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钓鱼岛争端的决策考量

2012-04-29薛理泰

祖国 2012年16期
关键词:登岛日方钓鱼岛

随着14名香港保钓人士与《启丰二号》船只重获自由,这次中、日两国就钓鱼岛主权归属发生的争端似乎已经告一段落。想深一层,这恐怕仅是表象而已。今后两国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互动,各自持有的立场和采取的行动,将对日、中关系的发展趋势究竟是持续恶化或者走向改善产生直接的、重大的影响。

日方才释放被拘押的香港保钓人士,150名日本右翼分子包括8名国会议员、16名地方议员,19日乘船驶往钓鱼岛,声称举行慰灵祭,即祭祀二战时因躲避美军袭击而在逃亡途中死难的日本人。其中10名日本人登上钓鱼岛,多是地方议员。中方就此同日方进行交涉时,日方指出这批日本人驶往钓鱼岛,是因为中方保钓人士登岛在先。

据新闻报道,近月中、日钓鱼岛争端凸显,风源盖出于日方在钓鱼岛归属问题上频频出招,或者准备集资从“业主”手上购买钓鱼岛,或者打算宣布对钓鱼岛进行“国有化”,概言之,试图将日方对钓鱼岛事实上的控制升级为法理上的占有。这就促使香港保钓人士采取反制行动,乘船驶往钓鱼岛,诉诸以携带国旗登岛的行为,揭橥该岛主权属于中国之义。

这次香港保钓人士的行动风险性颇高,却向举世证明,至少日方对钓鱼岛的控制是争议性的行为。这次香港保钓人士携带国旗登岛成功,被日方拘押以后,日方迫于各方压力,旋即连人带船全部释放。可以说,就保钓运动而言,称得上是阶段性的成功了。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在中方获得阶段性的成功之余,却刺激了日方在对付钓鱼岛争端时强化了应对措施。日本官方宣称,出于因应中方保钓人士登陆钓鱼岛的需要,日本将强化领海警备,包括增加4艘最新型巡逻船等,以资调遣。今后何去何从,须从长计议。

至于中枢决定合宜的对策,要旨在于如何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评估并权衡利弊得失而已。舆论固然要兼顾,却也不能被民意裹挟,沦为民粹。民众毕竟不是战略家,不能求全责备。况且,固然民意的主流体现出爱国精神,却也不能排除不少人出于一种不可名状的心理的驱使,在网上呼喊“灭日本、战美国”。如果以为这就是“民气可恃”,未免会错意了。

这方面,马英九因应钓鱼岛争端的方略令人深思。8月20日,在接受日本放送协会(NHK)专访时,马英九指出,钓鱼岛是中国领土,寸土不让。同时,他又强调,台湾无意在钓鱼岛问题上与大陆联合对付日本。

中国大陆对付日本,尚且要冒着高风险。台湾势孤力单,岂有力量单独对付日本?既然如此,高喊“寸土不让”,不啻作秀。何况,纵使北京冒着高风险,拿下了钓鱼岛,还是归于不愿冒险的台湾就近管辖,究有何益?北京情何以堪?大陆民众反思一下,就明乎所以了。

在中国崛起的进程中,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势必自始至终贯彻于其中,亦即中国能否崛起,取决于中国在大国战略博弈中“谋势”和“斗智”时,是否能“纲举目张”、“恰中肯綮”。倘若在“谋势”和“斗智”的阶段,能够做到先我着鞭,已经成功了一半;假如在“谋势”和“斗智”时屈居下风,欲求翻身,难矣哉。到了“角力”阶段,对现阶段中国战略环境来说,业已大势去矣。至于“尚气”或“斗气”,在大国战略博弈中,属于未入流的行为,仅博识者一哂罢了。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证诸史实,其理昭然,毋庸赘述。一言以蔽之,在大国战略博弈的大棋盘上,钓鱼岛、南海诸问题,仅是两枚棋子而已。北京思考如何因应钓鱼岛、南海诸问题时,自然是纳入大国战略博弈的大棋盘中一并考量的。

时评人物:薛理泰

1979-1984年任香港明报中国版主编及资料室主任。1984至今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该中心是美国大学中规模最大、最具声誉的智库,前国务卿赖斯曾经在该中心长期任职,前国防部长佩里已经回到在该中心主事研究。在明报、信报、联合早报、香港苹果日报、台湾苹果日报以及《信报月刊》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二百五十多篇。

猜你喜欢

登岛日方钓鱼岛
登岛吧,勇敢者
汉方、韩方、日方,自然酝酿完美养肤力
痛惜被贼惦记的钓鱼岛
组合训练法运用于渡海登岛400 m障碍训练的实验研究
钓鱼岛问题溯源
钓鱼岛主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