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奶业困与兴

2012-04-29张毅

祖国 2012年16期
关键词:奶业苜蓿粪污

张毅

“十二五”期间,奶业是我国农牧业领域优先发展的产业,确定了奶类产量年均5.9%的发展目标,将跨越4000万吨和5000万吨两个大台阶。回顾奶业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奶业已连续跨越3个1000万吨台阶。在经受了2008年婴幼儿奶粉事件的重大挫折后,我国奶业经过三年整顿和振兴,产业素质不断提升。

2011年全国共有716家乳制品加工企业,比2008年减少近一半,加工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国乳制品总产量2387万吨,比2008年增长32%。人均奶类消费量32.4公斤,比2008年增加了4.4公斤。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全国现有1.3万个奶站,比2008年减少6890个,减幅达34%。奶站由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和奶农合作社三类合法主体开办,全部持证经营,纳入监管。

近日,记者采访了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对奶业转变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探讨,他表示今后奶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跨越难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从源头上提高我国乳品质量安全水平

高鸿宾指出,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是提高我国奶业发展水平、让群众喝上“放心奶”的战略举措。各地农牧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财政部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加强试点示范,切实抓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从源头上提高我国乳品质量安全水平。

高鸿宾说,“开展人工种草,发展苜蓿产业,是提升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一项关键措施。要充分发挥农垦的土地、科技、人才、组织优势,建设一批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的苜蓿生产基地。大力推广苜蓿良种,实行苜蓿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苜蓿草品质,充分发挥高产优质苜蓿生产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他指出,今年国家投入5.25亿元在全国建设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各地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培育苜蓿生产基地,努力做到出政策、出经验、出技术、出产品。要切实加强组织管理,按照项目、目标、资金、责任“四到省”的要求,严格立项、严格验收、严格绩效、严格档案,实行“两次公示”制度。加强技术服务,实行专家包片制度,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鼓励订单种植,支持农民牧草合作社和草业企业与奶牛场签订购销合同,促进草畜配套。

同时,要认真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按照任务落实到户、补助发放到户、服务指导到户、监督管理到户、建档立卡到户“五到户”的要求,尽快把政策落实到每一家牧户和每一块草场。

他强调,我国拥有近60亿亩草原,要实现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保障牛羊肉供给的目标,必须统筹政策安排,合力持续推进。当前,要在认真落实草原奖补政策的同时,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畜群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牛羊肉生产特别是羊肉生产,建设一批羊肉生产大县,保证羊肉供给。同时,要积极完善后续政策和配套政策,把扶贫、扶持牛羊肉生产等政策与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结合起来,多措并举,切实把草原这篇大文章做成一篇锦绣文章。

奶业转型要过三道坎

高鸿宾说,受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这种靠增加奶牛饲养头数来提高牛奶总产量的路子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奶业发展方式。增加单产,要把牛奶搞上去,奶牛稳下来。

目前,从需求看,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只有32.4公斤,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1/3。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加快,群众对奶类消费将呈刚性增长。据专家预测,如果每人每天奶类蛋白质的摄入量从目前的1.5克增加到推荐的15克,全国奶类需求量将增加10倍。

从生产看,我国奶牛单产水平只有5.4吨,过去牛奶总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奶牛数量的增长。1997年到2010年,我国牛奶产量从601万吨增加到3575万吨,同期奶牛存栏从442万头增加到1260万头,增加了818万头。

许多奶业发达国家都走过了一条从扩大养殖规模转向提高单产水平的道路。比如美国,从1997年到2010年,牛奶产量从7080万吨增加到8746万吨,增长了23.5%,但奶牛存栏从925万头下降到912万头,减少了1.4%。这是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当前奶业发展还面临挑战,突出表现为科技水平较低,比如,单产水平不高;养殖分散,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奶业科技贡献率不到50%,远远低于欧美等国70%—80%的水平。高鸿宾指出,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科技投入,持续提升奶牛生产水平。同时加强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提高育种、饲养、疫病防治、挤奶、贮运、加工等各环节的科技水平。

高鸿宾表示,下一个时期,奶业要持续发展,生产经营者要始终把放心奶放在心中,始终把高标准摆在眼前。集中解决几个瓶颈:

一是大力推进奶牛遗传改良。强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加强对乳蛋白、脂肪、体细胞、产奶量等关键指标的测定,加强测定数据在生产上的应用,实现“测奶配方养牛”。

二是加快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牧场标准化生产水平。

三是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要加强奶站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化监管,做到挤奶机械、贮奶罐、冷链运输设备齐全,卫生良好,生鲜乳收购、销售、检测记录和交接单保存完整。完善生鲜乳监测指标,把霉菌毒素、重金属纳入风险评估的重点内容,积极探索建立乳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将监管逐步从事后检测转向事前防范。

四是发展苜蓿草,让奶牛吃好草产好奶。国家对奶牛优质牧草的扶持政策取得历史性突破,从2012年开始,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5.25亿元,建设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基地。要加强苜蓿良种培育和推广,加快培育或筛选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苜蓿良种。

据统计,全球甲烷排放量的37%来自牛和其它反刍动物。一个千头奶牛场,每天排放粪污量近40吨,处理不好,容易污染环境。

高鸿宾指出关于节能,要农牧结合,综合利用。从世界奶业发展经验看,各国都在不断加强科技创新,通过节能减排和综合治理,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比如,美国从1944年到2007年,牛奶总产量增加了3000多万吨,但奶牛数量、饲料用量、土地用量、粪污排放量和碳排放量,只有原来的21%、23%、10%、24%和37%。再如,欧洲20世纪60年代,也曾出现粪污排放污染环境的问题,科学家们根据生产实践研究测定不同土壤的粪污消纳能力,给每头奶牛配套了相应的耕地,如西班牙为5亩,瑞典为9亩,丹麦为11亩,并通过立法固定下来,通过农牧结合,走上了循环发展的道路。又如,丹麦、德国等强化沼气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粪污发酵产生沼气,实现了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因此,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加强重大和关键技术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减少粪污排放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科技创新和进步转型的主要推动力

在进一步谈到奶牛生产创新时,高鸿宾表示,科技创新也是奶业发展的源泉,是加快奶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推动力。目前我国奶业科技贡献率不到50%,远远低于欧美等国70%-80%的水平。从未来发展看,要保障乳品供给、提高乳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奶农增收、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奶业科技贡献率,加快奶业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本途径是提高奶牛科学养殖水平和牛奶标准化生产水平,这必须依靠科技提供技术支撑。从奶牛养殖看,许多规模牧场的牛奶乳蛋白高于3.0%,细菌数和体细胞数分别低于20万和30万,都是因为采用了标准化的科学养殖,良种和良法相配套,应用了全混合日粮、生产性能测定等关键技术。从监管实践看,只有强化科技创新,不断完善和提高标准,明确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才能实现有标可依,有规可循。同时,也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改善检测设备和方法,研发对各种违禁添加物的快速检测产品,才能对残留进行有效控制。从乳品加工看,只有加强设备和工艺创新,降低加工对牛奶营养价值、附加功能和口感风味的影响或破坏,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牛奶。

高鸿宾表示,促进奶农增收,除稳定和提高生鲜乳价格外,关键要加快技术进步,集成配套关键技术,加快推广应用。如我部实施的奶牛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通过10多项主推技术和主导产品的入户,示范户节本增效都在10%以上,每饲养一头奶牛增收1000元以上。但总体看,目前我国奶业生产效率较低,如奶牛饲料转化率仅为1.0,即每公斤饲料干物质转化1公斤生鲜乳,发达国家为1.5公斤以上。如果能把饲料转化率从1.0提高到1.3,日均生鲜乳产量可增加2公斤,一个泌乳期可增收近2000元。随着我国奶业生产成本增加、疫病防控压力增大和市场不确定性增多,奶农增收面临更大挑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向科技要效益。

高鸿宾指出,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可持续是奶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据统计,全球甲烷排放量的37%来自牛和其它反刍动物。一个千头奶牛场,每天排放粪污量近40吨,处理不好,容易污染环境。从世界奶业发展经验看,各国都在不断加强科技创新,通过节能减排和综合治理,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比如,美国从1944年到2007年,牛奶总产量增加了3000多万吨,但奶牛数量、饲料用量、土地用量、粪污排放量和碳排放量,只有原来的21%、23%、10%、24%和37%。再如,欧洲20世纪60年代,也曾出现粪污排放污染环境的问题,科学家们根据生产实践研究测定不同土壤的粪污消纳能力,给每头奶牛配套了相应的耕地,如西班牙为5亩,瑞典为9亩,丹麦为11亩,并通过立法固定下来,通过农牧结合,走上了循环发展的道路。又如,丹麦、德国等强化沼气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粪污发酵产生沼气,实现了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因此,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加强重大和关键技术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减少粪污排放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落实草原补奖政策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高鸿宾强调,要认真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处理好保护草原生态、保证农牧民增收、确保牛羊肉市场供给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动草原可持续发展利用。

高鸿宾指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做足做好草原生态保护这篇“大文章”。国家于2011年开始在全国8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甘肃省要紧紧围绕补奖政策的关键环节,全面兑现各项政策。高鸿宾强调,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后续产业发展政策,处理好保护草原生态、保证牧民增收、确保牛羊肉市场供给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禁止过度放牧,减少畜载量,确保草畜平衡,同时要“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保证农牧民收入不减少;要转变畜牧业生产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舍饲养殖,确保牛羊肉市场供给充足;要划定基本草原,草原承包到户,将草原补奖专项资金足额发放到农牧民手中。

加快推进兽医科技创新与推广

就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鸿宾指出,今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和《全国兽医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发布实施,对加快兽医科技进步提出了更加明确和紧迫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对兽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必须深入领会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及时总结近年来兽医科技在引领和支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正视存在的差距,将兽医科技工作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来统筹规划,加快兽医科技创新与推广。

高鸿宾强调,今后一个时期,兽医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以全面实施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为主线,坚持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把养殖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作为基本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创新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兽医科技整体水平。重点要强化兽医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明确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重点,做强兽药及生物制品新兴产业,加快完善兽医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基层兽医科技推广工作。

高鸿宾要求,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兽医科技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整合资源、协同推进,构建合力推进兽医科技进步的长效机制。重点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兽医科技创新与推广在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中的支撑作用;强化条件保障,完善各级兽医实验室网络体系,积极争取兽医科研财政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基层兽医专业化和社会服务化体系;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实施兽医科技“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猜你喜欢

奶业苜蓿粪污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苜蓿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常用畜禽粪污清理收集设备简介
苜蓿的种植技术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苜蓿:天马的食粮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要造就一片草原……
共同推动中国奶业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