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仪式教育的样式与趋势
2012-04-29李中亮
摘要 在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给予引导,仪式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仪式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增强角色意识,提升公民素质,从而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一些学校的仪式教育存在简单化、形式化、家长参与率低等问题,应注重提升仪式教育的系统性、规范性、主动性和参与率。
关 键 词 仪式教育;价值;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 李中亮,河南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仪式教育是通过严格规范的礼仪程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精神激励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
一、学校仪式教育的基本样式
及其良好态势
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素来注重礼节和仪式,仪式教育古来有之。人生的每个重大变化与成长,多是通过看似琐碎的“礼”和“仪”来完成的。如古代入门时的拜师礼一般要经历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行拜师礼、聆听师父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程序;学成时的谢师礼要经历沐浴净身、更衣、焚香、祭祖、敬酒或奉茶、叩谢恩师等程序;成人时的冠礼要经历定冠期、戒宾、宿宾、宾至、初冠、再冠、三冠等程序,目的是“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今天,学校开展的各种仪式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校仪式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象征性,象征了人生一个旧的结束和一个新的开始。简约、丰厚、生动的仪式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是教育理想和人生梦想的集体放飞,能唤醒孩子对生命、人生的重大体悟。仪式教育使学生通过一定的行为动作和情感体验来强化角色意识,促使教育工作由静态的理论说教转向动态的行为激励,使学生在非强制性动力和内心趋动力的双动力驱动下,产生调整自己同外界多种复杂关系的行为取向。仪式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激发对生命成长的自豪感,培养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唤起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一)学校仪式教育的基本样式
目前学校仪式教育的样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入学、毕业仪式。入学、毕业仪式是学生分别在小学、初中、高中校园所上的第一课和最后一课。隆重而庄严的入学、毕业典礼是对莘莘学子的一种期望和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受礼仪的神圣,理解老师和家长给予他们的厚望,体会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
2.升旗仪式。升国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为了维护国旗的尊严,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让他们释放爱国的激情,受到庄严气氛的洗礼,增加进步的动力。
3.入队、入团、入党仪式。入队、入团、入党是学生政治生涯中成长的标志性里程碑。入队、入团、入党仪式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端正政治动机,明确政治发展目标,提高政治素质。
4.十八岁成人仪式教育。成人仪式教育有助于青少年个体成人角色意识的转化,增强其独立意识;有助于培养青少年个体的公民意识,明确其公民职责;有助于指明青少年个体的归属,增强其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2006年11月1日《新民晚报》刊载了《十八岁生日后抢劫当“成人仪式”,无知法盲被刑拘》的报道,说的是十八岁的职校生曹仁第一次飞车抢夺他人财物刻意选择在十八岁生日那天,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这从反面证明了开展成人仪式教育的价值。
另外,学期开学仪式、期末表彰仪式、学生干部就职仪式、主题团队会仪式、运动会仪式等也是学校仪式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学校仪式教育的良好态势
学校仪式教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视,始终得到了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01年10月24日,我国正式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第28条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提倡在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中升国旗、唱国歌,开展入队、入团、入党宣誓、成人仪式以及各种形式的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等活动,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2004年3月2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第六条第16款指出:“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要抓住时机,整合资源,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要组织内容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
多年来,仪式教育始终得到共青团组织和学校的普遍重视,许多学校成立了学校领导挂帅,政教、教务、团委、学生会、后勤等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仪式教育实施机构,负责制定和完善本校活动方案,落实具体工作。各地共青团组织加强了对仪式教育的指导、激励和保障力度,指导学校开展好仪式教育活动,全国每年都有几百万中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仪式教育活动。
一些学校在组织仪式时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合,让家庭、社会来共同分享。仪式之前,学校向家长寄出邀请函,邀请家长来观礼。家长们盛装亮相,满脸喜气,和孩子们一起见证和分享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由于陪伴、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亲人和朋友的参与,学生作为主人翁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被充分分享,学生的角色意识、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被强烈唤醒。
二、透视我国学校仪式教育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仪式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偏颇和不足。认真审视当今学校盛行的仪式教育,发现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一)简单化盛行
一些学校把仪式教育看成可有可无的“花架子”,有的校领导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仅仪式教育的开展受到限制,而且仪式教育的经费也不能到位。一些学校的入学、开学典礼非常讲究,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并重,而毕业典礼却趋于寂寞、冷清,甚至销声匿迹。一些学校的小升初、中考、高考百日宣誓搞的轰轰烈烈,而成人仪式却没有提到议事日程。有些学校将仪式教育的程序大大简化,使得仪式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如成人仪式教育活动中公民意识教育包括时事学习和伦理道德、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教育内容;志愿服务包括“暖心行动”“文明行动”“绿色行动”“科普行动”等;素质训练包括寻访行动、法律宣传、生活体验;宣誓仪式包括升国旗、前辈祝愿、赠送纪念物等程序。但是,从活动操作来看,各地在开展这一教育活动时大都偏重于单纯的举行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而对于成人预备期教育、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和成人预备期素质拓展训练等方面重视得很不够,前期准备工作也比较薄弱。
(二)形式化严重
多数学校在开展仪式教育时特别注重最后的标志性阶段,注重场面效果。为了让场面显得丰富、符合某些领导需求,要求大部分学生做基本观众。在台上展示才艺的学生其实在老师的指挥下,已经排练了无数遍。更有甚者,请来专业主持人和演出团体前来助兴。深刻的仪式沦为肤浅的娱乐,朴素的典礼变为奢侈的炫耀,花哨的表演掩饰了空洞的内容。如某学校十八岁成人节,有5000多名青年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成人仪式,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可是,仪式完毕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便将宣誓的成人帽和纪念证随手丢在广场上。[1]这样简单而缺失内涵的仪式,仅仅是一种令学生厌倦甚至难受的空洞仪式。
(三)家长参与率低
一些学校组织有家长参与的学生仪式教育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家长真正参与的时间和机会少之又少,多是当陪客或看客。活动结束后,家长往往没有任何体验感和成就感,不能产生共鸣的效果,参加的热情自然不高,导致学校仪式教育“孤掌难鸣”。
三、提升学校仪式教育实效性的
对策建议
仪式教育透射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和气度,是对学校办学思想的诠释,更是对学生成长的呵护与期待。我们应努力使仪式教育蕴含丰富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家长的参与率,注重实效,真正远离浮躁,走进深刻;拒绝肤浅,走向经典;远离庸俗,走进卓越;拒绝灌输,走向感动。[2]
(一)蕴含丰富的教育功能
学校应该避免把仪式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鸡肋”,看不清其中蕴含着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实,仪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里程碑、加油站,仪式教育在其表层的装饰功能下,是学生生活、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教育在实施阶段,应该遵循系统化原则,让每一阶段或环节都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明确的教育目的,同时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各阶段相互衔接,每一阶段前期要有指导,后期要有总结。
(二)重“实效”、轻“形式”
学校仪式教育在实施程序上,应注重其自身的规范性。想利用仪式取得震撼人心的教育效果,就必须经过细致准备,这既包括对仪式本身的构思设计、现场气氛的营造,也包括对学生心理、情绪上的引导、启发与调动。如升旗仪式要求参与者精神高度集中,面向国旗行注目礼、禁止喧哗跑动;升旗者和护旗队的服装、鞋帽、手套应该统一,具体的护旗升旗动作也应规范统一;组织者应通过广播下达口令,声音洪亮干脆有力,升旗前可以通过插播解说词,组织合唱国歌等形式增强教育效果。再如,为巩固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的教育效果,宣誓仪式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迈好成人第一步”系列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以“十八岁,我们已长大”为主题的班、团会,开展“植活一棵成人树”,义务献血等富有纪念意义的活动。
(三)不让学生做“局外人”
学校仪式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力求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仪式教育应把学生的需要作为切入点,以深入了解其错综复杂的心理,支持和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仪式是一个巨大的教育磁场,能引起学生的心灵共振。许多学校开展仪式教育活动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是校长、老师既做主体又做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执行地位,他们就会感到没有兴趣。仪式教育中的教师是引领者也是组织者,是指导者更是参与者,主体应该是学生。可采取举办展览、演讲会、报告会和文艺演出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开展仪式教育,寓教于乐,增强感召力,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实施分层次,因地、因时、因校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寓思想性、教育性于活动之中,使教育多样化、丰富化。给学生一缕阳光,学生定会还你一片灿烂。
(四)提高家长的参与率
学校仪式教育在实施方式上,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不仅仅是学生和学校的事,也是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事。家长要主动参与,融入到孩子们的仪式教育活动当中,引导、见证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学校和组织单位在教育活动前,可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电视、报刊等,大力宣传举办仪式的意义,具体介绍仪式的安排程序,增加仪式的亲子互动环节,如家长送孩子一份特殊礼物、和孩子说几句悄悄话,甚至拿起相机拍个照,留下孩子成长的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等,都能吸引和激发家长参与孩子教育活动的注意力与积极性。各地开展仪式活动,要努力提高家长的参与率。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活动的主要内容、进展情况与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扩大教育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北生,李中亮.十八岁成人仪式教育:进展、问题及改进建议[J].教育研究,2010(10):23-27.
[2]徐莉.仪式: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触点[J].安徽教育,2011(10):38-40.
责任编辑/李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