学生艺术社团,后又组建了市内首家学生艺术团,每年定期开展全员化参与的文化艺术节活动,在进行专业性的艺术特长培养的同时大力开展群众性的艺术普及教育,形成了“美的唤醒+美的体验+美的使者”的艺术教育模式,先后有500多名普通学生由于不断浓厚的艺术志趣而加入艺术专业培养的队伍,最终顺利进入艺术殿堂深造。一串串闪光的成绩使学校获得“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的荣誉。
四、及时迁移
及时迁移就是发挥办学特色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利用业已形成的亮点和长项去拉动德育、智育等方面的短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共同发展。
其实,打造特色并非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是通过特色建设的这些手段和途径使校本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及人文性的校园生态环境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从而使学生学习得更有效、生活得更自信、成长得更健康。由此可见,特色有必要打破“本我”的局限而实现“超我”的转身和迁移,必须以自身的亮点带来更广阔地区的光明。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德育常规管理上追求精、细、实,主要通过细致规范的常规管理、典型性的道理教育、温馨化的心灵沟通、震撼性的主题活动来激发学生在兴趣、习惯、动力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进而推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等智力因素得到充分展现和发挥。同时,又从德育领域渗透到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服务保障等其他领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逐步形成了全校性、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特色。可见,办学特色的建设不是简单地为学校增加一个招牌,其根本目的是丰富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为师生的发展搭建宽广平台,为学校的发展开辟新的渠道。
五、品牌外显
品牌外显就是通过进一步积淀和稳定发展,从“特色”走向“特色化”,成为具有一定表现载体和社会反响的学校品牌。首先,在校园建筑规划和景点布置上将特色具体物化,使人感受到独特的环境和氛围;其次,在行为上要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使人领略到师生群体相应的人文修养和情操;第三,在思想上要推动师生形成独特的人生追求,做一个健康的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同时,在外部影响上能产生较强的同类示范性和社会认同感。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了营造艺术教育的氛围建造了“乐正楼”(取自孔子语“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设有画室、琴房、舞蹈厅、演艺厅等专用场所,师生的艺术作品、重大艺术竞赛获奖的图片在教学区、办公区和宣传橱窗展示,定期收藏的师生优秀作品还作为学校的礼品馈赠来宾……走进校园便能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为了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我校开辟了“心乐园”专用场所,沙盘游戏室、轻松驿站、团体辅导室、心灵访谈室,为师生提供专业性的外部条件;同时“心灵阳光工作坊”教师志愿队、“同伴咨询员”学生小分队、“亲子互助”家长小组三支普及型的骨干队伍经常在此开展活动,市电视台“心灵相约”外景地也设在这里……加上假山、水榭、绿茵的雅致环境,让人倍感温馨宁静。如今,品牌化的艺术教育、普及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细化的学校管理让这里的老师和学生能时时展现出阳光的心态、高雅的艺术修养和精致规范的行事原则,这些相对特质化的群体面貌和风格赢得了良好的外部评价,成为市民热议的对象和兄弟学校研究借鉴的典范。在正面舆情的支持下,学校的特色品牌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并能走出校门,辐射周边,社会美誉度不断增强。
有特色才会出众,特色鲜明才能有竞争力。学校的发展只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有方向、显个性,才会有魅力、展活力,才会把握主动、率先发展、形成优势、铸就品牌,才能由“特”而“优”,由“优”到“强”。因此,特色建设和发展是普通高中兴校、立校和强校的必由之路和应有作为。
(殷敦新,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2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