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012-04-29崔玉梅
崔玉梅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抓好课外阅读,才能提高理解和评价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的课外阅读对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知识,提高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大凡语文素养较高的人,都是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是信息时代,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去捕捉各种信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阅读总量应为145万字,而我们现在所用语文教材,总计约15万字,如此巨大的差距靠什么来补充,无疑靠的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近几年,我重视了对学生阅读实践的引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设立图书角,扩大阅读量
我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班级购置了小书架,放在教室内的一角,除用班费购买一部分图书外,还发动学生人人从家里自愿带书,以充实班级图书角(图书学生开学初带来,学期末带回家)。对学生带来的书,老师进行筛选,以文学著作为主,也可以是知识类的百科全书,思想内容要积极向上,还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对学生带来的书进行挑选后,再根据书的种类进行分类,把作文书、文学著作、百科全书、文艺类图书分门别类,分层摆放,并编上序号逐一登记。在班里安排有图书管理员,进行具体的图书管理,制定具体的借还制度,根据学生的带书情况发放了不同的借书卡,如上学期发放的有绿卡、红卡和黄卡,限定带2本书以上的同学发放黄卡,只限当天借阅当天归还;带4本书以上的同学发放红卡,可以当天借阅第二天归还;带5本书以上的同学发放绿卡,绿卡是最高级别的借书卡,除享受前两种待遇,双休日也可以把书带回家看。这种办理级别图书卡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带书的积极性,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级别的借书卡,踊跃往班级里带书,这样就满足了学生大量阅读的需求。
二、科学安排,落实阅读时间
有了大量的阅读素材,我还要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每周我均要安排一至两节课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每次阅读课时间,我都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图书,以保证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读进去,有收获。平时,我尽量减少重复、无效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把时间腾出来进行“自我阅读”。一般每天要求学生阅读时间在40分钟以上。另外,每天我还指导学生利用早读、下午课前这些零星时间自觉读书,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提高阅读能力。
三、布置读书作业,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的在校时间大多为上课时间,仅靠在学校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是很难达到课标要求的。为此,我们把课外阅读纳为一项常规作业,布置学生每天都要去做。因此,在每天的作业中均有一项课外阅读作业,要求学生每天都要读一篇文章,阅读的内容不限,文体不限,只要内容健康就行,哪怕读《商丘日报》中的一段新闻也可以,如果是长篇小说或章回小说,只需要看书中的几页或一个章节章即可。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实践,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它虽不像数学的学习效果那样立竿见影,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会显著提高,学生课堂交流起来也滔滔不绝,学生写起作文来也思如泉涌得心应手,很少有人再出现写作文时绞尽脑汁、苦思冥想而无从下手的情境来。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班级学生的作文有一篇在《少先队小干部》上发表,四篇在《京九晚报》上发表,一篇在《关心下一代》报上发表,四篇在校报上发表,还有十几篇作文在竞赛中获奖,因为有了量的累积,所以才会有质的飞跃。因为有了大量的阅读,学生才有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
除此之外,还应让学生进行同步阅读,教材选编的文章是有限的,每学期只有几十篇文章。一个学期,仅仅靠这几十篇文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难实现的,学习一篇课文至少要阅读同类的文章4—5篇,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每学习一篇文章,我从预习时就布置学生搜集,阅读相关文章,如学习《一夜的工作》一课,布置学生阅读有关周总理的文章,如《周总理的睡衣》《十里长街送总理》《外交巨擘》等。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布置学生阅读鲁迅的文章,如《朝花夕拾》《呐喊》等。学生通过同步阅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开设阅读赏析课,提高鉴赏能力
由于每天均要布置课外阅读作业,一个星期下来,至少要阅读7篇文章,如果只让学生去读,不进行检查,阅读也许会成为一种形式,一个负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为学生的阅读期待不同,故而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有些学生也许只注意曲折动人的情节,而忽略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具体描述、细致入微的刻画,这样,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提高语文素养这一目的也就达不到了。为此,我们每周又开设了一节阅读赏析课(也就是阅读汇报课),赏析课的时间不定,有时放在早读课,有时放在下午自习课。根据学生每周的阅读情况,布置学生从所读文章中选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个精彩片段摘抄下来,所选择内容不限,篇幅不限,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个片断;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也可以是心理活动刻画、场面描写,只要刻画细腻,描述生动均可,抄写后要写出自己的评价,即抄写的原因。
赏析一般分两轮进行,首先是七人或八人小组在组内赏析,一般由组长主持,每位组内成员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摘抄的文段,读后大家评议,选出一位摘抄内容最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班级的评比。第二轮是全班评比,由一位主持人主持这次赏析诵读会(主持人可以由班长担任,也可以由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可以固定,也可以轮流)。8个小组选出8位代表分别上台朗诵,他们朗诵后,主持人带领全班同学进行举手表决,公开唱票,以赞成票最多的同学为本次“优秀阅读标兵”进行奖励,除奖励朗读的同学,还奖励他所在的小组及组内成员,以此鼓励他们精心选拔,积极推荐,同时也激励其他小组要仔细评、认真选,杜绝了学生的应付心理,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树立端正的学习及阅读态度。
为了防止学生盲目从众,举手表决后,主持人还要请举手的同学说出支持的原因,请没举手的同学说出没选他的原因,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对文章的评价能力、作文的修改能力等。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慢慢提高了,以后学生读文时,再做批注笔记、写文章的感受时就得心应手了。
五、注重积累,课内课外相结合
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语文知识比较零碎,它靠学生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每学习一课,我都布置学生进行课内摘抄,积累好词佳句。每周布置学生进行一次课外摘抄,摘录优美文段。学过的课文要求学生真正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我要求学生读每篇课文都必须做到“读书四不准”即:不准掉字、不准添字、不准错字、不准倒读。学生在读书时有一个句子没有做到,就要从头重新开始读。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就要反复练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文章已经熟记于心,对文章的理解也就透彻了,故而课内阅读掌握比较扎实,理解得也比较准确。
(责任编辑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