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辩证关系
2012-04-29谢志军赵翠霞
谢志军 赵翠霞
【摘要】不同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追求最大化的本质决定了科学发展在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着巨大难题。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总揽全局,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但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都力求使自己的利益实现最大化,因此,科学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关键词】科学发展利益最大化难题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初动力。在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内,每一利益主体都力图使自己的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而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放在较次要的位置。同时,由于利益本身具有排他性和利己性,因此,每一利益主体在与其它利益主体发生冲突时,都力图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而把其它利益主体的利益满足程度降到最低点。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一方面由于传统增长方式的惯性,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都在竭力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科学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科学发展的本质在于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同改革开放前相比已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原来相对简单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以及其他较少人群组成的社会到现在出现大量从事非公经济的人员,如私营企业主、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等构成的新的社会阶层。同时,工人和农民阶层也日益分化,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日益减少。因此,在现阶段社会中存在着许多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主体,每一个利益主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追求着和其他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诉求,都想使自己的利益追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因此,不同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追求最大化的本质决定了科学发展在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着巨大难题。
人对自身利益追求的最大化
科学发展要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任何破坏自然、掠夺自然的行为都是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难题。
作为一对矛盾,在人与自然的相对关系中,人是始终处于矛盾的主体地位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环境问题和人的问题是统一的,环境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单纯的自然本身无所谓利益诉求。环境问题的本质就在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实现的过程中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而影响了其他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合理追求。但是我们绝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环保,强调环境利益至上,追求纯粹的生态平衡。过分强调环境至上者认为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生态平衡是唯一的,环境不应该受到人的有意识干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否则,人类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他们经常用恩格斯的一段话作为证据:“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①他们甚至形而上学地提出了“返回大自然”的口号。其实,恩格斯的意思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要遵循自然规律。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因此,我们对生态平衡要有一个正确和科学的认识。所谓的生态平衡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平衡,单纯的、静态的生态平衡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并不总是有利的。比如,裸露着大量岩石的荒山,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生态平衡,但遇到狂风暴雨时便容易形成泥石流,从而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我们通过植树造林活动,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使不利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下的生态平衡系统向利于人类生存的生态平衡系统转化,这是一种人类干预状态下的生态平衡,而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在人的参与下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因此,我们要竭力避免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不利的生态平衡系统,并通过有意识使活动使自然状态下的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向转化。如同人生病需要医生治疗一样,自然环境的正常运转有时也需要人的参与。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实现过程中,很难做到既能使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平衡,使其不向危害人的利益实现的方向发展,同时又能使人的利益需求得到满足。就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日益健全,但许多具体的法律、法规及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同时,一些政策在执行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由于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大系统内还存在着无数个有着不同利益追求的利益主体,比如各级地方政府、大小企业等,他们都想使自然界尽可能地满足自身无穷尽的利益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各地层出不穷的环境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2011年11月份发生的长江大学某教授为关闭对学校周围空气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而在政府门前下跪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利益主体对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追求的最大化
利益主体在对自身利益追求的过程中,总要面对着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和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两难选择。虽然人们在理性上知道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应该是利益诉求的第一选择,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把对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的追求总是放在首要位置。这一点,从我国绿色GDP核算报告的艰难公布就可以得到充分说明。
为保证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避免地方各级政府对GDP的盲目崇拜。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9月7日联合发布了《中国环境经济核算2004》绿皮书。报告指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同时,在核算过程中,专家们可以了解到哪些部门、哪些地区是资源消耗“高强度区”,哪些部门、哪些地区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灾区”。两部门还表示,正在研究的2005年的数据会很快向公众发布,但2005年的绿色GDP数据的发布却遭遇到种种阻力,甚至个别试点省市还向两个部门正式发函要求不要公布核算结果。因为一旦实施绿色GDP,国内长期实行的经济增长标准就要随之改变,如果扣除环境损失成本,国内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大大下降。因此,直到如今,实施绿色GDP核算仍然只存在于一些学者的文章中,因为在地方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之间,地方政府选择的往往是前者。
国内垃圾处理问题也是局部利益最大化的典型表现。目前,全国每年因垃圾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00亿元。全国668个城市中1/3以上的城市均深陷垃圾围城困局。以北京为例,存在于北京周边五环到六环之间的垃圾场有一千多座。现在每天的18000吨垃圾成了首都一大顽症。这些问题的处理技术并不复杂,只要有人组织一些下岗工人把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再加工就可以了,而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很可观的,这一点从靠在一些大的垃圾堆旁拣垃圾致富的民工身上就可以看出来。但为什么这些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些工作的每一环节对于协调这些环节的政府有关部门而言,其局部利益都不很合算,因而,其最终综合效益(市民有利、下岗工人有利、政府有利)未能显现出来。
不同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利益追求是人类社会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同一社会内部总是存在着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以往相比变化更加显著的今天更是如此。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都在追求着自己的利益并力求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总揽全局,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但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都力求使自己的利益实现最大化,因此,科学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以在我国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为例,其困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个人利益追求和社会整体发展的冲突。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的生育需求虽然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但更主要是出于自身现实的利益追求。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不是很健全,因此,在广大农村,人口多就可以为家庭创造更多的财富,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份养老保险、多一个劳动力,这种情况在贫困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广大农民由于受到自身认识和生存环境的局限,他们对自身的生育行为与整个社会由于人口增多而引发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是不会考虑的,这样,农民对生育问题的微观成本—效益计算,导致了宏观上社会资源紧张和人口膨胀的矛盾冲突。其结果是虽然个体利益得到了最大化的实现,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却因为社会的物质和文化成果分享者过多,从而导致了社会个体利益实现的最终减少。
因此,我国政府在人口控制中一定要认真考虑如何正确处理家庭微观利益和社会宏观利益的关系,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对独生子女家庭(尤其是农村)要给予更多现实关怀和长远利益考虑。
(作者均为中共邯郸市委党校副教授;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利益视野下的科学发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实践形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HB11ZX012,10BKS009)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5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