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颠覆传统模式的德育课及其启示
2012-04-29何玉海
摘要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改革,改变传统课堂形式,体现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彰显“教育服务观”,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颠覆了传统课堂模式。它给人的启示是,要打造高效课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贯彻“教育服务观”, 以“学”定“教”,对传统课堂进行彻底革命,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因时、因地、因情适时改进,确立“服务者”与“学习者”这一本真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关 键 词 德育展示课;教育服务观;以“学”定“教”
作者简介 何玉海,上海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最有效,最能体现以人为本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最能确保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真正体现教育的本意呢?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其课堂改革经验和成果使人耳目一新,颇值得思考。
一、“交往讲艺术”
一课的教学环节与过程
2011年9月,笔者来到杜郎口中学,深入课堂广泛听课。20日13:50,笔者随机挑选了一个上德育课的班级——初二(3)班,听了一堂内容为“交往讲艺术”的德育展示课(该校的课分为“预习课”“展示课”和“反馈课”三种课型)。
教室里没有讲台,没有讲桌,前面墙壁上挂着投影幕布,下面桌子上摆放着投影仪和音响等设备,其余各面墙上都装挂有黑板。黑板用粉笔线划分区域,学生每人一小块。学生6~7人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教室两个门都敞开着。14:00,上课铃声响起,开始上课。
下面是整个教学过程:
“同学们,‘交往讲艺术预习课我们已经上过,今天我们上展示课。”老师边说着,边用投影仪打出了“交往讲艺术”这个题目。
“首先让我们交流预习成果。”老师打开音响,周华健的《朋友》响了起来:“……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
所有学生迅速走到各自小黑板前,在音乐声中,写下对“交往讲艺术”一课的预习心得,历时约5分钟。
老师巡回在学生中间,审视每个人的预习成果,但不发表任何意见,只做必要的记录。
笔者走到黑板前,发现26个学生都有感而发,多者达100余字,而且26人所写内容没有雷同。
“同学们,下面进入‘交换学习。”
相邻的两个同学迅速交换位置,在对方的小黑板上忙乎起来,有画勾的,有打叉的,有画问号的,有zh画圈的,有改错别字的,有加标点的,有修改内容的,历时约2分钟。
老师巡回在学生中间,审视每个人的“行为”与“结果”,但不发表任何意见,只做必要的记录。
“同学们,下面进入‘现身说法。”
学生回到各自小黑板前,依然是相邻的那两个学生,他们凑在一起讨论。有提出质疑的:“你为什么给我改了?”“你为什么给我打叉?”“你画个问号是啥意思?”……当事人答:“因为你的观点不对,交往应该有原则!”“你写的是一个别字!”“你的话不通!”……对判定结果有异议的学生,提出质疑,当事人答疑,全体学生自由评判。
老师仍然巡回在学生中间,审视每个人的“行为”与“结果”,但不发表任何意见,只做必要的纪录。
这一过程持续约2分钟,然后老师就质疑予以引导。
约1分钟后,学生们回到小组的座位上,以小组为单位重新考虑要点,进行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质疑、补充、完善……持续约2分钟。
“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进入交往展示阶段。”与此同时,投影幕上出现了“学会倾听”四个大字。
在前面这些环节中,五个学生小组分别就“学会倾听”“听的艺术”“学会表述”“心灵交流”“学会赞美他人”等,以表演、答题等形式进行展示,每个小组用时约6分钟。各小组展示完毕,组内同学予以完善和补充,其他小组倾听、质疑和评论。老师与同学互动,参与质疑、评论。学生发言争先恐后。发言起立,言毕坐下,井然有序。
“同学们,交往要讲艺术。”
最后,老师在投影幕上打出了“交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巧,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一句话。
“同学们,说到不如做到!下课,再见!”
二、“交往讲艺术”
一课的教学理念与特征
“交往讲艺术”这一堂德育课,别开生面,饱含着本真的教育理念气息。
1.一堂改变传统课堂形式的德育课。“没有讲台;教室里三面墙上全是黑板;老师在课堂上只准讲十分钟,讲多一分钟都要挨罚;上课的时候,学生或坐或站,吵吵嚷嚷,像个集市;老师领着头,有人躺着学书中的人物,有人用笤帚当剑边舞边唱……”这是中国教育报记者陶继新、徐启建在《去哪里寻找我们的理想课堂?——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课堂革命”》中的描述。的确如此。在这堂课中,听到了歌曲,看到了小品,欣赏到了相声;每个同学都积极主动,自主探求;执行的是“10+35”课堂模式,即每节课教师讲授不得超过10分钟,学生活动不得少于35分钟。这一切都是传统课堂所没有的,它是对传统课堂的彻底革命。
2.一堂体现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德育课。在这堂课中,老师用时不到8分钟,而且主要是“导”,老师始终在创造条件让学生说。由于课前预习,学生有了定向,都知道了自己应该去学什么,这就保证了学生课堂上的参与性。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有准备来展示的,这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整堂课,学生表现自信十足,敢于提出问题,什么都不怕,很好诠释了“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人生我把握”“我参与,我成长,我快乐”理念。正像该校崔其升校长所说:“学生自主,表现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活动自由度、话语权等。教师自主,主要表现在培养教师主人翁的意识与责任,使其能够主动、自觉、创造性地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这堂课提倡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欣赏、自我承担责任,每个学生都展示了自己,满足了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真正落到了实处。
3.一堂彰显“教育服务观”的德育课。在这堂课上,老师是“主持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在课堂上,教师到底需要不需要讲,讲多少时间,什么时候讲,这不因教师愿望而定,而是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是“教服从于学”。教师的作用不在于“讲”,而在于“导”,在于因势利导,适时、适度点拨引导。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这堂课枯燥的内容变成了一个个讨论、一个个诙谐的小故事、一个个小品和相声。在课堂上,老师稳稳地控制着每一个环节,掌控着时间,创造机会鼓励每个学生发言,时而做一下简单提示,但不发表任何意见,只做必要的纪录,但学生这边却热火朝天。
时任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的田慧生研究员说:“杜郎口的改革确确实实抓住了教育教学最为核心的问题,真正把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权利、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崔其升校长说:“是谁学习?是学生学习!因此,我们的责任就是想法子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样才对得起他们,教育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就是“教育服务观”。根据“教育服务观”,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和过程。这堂课真正实现了这一过程。
4.一堂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德育课。这堂课贯彻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三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这三大模块贯穿在一起,每个环节必不可少。这里的预习、展示、反馈模块都是占用正式课时的,每个模块有时是一堂课,有时是两堂课,也可能是十几分钟,具体时间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而定。展示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这堂课既是学生展现其学习所得的活动和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受到教育的活动和过程。从教师职业角度来看,教师把德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入预习、展示、反馈三个模块之中,并通过指导学生预习、展示、反馈来帮助学生对内容进行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生成。从学生角度讲,他们通过预习、展示、反馈活动和过程,不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从中受到震撼、鼓舞、鞭策、熏陶,从而促进其良好的道德素质的生成和发展。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懂得了交往的重要,同时也懂得了“交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巧,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这个道理。通过课堂展示,学生们深深地体会到“说到不如做到”,这可谓自我教育的升华。
三、“交往讲艺术”
一课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笔者认为,教育改革,只有树立起“教育服务观”,实现课堂教育学的彻底革命,才能确保以人为本教育的实现。“交往讲艺术”一课为我们诠释了一种在“教育服务观”指导下的全新的、以人为本的德育课堂模式。
1.只有贯彻“教育服务观”,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育人,培养人的教育当然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而“教育为学习服务”“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则是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就要把“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权利、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引导、帮助学生,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以“学”定“教”,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教”与“学”孰轻孰重,这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问题。说它复杂,是因为在我国这一问题迄今尚未得到科学的解决;说它简单,是因为谁都知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学,可以没有教师教的“学”,但不能没有学生学的“教”!美国学者罗杰斯说:“我曾说最大的不幸就是教育者和公众考虑和关注的是‘教。这导致了许多与真正教育不相关的或很荒谬的问题。我曾谈到如果我们关注对学习的促进——学生是如何学习、为什么学习和何时学习,以及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学习是怎样的,感受如何——我们就能踏上一条受益更多的道路。”[2]我们说,“学”是目的,“教”是条件和手段。由“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这堂课很好地诠释了以“学”定“教”教育理念。
3.传统课堂需要彻底革命,课堂“改良”没有出路。我国学校的课堂教学,一方面深受凯洛夫传统“三中心”教育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五环节”教学法(组织教学,检查教学,传授和学习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影响,课堂教学是以“教”定“学”;另一方面,深受“教育上的主体与客体之说”的统治,致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始终没有摆正。教师事实上始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是学校的“产品”。这样,长期以来人们便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学校教育就是课堂教学,没有教室就不是课堂,没有课堂就不叫上课,没有黑板、讲台就不能讲课;学生是教师教出来的,而不是自己学出来的;名校出高学,名师出高徒。我国教育改革的教训证明,要想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必须树立课堂新概念,对传统课堂进行彻底革命,课堂改良是没有出路的。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4.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才是教育本意。教师的“教”是教师职业实现的过程,学生的“学”是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教师而言,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就学生而言,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服务自我生成与发展综合素质的过程。教育的关键是学生,教师只是“外因”,只能起“帮助”和“促进”作用。现代学校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和谐而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教育。可见,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是教育本意。
5.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方法要因时、因地、因情适时改进。何谓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育目的,教师依据教学基本原则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帮助学生生成和发展综合素质)时所采用方式、手段与程序的组合,以及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在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生成和发展综合素质)活动和过程中所采用方式、手段与程序的组合。方法无对错之分,只有妥当与否。因此,方法要因时、因地不断调整,持续改进;途径更是多种多样,只要对学生的发展有利,各种途径都合理有效。无论是“教”的方法,还是“学”的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时、因地、因情适时改进。
6.“服务者”与“学习者”,才是本真而科学的师生关系。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范式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范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范式的转变,“面向结果”范式向“面向过程”范式的转变,“重视内容”范式向“重视方法”范式的转变,“讲授教育”范式向“服务教育”范式的转变。教育范式转变了,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角色当然要随之转变。笔者认为,“服务者”与“学习者”是与现代学校教育相适应的最为适宜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者陈建翔、王松涛认为,“新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新教育作为一种新质,作为一个新生命,与过去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通过帮助个体的学习,来促进个性的发展,而以往的教育则是直接地进行人的培养或塑造。也就是说,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由原来的直接性变成了间接性;由原来的直线运动变成了曲线运动;由原来简单的可以预测的机械——物理反应,变成了复杂的不可预测的心理——社会反应。我们断定,所谓‘新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它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鲜明的服务性质,它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的。”[3]可见,确立“服务者”与“学习者”这一本真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其升.杜郎口的改革,不仅在课堂[J]. 中小学管理2009,(5):26-29.
[2]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M].刘毅,钟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21.
[3]陈建翔,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4-15.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