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为何盛产哲学家

2012-04-29

商周刊 2012年14期
关键词:萨特法国人咖啡馆

哲学思考固然费脑子,但是也可以使法国人对人生采取超然的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境。

6月19日,学者许纪霖发表微博称:“据我在法国留学的博士生透露,今天是法国‘高考(BAC)的第一天,考试内容为‘哲学,总共4个小时,就一特定题目撰写论文,见图片。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法国有这么多的哲学家,而中国只能盛产应试者了。”

此条微博引发网友热议,认为法国的“高考”题虽然颇有难度,但给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更大,能够体现出应试者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量,“能让人说话,说的话却不一样”,这才是好试题。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这样深奥难懂的题目让一般的知识分子来写都不一定能回答清楚,更何况是中学生,简直“泯灭人性”。

法国人必过的一关

由于法国没有全国性的统一高考,而高中毕业会考成绩可以申请大学,所以这个会考就相当于中国的高考。

巧的是,中国的高考和法国高考的第一个科目都是作文,中国是语文作文,而法国是哲学作文。其哲学考试的作文题目,以其特有的法兰西特色,吸引了媒体和网民的关注。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其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这已是19世纪以来的惯例了。所以每个法国人都有在中学时代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的经历,也就是传说中的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的一关——不论是主修文科、经济社会,还是理科,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要考哲学,写一篇哲学作文。

考试从早8点到中午12点考4个小时,考生可以在三道题中任选其一。供选择的题中总有一道是“语录评论题”,即给出一段某哲人的语录,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来加以诠释和评论。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即给出某种哲学观点,由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

对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

在法国,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8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要上4个小时的哲学课。

为什么骨子里那么热情和浪漫的民族,如此热爱哲学?

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再者,法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上曾产生过像笛卡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萨特、柏格森、福柯、蒙田等这样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思想家和哲学家。耳濡目染,很多法国人都不知不觉地个个能“侃”。法国各个电视台每天都有现场直播的清谈节目,请来的不论是政界要人、明星大腕还是平民百姓,也不管讨论题目是什么,嘉宾们都争相发言,而且个个口若悬河,头头是道。

这些满腹哲学经纶、出口成章的法国人,如果平日里没有地方发挥也着实难受。所以“哲学咖啡馆”在法国大行其道。所谓“哲学咖啡馆”就是街头普通咖啡馆,每周日固定开辟专门时间(一般两个小时左右),聘请一至两位文化名流当主持人,组织咖啡馆的客人探讨哲学问题。经常组织哲学讨论的咖啡馆在巴黎有10多家,在法国全国有数百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在巴黎第四区巴士底狱广场的“灯塔咖啡馆”,这里是法国哲学咖啡馆的发源地,还主持专门的网站报道各地哲学咖啡馆的讨论情况。

各个哲学咖啡馆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在活动方式上又大致相仿。每次参加讨论的咖啡客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里面既有教师和大学生这样的知识分子,有来自企业的职工,也有刚从菜市场出来的家庭主妇。每次讨论开始之前,主持人首先征求参加者的意见,通过投票确定一个讨论题目。题目可大可小、有虚有实,比如“我们愉快吗?”“我们能否放弃判断(对错)?”“你认识自己吗?”“懒惰是否是一种权力?”“人们必须永远说真话吗?”“寂静是否是灵魂的音乐?”等等。客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围绕着选定的题目自由发表看法。主持人适时幽默一下或者引用一句名言警句,起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讨论到兴致勃勃之处,客人们往往不是叫一杯咖啡,而是大声招呼跑堂倌:“伙计,拿纸笔来!”以便记下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

哲学思考固然费脑子,但是也可以使法国人对人生采取超然的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境。正如背过哲学的一位法国人谈到有关“愉快”的题目时所言:“能在生活中当个重要的人固然是愉快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当个愉快的人。”

把脉社会

每个社会都有精英教育,但除了法国之外,很难找到别的地方,把哲学当作精英教育的核心——鉴别是否具备接受精英教育资格,看的是你的哲学能力;衡量教育成就高度,看的也是你的哲学本事。

直到今天,法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不管文科、理科和经济社会科,仍然都必须考哲学(每科3题,任选其一)。2012年的题目,就包括:“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工作,仅仅就是为了做个有用的人吗?”“评点卢梭《爱弥尔》中关于‘教育的一段论述。”(2012年6月28日是卢梭诞辰300周年纪念日。这是巧合,还是法国人有意以这种方式来纪念卢梭?)

这样的题目,我们看得瞠目结舌,然而比起萨特(Jean-Paul Sartre)那个时代,却又已经不晓得简单多少倍了。在法国,答不出这样的问题,是挤不进精英行列的。

萨特是精英中的精英,他考的是那个时代(现在也还是)法国最顶尖的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他是他们那一届的榜首,这意味着他拥有最强悍、最敏锐的哲学思辨心灵。

每个社会、每个时代,总有一些接受精英教育的人,会产生反抗精英教育价值的态度,提出质疑精英教育意义的主张。正因为他们自己是精英教育的受惠者,他们提出的批判、质疑也就格外引人注目。

和萨特名字密切连接在一起的“存在主义”,其起源第一义,实则是法国哲学精英青年对既有哲学传统的反击。“存在主义”始于尖锐地点出传统哲学最严重的问题一努力解释生命,寻索生命背后的抽象原理原则,却对于解决人活着的实质困扰,无能为力。

《存在与虚无》是萨特对我们的“挑战之书”,但别弄错了,他的挑战不在于你读得懂读不懂,而在于敢不敢认真读到生命里去,敢不敢接受这样意图消灭所有让我们活得舒服的借口、骗局的哲学思辨,敢不敢跟他走一趟从虚无的灰烬中重生的旅程。

这是法国人教育精英的方式,接受这种哲学挑战长大的青年,和完全没有任何哲学思辨能力的青年,应该会有所不同。高考不考哲学,你是若有憾焉,还是会暗自庆幸?

对于诸如“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信仰是否总是与理性相悖?”“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等问题的切实思考和回答,应该成为每一个现代人必做的功课,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在中国。

相关链接

近年法国高考哲学作文题目摘录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着暴力”?

3、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4、“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5、能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吗?

6、是否一切问题都应依靠国家解决?

7、所有真相都是可证明的吗?

8、艺术家的目的只是娱乐吗?

9、盼望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否荒谬?

10、追求真理来自什么需要?

11、历史学的意义是否首先在于避免遗忘?

12、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得什么?

13、世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学都无法解释的问题?

14、为了给自己一个未来,是否应该忘记过去?

15、快乐取决于我们吗?

猜你喜欢

萨特法国人咖啡馆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Be a Helper in the Meow Cafe猫咪咖啡馆的小帮手
差咖啡馆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法国人为什么要“废除”数学?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Joke笑话
就是想泡在巴黎咖啡馆里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水上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