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荣誉焦躁症”陷阱
2012-04-29桑德春
桑德春
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和工作部门都在积极参与各类评选活动,努力争取各种荣誉称号,甚至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项资金来运作评选事宜,以求“榜上有名”。并以此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甚至成为决定干部进退留转的主要依据。
工作做得好、发展快,获得社会认可与表扬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有些领导不是把精力和心思用在务实工作、推动发展上,而是片面地为了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而“沽名钓誉”,就显然是本末倒置了。更有甚者不惜花重金走关系贿选来谋求虚名,如此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即便能侥幸上榜,又有何用?前段时间爆出的“17个国家贫困县入围全国百强县”的报道,个别“榜上有名”的县市竟然一片破屋烂舍,财政入不敷出。之所以出现“贫困县”变身“百强县”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个别民间机构为谋取不义之财而不负责任胡乱评选,但更重要的一方面还是社会上充斥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即个别地方政府患了“荣誉焦躁症”,为了尽快往自己脸上“贴金”而纷纷“主动迎合”、“曲意逢迎”。
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于各类“浮名虚号”、沉迷于“沽名钓誉”,根本原因还是错误的政绩观在作怪。少数地方领导把各种名头当成了“政绩工程”而不遗余力的狂热追求,把各种光环当成了“政绩花翎”而不惜“拉大旗作虎皮”,由此导致了地方政府前赴后继打响“荣誉争夺战”的闹剧。
要根治地方政府片面“沽名钓誉”现象,首先要自上而下改善对地方领导的考核机制,坚持“凭实绩用干部”,让那些“浮名虚号一大把、科学发展无起色”的“场面人”没有市场;其次,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科学政绩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观念,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到务实大干、为民造福中去,而不是停留在“做表面文章,搞面子工程”上;第三,对社会上民间机构组织的各种鱼龙混杂的“评先选优”进行整顿管理,对那些单纯为了敛财而存在的民间机构坚决取缔,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让结果能够得到社会公认、公众信任。
“评先选优”是为了表彰先进、激励后进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而非投机取巧之辈沽名钓誉、脸上贴金的工具。因此,对于好大喜功、争名夺利的“伪君子”,必须坚决拔去其“花翎”,以正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气。
(作者单位:山东寿光市委组织部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