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观层面会计与统计核算整合研究
2012-04-29刘焕峰王桂军
刘焕峰 王桂军
【摘 要】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两大部分,关于它们的一体化研究由来已久,但至今仍没有本质上的突破。文章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微观层面窥视二者整合的可能。
【关键词】 会计核算; 统计核算; 微观层面; 整合
在新经济环境下,如今的企业已然成为一个复杂系统,各个子系统间都有着间接或直接的联系。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之间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两大核算系统基本上各自独立,自成一家,信息不能共享。这是我国市场经济下特有的现象,这一现象不仅给企业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既影响了企业信息的准确性,也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两大体系,二者缺一不可。所谓会计核算是指以企业的资金运动为研究对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与事项进行系统、全面、连续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人员提供信息的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的主体是企业,它着重反映的是企业的资金运动,所以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会计核算属于微观层面的核算体系。而统计核算是指对事物的数量进行计量用以研究与监督大量的或者个别典型经济现象的一种方法,统计学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无所不包,成为了一种通用的方法论科学,其中它服务于经济领域可分为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宏观统计核算是指以整个国民经济运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定的统计学理论制定一套核算方法以反映国民经济的整体运动,为国家宏观经济分析、决策调控提供资料。微观的统计核算是指以企业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对企业各种业务活动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形成各种有用的统计资料并提供给相关人员及部门,一是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资料;二是为国家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近年来,不管是会计界还是统计界都涌现了不少关于会统一体化的研究,但至今仍没有突破性的成果,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不和谐至今仍在困扰着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本文首先阐述了会统整合的必要性;然后列出了会统整合的基础条件与阻力;最后试图从微观层面入手,探讨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整合的可能。
一、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整合的必要性
(一)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整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竞争性与开放性并存,准确及时的信息资源获得已经成为企业制胜的有力手段,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准确、及时的数据信息作出最优的企业经营决策。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是企业获得经济信息的两大渠道,二者缺一不可。会计核算强调信息的真实、准确,但主要侧重于企业的价值运动,对单位投入产出效益及变化趋势反映不够;统计核算强调及时、概括,但基本上是对实物运动规律的概括,缺乏反映单位资金运动及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实现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一体化,二者互补不足,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经济管理的需要。
(二)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整合,是国民经济核算发展的要求
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即统计核算的宏观层面,它系统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结果。某种意义上讲,国民经济核算即为采用统计方法进行的宏观会计核算。一是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资料许多都来源于微观的会计核算;二是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一些核算方法来源于会计核算,比如其采用的复式记账法和账户体系等。所以实现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一体化,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国民经济核算。
(三)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整合,是解决传统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不足的有效方法
传统的会计与统计核算是在两个独立的核算部门中进行,这样不仅造成了会计人员不懂统计,统计人员不懂会计的尴尬局面,而且使得两个部门信息不能共享,使得信息资料数出多门,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传统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不仅造成了企业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影响了信息资料的准确性,造成企业管理者不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资料,对企业的经营决策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整合,改革现有的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对企业的发展与盈利具有深远意义。
二、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整合的基础条件
(一)会计学与统计学的同根同源为现代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整合提供了可能
西方学者认为哲学是所有学科的起源,哲学好比树干,而后产生的诸多学科好比树干上的分支,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带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这些分支又会产生更多的分支,以致如今的诸多学科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枝枝叶叶之间看似独立,却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统计学便是最早的分支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结绳记事、刻石计数的人类活动,其实这便是一种简单的统计方法,《统计大辞典》中,这样写道:“关于结绳记事的方法,郑玄在《周易正义》中的注解说:‘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这就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简单的分组(大事,小事)与简单的分组总量指标(大事件数,小事件数),成为我国统计的萌芽”。
很多人亦把这一现象作为会计的起源。但是笔者认为,会计源于统计,会计的本质是统计。原始社会末期,当人类有了剩余生产物并需要对其进行记录、计算和反映时,会计便出现萌芽。会计的产生除了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个先决条件外,另一重要条件就是有了记录、计算和反映的方法,这记录、计算和反映的方法便是原始的统计方法。有了原始的一系列的统计方法,又在社会生产力的先决条件下,会计才得以产生发展。所以说会计源于统计,会计的本质是统计。会计从统计中分离出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与此同时,统计也在逐渐地发展与进步,两者在不同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如今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二)当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相互联系为二者的整合提供了可能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者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恩格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会孤立的存在,他们之间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同样,会计与统计也不是孤立独行的活动,在它们各自理论体系独立发展、完善的同时,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关于它们之间的联系,笔者归纳如下几点:
1.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拥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工具:哲学与数学
如同上文所述,哲学可以说是所有学科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方法论。它不仅为科学研究构建了理论基础,而且直接提供了研究方法。会计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为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规律,所以它必然需要运用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1993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明确规定统计学与数学、经济学等并列,上升为一级学科,因此它同属于社会科学,也以哲学作为理论基础。
“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会计核算的目的在于反映经济活动中以价值表现的经济数量关系,它从产生之日起,就离不开数学,数学为它提供了定量分析的依据,是它赖以生存的工具;同样,统计学亦与数学天然相连,统计的目的是揭示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规律性,这都要有数学方法的支持,可以说没有数学就没有统计的发展。
2.统计方法在会计领域中的运用
在新经济时代,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信息的需求,解决这一尴尬局面的有效途径便是在会计工作中借鉴大量的统计核算方法。不管是在财务会计还是在管理会计核算中,我们都会看到诸多统计方法的影子。
首先从财务会计方面看,财务会计核算的起点是六大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静态要素和收入、费用、利润三个动态要素。静态要素反映的是企业某一时点上资金的分布情况,这实际上就是统计上的时点指标,而动态要素反映的是某一时间段(月度、季度、年度)企业资金的流量规模,这实际上是统计上的时期指标;在存货计量核算时,财务会计采用的移动平均法、加权平均法等,其原理是通过统计平均数阐述的。诸如上述统计方法在财务会计核算中的运用还有很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更多的统计模型与检验方法被运用到了证券市场的财务核算中去。
其次从管理会计方面看,管理会计俗称对内会计,它作为企业内部的决策性会计,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统计方法在管理会计的财务预测、控制分析和评价等发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预测成本和销售时采用回归分析法,评价企业财务状况时采用层次分析法,预测企业经营状况时采用具有吸收状态的马尔可夫链等等。这些方法的运用极大丰富了管理会计的实用性。
统计方法在其他的会计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审计中的抽样审计、财务管理中的筹资和投资风险预期及资本结构评价,都借助了大量统计方法的计算和分析。统计方法在会计核算中的这些运用,不仅使会计职能得到扩展,而且使会计不再局限于事后反映。
3.会计资料、方法在统计领域中的运用
统计学应用于经济领域,不管是微观的企业统计核算还是宏观的国民经济统计核算,都离不开会计资料、方法的支持。微观的企事业统计核算工作,有相当多的统计指标必须从会计方面取得,特别是价值量指标,更是需要会计核算的结果。宏观上随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会计方法亦被运用到了统计核算中,比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资产负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及循环账户的设置都借鉴了大量会计记账符号和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方法在统计核算中的广泛运用,不仅丰富了统计学的内容,而且促进了统计核算方法的发展和完善,提升了统计分析的质量。
(三)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整合提供了可能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是电子网络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大大减轻了传统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的工作,把他们从大量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加快了数据处理和传输的速度,原先繁杂冗长的数据处理现在变得简单易行。网络信息技术使会计统计信息得以共享,从技术上为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整合提供了支持。
三、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整合的阻力
(一)会统在近代经济时代的分道扬镳阻挠了它们的整合
18世纪末期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当时会计学与统计学的发展,当时的会计学与统计学已经有了它们各自的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复式记账”的产生与推广把会计学的发展推向一个高峰,与此同时统计学理论中概率论的引进也使统计学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至此,会计学与统计学显然成为了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们的服务对象与应用范围也有了很大程度的不同。会计学主要致力于对经济交易或事项的核算与监督,服务于企业或政府,已然属于微观层面的信息反映;与之相比,统计学的服务对象与应用范围要大得多,它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无所不包,成为了一种通用的方法论科学。
(二)会计与统计的区别阻挠了二者的整合
如今的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相互独立,各自拥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社会科学。要把两门相互独立的社会科学一体化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当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也不允许我们把二者完全的整合,我们试图将二者整合的前提是在经济领域下的整合。前文提及,统计学如今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而它服务于经济领域时亦与会计核算有不少区别,这些区别恰恰阻挠了二者的整合。
1.学科性质的不同
微观会计,宏观统计,这是二者本来之面目。统计学应用于经济领域是一种方法论,而会计是计量手段。统计学通过对现象的大量观察来综合研究现象总体的规律性,其理论基础是大数法则(相似个体所组成的大型群体的平均行为要比小型群体或群体中的个体行为更加容易预见),旨在消除个体的差异而显示出总体的规律性,可以说统计学是通过偶然探求必然的科学,它是一种几乎可以运用于任何领域的方法论,总体性、大量性是它的本质特征。而会计是经济领域的一种计量手段,它以四个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或事项进行计量,实行经济核算,旨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会计具有个体性、经济性的特征。
2.计量方法的不同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设置科目与账户、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等特有的方法,运用价值形式对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记量。而统计的记量单位可以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可以是货币,也可以是实物或劳动。它是广泛运用观察、指数、分组、线性回归、综合比较和假设检验等一套完整的方法对某事物进行研究,它具有灵活、及时、综合等特点。
3.核算原则的不同
确认原则,会计核算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生产经营成果,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或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当期收入与费用处理。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
配比原则,会计核算要求在核算当期盈亏时,要依照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进行正确配比。即收入是由一定费用的消耗产生的,当期费用必须与当期收入相配比。统计核算在计算增加值时,也有配比原则的运用,它强调要保持中间消耗与总产出相结合,中间消耗的计算范围要与总产出保持一致。但由于总产出与收入概念上的差异,配比原则在统计核算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上而不是像会计核算那样建立在销售基础上。
计价原则,现行企业会计采用实际成本为计价基础来核算资产及相关流量,资产形成的经营费用也按其实际成本计算。而统计核算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期价格而不是历史各期的价格,是以市场价格而不是生产成本作为估计基础。
除了以上陈述,会计与统计核算在核算对象、核算目标、核算分类等方面也有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均阻挠了二者的整合,所以要想真正地做到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一体化,首先必须协调好这些差异的问题。
四、会统整合设想——微观层面探索二者整合的可能
近年来,关于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一体化研究层出不穷,但至今仍没有找到有效的整合途径,笔者分析原因在于诸多研究只讨论会计与统计的整合,忽略了二者的层次性。微观为主的会计,宏观为主的统计,这是二者质的不同之处,机械性地把微观会计与宏观统计整合在一起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前文提及,统计核算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微观统计核算即企业的统计核算,是宏观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基础。企业会计核算与企业统计核算有着诸多的兼容之处,因此从微观层面探讨会统一体化是一条十分可行的途径。
(一)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微观层面会统信息集成系统模型
如果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没有普及的过去谈企业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的融合,可能会让人觉得可笑。因为信息的融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仅靠会统人员的手工劳动几乎不能完成,即使完成由于投入的时间与成本也失去了二者整合的意义。但今天电算化的普及为二者整合提供了技术支持,使会统信息融合成为可能。
本文拟建一个会计与统计信息集成系统(Accounting&Statistics Information-Integrated System)模型,在此简称ASIIS模型(图1)。此模型建立在电算化基础上,大量的数据整理分析由计算机相关软件完成。ASIIS模型实现了微观层面会计与统计核算信息的有机整合,不仅满足了企业内部管理者和社会用户对企业的信息需求,而且与宏观国民经济核算相衔接,为国民经济核算奠定了基础。
模型中会计、统计原始信息以及业务核算信息经过计算机处理生成信息数据包(会计信息数据包、统计信息数据包、业务信息数据包),然后通过Internet传输进入ASIIS处理中心,经过ASIIS处理生成信息“集合体”,此“集合体”是一个柔性信息系统,它既能形成国民经济核算所需数据,又能提供社会和企业内部管理所需数据。此模型的建立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与统计核算数据冗余和不一致的现象。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使微观经济核算数据与宏观统计核算得以相互适应。另外,在统计原始数据整理时,模型不仅要求录入企业内部数据,而且要求录入市场调查统计数据,这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需求。
(二)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统计为研究和分析方法,以计算机为技术手段建立微观层面会统核算一体化体系
在诸多研究中,会统一体化以谁为基础一直没有统一的观念。笔者认为作为企业核算主体的微观会计核算,一是较宏观为主的统计核算在对企业经济业务的计录与计量上更具体、及时、严谨、完整;二是我国企业统计核算资料的绝大比重是与会计资料重复的,企业统计一套表更是有90%的数据来自会计。因此应该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取消企业统计核算部门,把统计核算职能归并到会计核算之中,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分支,建立会统一体化的核算部门。扩大会计核算的职能与范围,构建新型社会会计(比如宏观会计、增加值会计等),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得到的信息资源融为一个“集合体”,分别供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使用。这样,不仅加强了基础工作,减少了重复劳动,让统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市场调查、预测分析、风险决策和过程监控等统计管理活动,而且保证了企业核算信息的整体性,避免了因会统部门相互独立而产生的信息失真现象。
会统核算一体化部门的具体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图中的“复合型人才”是会统一体化实现的必要条件,这类人才不仅要同时熟练会计和统计核算,而且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他们的培养一是需要国家教育机构的支持,可以对会计专业学生和统计专业学生同时开设会计与统计课程;二是需要企业单位重视,企业单位可以对现有的统计、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互补性培训,从而尽快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人才。
五、结束语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整合可以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统一性、共享性,目的一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及时的企业经济信息;二是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所需的材料。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微观层面窥视会统整合的可能,提出了企业核算一体化的方法,并在理论上分析得出:实现微观上会计与统计核算的整合是完全必要与可行的。这使得微观为主的会计核算与宏观为主的统计核算的整合成为可能,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我国对会统一体化的研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宋云.论统计与会计相互协调关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
[2] 成玮.会计与统计比较研究[J].现代会计,2007(2).
[3] 娄尔行.基础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1).
[4] 余绪缨. 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
[5] 龙梅.会计与统计——基础理论和应用方法[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6] 于长顺.论会计电算化信息资源的共享[J].财会研究,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