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网络如何形成
2012-04-29刘戈
刘戈
【摘要】人格是生成的。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人格构建网络,注重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优化
“人不是良善的,而是变善的”①,人格是生成的而不是天生的。个体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一方面不断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在按照自己的需求发展。和谐人格的构建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因为“它是人们通过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选择、吸收社会现实信息,接受新的社会文化,淘汰旧的人格模式而最终确定新的人格模式的过程。”②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主阵地,是大学生和谐人格形成的重要环境。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和谐人格发展的校园环境。
一要加强学校对人格发展的领导和组织:
成立人格发展的专门组织领导机构。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人格发展组织领导机构,而是主要由以下两个部门开展相关工作:一是由教务处安排人格发展系列课程;二是由学工处、团委负责学生的人格辅导,其下属机构心理咨询中心则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两个部门的独立运行不利于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容易导致人格发展中教学与实践的分离以及学生人格中知与行的分离。
有鉴于此,高校有必要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统领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工作。可以成立人格健康发展与指导中心,下设人格发展教学部和人格发展辅导部,分别负责学生的人格发展课程教学活动和师生的人格发展辅导咨询工作。
健全人格发展工作网络。在人格健康发展与指导中心领导下,可以尝试建立两个系统和三级工作网络。
两个系统是人格健康发展系统与心理咨询系统。其中,人格健康发展系统主要负责师生的人格健康构建与发展指导以及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人格养成;心理咨询系统负责师生的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和咨询员培训等工作。两个系统并非完全独立,人格健康发展系统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实践指导和日常生活人格养成训练时,可以将有问题的学生排查出来,由心理咨询系统以预约面谈的方式跟踪处理,并进行学生人格档案管理。对于有明显人格障碍的学生,应及时进行干预。而心理咨询系统在咨询过程中,也应积极为人格健康发展系统提供改进建议。
人格健康发展系统可以包含三级网络,第一级是负责统筹管理全校师生各项人格健康发展工作的专职老师;第二级是人格教学部、培训部、养成办的老师和辅导员;第三级是学生社团、班级心理委员。此系统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学生可以通过第三级网络将对人格健康发展的意见反馈到第二级网络。
二要构建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
提炼大学精神,构建和谐人格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提炼大学精神,树立校园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澄清价值观,使学生在价值冲突中不至于迷失自我,从而以和谐的人格迈向社会。
大学精神的提炼,需要根据历史积淀和学校定位,以“坚持真理,展示价值”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弘扬大学精神。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以校训、校歌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可以通过招生简章、学校简介、新生入学通知书、毕业纪念册和毕业文凭等途径,大力宣传本校校训。其次要加强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建设,营造大学生和谐人格养成的良好环境。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形成构建和谐人格的强大保障。学生的人格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对学校规范和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团体的认知”③。因此,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高校正常秩序、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必要保障。高校应按照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办学活动和学生管理,并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从而营造一个民主法治、管理有序的和谐校园。
通过活动文化建设,提供大学生和谐人格形成的演练场。首先,学校可以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团委和学生会等学生管理组织可以组织开展报告、讲座、演讲、辩论、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的发展。其次,学生社团可以开展团体远足踏青、书法比赛、文艺联欢、登山采风、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感触时代脉搏,培养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学校广播、电视、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媒介普及人格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够经常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密切联系家庭
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环境对人格特征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当高校和家庭的目标一致时,大学生才能形成和谐统一的人格。因此,高校应创造性地建立家校联系机制,营造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和谐发展的家庭氛围。
首先,学校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人格培育工作。如利用新生开学报到,建立家校联系卡;利用寒暑假寄送“告家长书”,保持与家长的定期沟通和联系。其次,家庭应积极配合学校,主动与学校老师建立常态联系,获取子女的人格修养情况。最后,高校可以邀请学生家长直接参与人格指导,为其开设相关讲座与经验交流活动,帮助家长学习培育子女完善人格的知识和方法。
主动争取社会资源
要培养大学生的和谐人格,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协调好与校园周边的社区、机关和企业的关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流,让学生在社会体验中发展和谐人格。
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挖掘有利于学生人格和谐发展的社会资源:一是邀请社会精英来校演讲、与学生座谈,聘请其为校外人格导师,通过树立榜样促进学生成才;二是完善校友档案,加强校友与在校生的联系、沟通;三是建立学生帮扶与结对制度;四是加强与所在社区、街道或乡镇、村组的合作,建立学校、社区合作网络;五是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共建学校的人格健康教育和实践基地等。
充分发挥朋辈的示范效应
在心理咨询中,由于同辈与被辅导者的年龄相仿、文化背景相同、体验相似、彼此容易沟通与理解,他们之间的自然鸿沟小、防御性低、共同性大、互动性高,容易“共情”和产生“共鸣”,彼此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比较强。因此,在发展大学生的和谐人格时,要倡导开展朋辈教育和朋辈辅导,积极发挥朋辈的榜样示范效应和积极影响。这既是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健康的重要方式,也是人格教育中“三自”管理的重要内容。
注重大学生人格的自主建构与自主发展
奥苏贝尔将人的自我发展划分成两个阶段:婴儿期和童年期的遵从化、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的去遵从化。大学生正处于去遵从化阶段,师授性、他控性的构建力量逐渐减弱,自授性、自控性的构建力量逐渐加强。事实上,自我构建、自我养成是人格形成的内在机制和人格发展的真正动力。通过外部培养所获得的人格知识,只有通过内化,才能作为相对固定的人格品质表现出来。因此,在和谐人格培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大学生进行人格的自我构建、自我反省、自我锻炼、自我塑造和自我提升。
加强自我意识管理。“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提出的用以描述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的术语,它特指青年期个体在人格发展上臻于成熟的状态,在心理上能自主导向,在行为上能自我肯定。自我同一性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中心任务,青年期也是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会全面地分析自己的长处短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可行的目标,保持适度的期望值。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在不断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完善自我。
注重情绪管理。大学生的情绪起伏波动大,如果不能得到合理控制,势必影响健康人格的养成。情绪控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二是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三是在社会实践、学习科技竞赛、体育比赛等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
重视需要管理。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不同的动机,只有管理好自己需要,才能自觉养成健康的人格。具体地说,一要正确认识自身需要;二要尊重并尽可能满足合理的需要。既要承认自身需求的特殊性和客观性,也要认真区分合理需求与不合理需求。三要引导需要的升华。要引导自身将需要从个人层面转为集体层面,形成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为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27页。
②张瑞文:“论知识经济时代的理想人格”,《社会科学》,2000年第8期,第 16 页。
③[美]柯尔柏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