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资助工作长效机制,强化资助育人功能
2012-04-29成珊
成珊
随着国家助学新政策体系的实施并不断完善,目前我国高校的经济资助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帮困工作体系,发动政府、社会力量和广大师生的参与,以贫困大学生作为具体工作对象,对其进行资助和帮扶。①但是目前许多高校主要是经济资助,没有把多元化资助体系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单纯的经济资助无法满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如何构建科学而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结合不同资助措施的不同优势,充分发挥资助体系的助学和育人功能,是摆在政府、高校和教育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培养感恩自强的优秀学生意义重大。②
1 坚持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
江苏大学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新资助政策,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及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等多元化的奖励和助学体系,实施了社会、学校、学院三个层次的资助网络,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以“育人”为核心目标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学校根据各种资助措施的不同特点和优势,针对学生个体,进行优化配置,将助困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资助工作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经济困难,更有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素质人才。
2 建立贫困生认定的工作机制
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针对目前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者结合本校工作实际总结出以下几项对策加强贫困生认定管理,系统规范建立动态认定标准机制,确保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2.1 创新贫困生民主评议模式
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坚持学院和班级两级评议,学校认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各学院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院党委(总支)副书记任组长,辅导员担任成员的认定工作组,负责做好学院贫困生资格认定组织和审核工作。各学院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成立以学生辅导员任组长,学生代表(班级民主推荐,人数一般不少于班级总人数的10%)担任成员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评定本班贫困生评定工作,在贫困生评定过程中,辅导员应对认定全程跟踪指导和有效监督。
2.2 建立贫困生评价激励机制
通过成立认定评议小组后,辅导员、学生认定评议小组成员通过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明确贫困生认定标准机制,减少资助盲区。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建立贫困生考核与激励机制,充分考虑到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学习情况、主动申请贷款和缴纳学费情况、在校消费情况以及勤工助学情况,并针对不同模块给予相应的分数设置,进行量化。班级评议小组按模块对贫困生进行综合打分并取平均值,并在同一班级内进行综合评审积分排名,对贫困生进行分级管理。实践证明,贫困生考核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构建贫困生动态认定标准机制
通过班级评议小组对贫困生进行打分后,建立包括贫困生的认定审批表和贫困生考核管理表等相关信息在内的数据库,并对贫困生实施动态管理。动态管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每学年初集中进行一次贫困生评定工作,并且在全学年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和学生在校期间进行适度调整。二是对每位贫困生的受助情况进行实时的统计和监控,保证公平、公正、合理分配奖助学金,使各项资助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 充分发挥多元化的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
高校对学生的奖励资助不仅仅局限于资金的鼓励和扶持,而且应坚持以奖助学金为依托,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升。③我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把资助工作与思想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深入细致地把诚信教育、自强教育、感恩教育等融合到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资助和育人相得益彰,寓教育于管理之中。
3.1 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和奖优功能
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是高校中级别最高、幅度最大的奖学金,我校确保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评定的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其在奖优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示范作用,以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影响和教育广大学生,使奖学金体系的激励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学校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校内奖学金评比表彰为契机,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以展板、校园广播、网络微博等形式宣传获奖学生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学会感恩,从而在全体学生中间形成了争取先进、奋发进取的良好风尚。
3.2 充分发挥助学贷款的助学功能和励志作用
国家和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进一步完善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成为资助贫困生的重要渠道。我校在保证助学贷款的申请、签约以及放款工作规范化的同时,不断深化学生对助学贷款的认识。一是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广播台、BBS论坛、校内学生网络互动平台等校园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助学贷款政策和诚信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二是在助学贷款发放之际,为引导广大贷款学生合理使用贷款,对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理财教育。三是推行“以奖还贷”措施,促进助学贷款良性循环。实践证明,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活动,一方面在我校全体学生中形成了浓厚的诚信感恩氛围,激励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其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另一方面为我校助贷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3.3 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我校积极开展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牢固树立助困育人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构建了以体力、智力输出为主、以勤工助学创业为辅的勤工助学岗位体系。积极推进学生兼任“助教、助研、助管”工作,使勤工助学与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同时我校大力推行贫困生自主创业孵化活动,让愿意创业的贫困生通过团队协作, 直接参与创业项目运作并获得一定报酬, 并为其他贫困生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实践证实,创业助学活动既让学生通过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又促进了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收到了拓展勤工助学岗位与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双重效果。
3.4 充分发挥社会资助基金的激励育人作用
社会资助渠道是助学体系的有益辅助,解决了贫困生创新成才、发展的难题。近年来,我校广开社会捐资助学渠道,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主动争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杰出校友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到学校设立奖助学金。目前,我校设有中国联通奖助学金、锡柴奖助学金、嘉新奖学金、常发光彩奖助学金、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等27个社会奖助学金,把人才培养、就业服务于助困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在对品学兼优方面突出的困难学生的激励育人作用。企业与高校优秀的贫困生签订奖励资助和就业意向协议书,开拓社会勤工助学岗位,让受资助的学生到公司参加能发挥自身特长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证明,社会资助模式,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学会感恩,以实际行动回报国家、社会及学校对他们的关爱。
3.5 发挥临时困难补助的保障作用
临时困难补助是学校对突发情况的一种救济方式,确保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突发性困难能得到及时的救助。如:对身患重病的同学组织捐款,并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帮助他们安心治病;每到学期末都会给予部分困难学生路费补贴,学生遇到生活困难给予生活补助。这些补助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对于拉近学校与学生的距离,促进学生发奋图强具有很好的作用。
以上是笔者以自己工作的经历和所在单位采取的资助方式为例来探讨资助方式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各种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综上所述,高校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新形势下高校应继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原则,不断完善和发展贫困生资助体系,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困难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与发展。
注释
①仲伟伟,路遥.工科大学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328-329.
②李东阳.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2007:1-7.
③刘震.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资助体系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J].职教与成教, 2011(6):59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