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古代的如厕文化

2012-04-29陈默

百科知识 2012年15期
关键词:官房坐式公共厕所

陈默

美国教育学博士朱莉·霍兰历时8年研究厕所史,写就了《厕神:厕所的文明史》一书。?她认为文明并非源于文字的发明。由于第一个粪坑的出现,人们才不再到处游走躲避自己的粪便,从而最终定居下来形成古代文明。厕所的进化是从茅坑演变到茅房、厕所、卫生间、洗手间,从无到有,从私有到公共,从单一功能到集生理代谢、卫生调整、休息乃至审美、商业、文化等多功能,厕所革新一步步从文明走向进步。

很多人都会好奇,中国古代啥时候开始有了厕所呢?可能在大家印象里,古代人都是足不出户的,还很不讲卫生,其实古代人可比现代人讲究多了,他们对卫生的重视程度甚至更高。我国厕所的出现和发展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5000年前最早的公共厕所

何谓“厕所”?从字义上看,古代的“厕”,从广,广像屋;从则,则当侧,这可将厕所解释为“设于房子旁边的侧屋”。中国厕所的起源,最早是在5000年前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遗址里发现的。考古发现当时的厕所只是一个土坑,从西周到春秋,厕所多与猪圈并排,而且一旦“某个坑”被“放弃”,就会用一个奴隶去填坑。

春秋时期的厕所可以摔死人

中国古代最早提到公共厕所的文献是《周礼》。根据《周礼》记载,早在夏商周时代,建设比较好的城市道边路旁就出现了厕所。夏商周时期的贵族们,不仅吃穿很讲究、礼节很繁杂,而且也颇讲究卫生,殷墟就曾出土过一些洗沐的工具。最有趣的是,在夏启时代,物资匮乏、生产力低下,谁也没那闲心闲力修建大量的公厕,于是大家想了个办法,把一大家子人按照姓氏集合起来,每个姓氏给一片地方用来作为“人有三急”之地,必须是直系亲属才享有这片地方的使用权。

至迟到春秋时期,厕所已经成为中国人居室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墨子·旗帜》就曾记述那时的公共厕所:在道外设屏,以30步为周长,一般要垣高12尺以上。 有趣的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厕所排粪池还颇深,所以有人不慎跌入厕所中身亡的例子。如《左传·成公十年》中:“晋侯将食,张(胀),如而,陷而卒。”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准备品尝新麦时,突然觉得肚子发胀,去厕所,不慎掉进粪坑而死。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殉难于厕所的君主。

汉时已有坐式厕所

秦汉时的宫厕肯定比先秦有改进,至少不再有君主跌入粪坑的新闻。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包括皇族宫室、官府、普通民居乃至于野外军营等绝大多数秦汉建筑都设有厕所。根据考古发掘,汉代的厕所不仅有蹲式厕所,还有坐式的。南阳东汉墓中,不仅男女两个厕所左右并列,且其中一个便坑前有尿槽,另一个没有,形制与现代已无区别。

在中国河南省商丘市芒砀山汉墓中发现的一间2000多年前建造的厕所,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水冲坐式厕所。汉墓中的这间厕所面积约2平方米,在用石头打造的坐式马桶的一侧,还有一个宽大的扶手。在马桶后方的墙上,厕所的修建者凿出一个冲水的管道,其构造和原理与今天的水冲厕所极为类似。(图1)

古代厕所曾兼养猪

厕所在秦汉时被称为“厕”、“圊”、“溷”,从史料记载看,当时的厕所都搞综合利用:既供方便,又作猪圈。从现有的考古发掘出的汉代陶制冥器来看,汉代时期每户人家里就有了私人厕所,不过是牲畜与人共用的,也就是把牲畜养在厕所里。很多人一听就要掩鼻了,觉得很肮脏。那时候有讲究的人家也不愿意吃养在厕所里的牲畜肉类,尤其在祭祀这种无比神圣的时刻,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用厕所里走出的“牺牲”的。《礼记》中讲:“君子不食绻腴”,就是说有地位的人不吃厕所里养出的肥肉,而是要吃那种纯天然绿色无污染的放牧牲畜肉。当然,这种厕所并非普遍,汉代较为普遍的厕所样式为与猪圈相连,以使养猪、积肥并重。《汉书·武王子传》“厕中豕群出,坏大官灶”,就证实了汉代厕所的这一特点。也许是人们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种“混合型厕所”在魏晋以后就绝了迹,不过很多人家依旧把牲畜栏圈等设在厕所旁边。(图2)

“陶厕圈”——2000年前的环保厕所

在江苏宿迁博物馆内展出的名为“陶厕圈”的陶制厕所,是在宿迁市区一建筑工地发掘出来的,经专家鉴定年代为汉代。因埋在地下年代久远,这座古人用的厕所模型通体呈现浅绿色,犹如苔痕一般。陶厕圈顶部用黄色的瓦盖住,如同现在农村盖的起脊瓦房,整个看起来就像农村的土地庙。陶厕圈高约50厘米,正面是一个圆形的带口池子,高约10厘米,直径在40厘米左右,乍一看以为这个池子是现在的坐便器。池子如同现在的化粪池,是储存粪便用的,可见汉朝时期人们就有环保的意识。(图3)

链接

“更衣”的由来

“更衣”主要指有钱人家上厕所要换衣服。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如南朝首富石崇家的厕所富丽堂皇,每次他去厕所,都有婢女备好新衣服在门口等候。当然贫苦人家是不具备“更衣”的条件的。

唐宋时期的“清洁工人”

历史上厕所不仅是服务于人的方便之所,还是财源滚滚的致富渠道。唐宋时期出现了专门经营“粪业”的人。《梦粱录》记载,宋代城中就有提供这种服务的职业清洁工,称为“倾脚头”,负责收集百姓倾倒的粪溺。不论官厕还是民厕,都会定期出清,用于农田施肥。南宋《洛水集·富阳劝农》有记载,衢州、金华地区百姓收集粪溺肥田的积极性很高,以至于家家户户堆积如山,街道因此异常干净,而水稻得益于粪肥的滋养,根正苗直质量高,产出来的米十分精美。如此一来,刺激了旺盛的粪溺需求。随着需求日渐增加,单纯依靠农家自身“产出”,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施肥需要。于是农民们挺起身板,走向市场进行购买,首要目标便是有着充足供给的城市。这样既解决了城市粪便的处理问题和环境问题,又使粪便还乡,有效地利用了粪肥资源,并保护了自然环境。

明清时“京师无厕”

在16至19世纪的北京,也就是明朝和清朝时期,商业一片繁荣的背后,是公共设施的匮乏和管理的无序。偌大一个北京城,公共厕所寥寥可数,以致有“京师无厕”的说法传世。由于寥寥几个公共厕所还都是收费的,如果不是出于体面或是别的什么顾忌,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人满大街找半天之后走进去的。“故人都当道中便溺”,不仅普通百姓这样做,一些官员也带头这样做。直到清朝末年,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北京各街道遍修厕所,不准随地便溺。而且,出现了大粪车,以摇铃为号。

故宫为什么没有公共厕所?

如今我们去看故宫,会发现,故宫里面竟然没有公共厕所!这是为什么呢?那些太监丫鬟们又该在哪里如厕呢?原来,在那样宏伟的皇宫中,所有人方便时用的都是马桶,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马桶更是很讲究。据说清代皇帝、后妃们使用的便器叫作“官房”,与现在的一般马桶相比,除了不能冲水之外,没有多大的差距。李阳泉先生在《中国文明的秘密档案》一书中描绘说:(官房)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用木、锡或瓷制成。木质的官房为长方形,外边安有木框,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再衬上软垫,口上有盖,便盆像抽屉一样可以抽拉,一般木质便盆都装有锡质内里,以防止渗漏。锡质官房为椭圆形,盆上有木盖,正中有钮;这种便盆要与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较矮,前端开出椭圆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对准圆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软衬,犹如现在没扶手的沙发一般。(图4)

从厕筹到手纸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但是一直到元朝,这一技术产品才被运用于人们最实际的生活:如厕时用作手纸。在这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厕的卫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唐宋之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作“厕筹”的木头片或竹片。《南唐书·浮屠传》记载,南唐后主李煜笃信佛教,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诚心,他亲自动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厕时使用,并用面颊检验质量,看看是否光洁滑爽。元朝时蒙古人开创了使用手纸的先例。到了清代,使用手纸就比较普遍了。

【责任编辑】蒲晖

猜你喜欢

官房坐式公共厕所
农村公共厕所如厕舒适度调查分析
坐式排球运动发展:轨迹追溯与价值探求
从上海的第一个公共厕所说起
景颇族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创新模式初探
——以溋江县铜壁关乡松克寨景颇族山官房民宿设计为例
二合一公共厕所
浅谈中国坐式排球运动发展中的问题
滨海地王,史诗巨著
坐式救生圈
公共厕所所应用同一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