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2-04-29李丽
李丽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设计得出结论,从而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一直以来比较传统,在新课改的理念下,笔者进行大胆尝试,科学探索,通过几个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地理实验有着诸多的优点,它通过利用地理教具、学具、多媒体设备等多种实验手段,简捷而生动地展示了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地理奥秘,解决地理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将知识化难为易,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生技能的优势。现以下面几个实验作为简例加以阐述。
1 演示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
【目的】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降解难点。
【器材】地球仪、太阳(学生甲)、遥远的一颗恒星(学生乙)
【步骤】地球仪赤道取一点A,最前排一学生甲扮演太阳,同组最后排一学生乙扮演遥远的一颗恒星。点A、甲和乙都在同一线上,地球仪绕学生甲(太阳)一边公转一边自转。当点A自转一周,A第二次面向恒星乙,所花时间23时56分4秒,是一个恒星日。但是,点A还没有第二次面对甲。点A接着再自转59′,此时点A第二次面对太阳甲。点A共自转了360°59′,所花的时间是24小时。其他情况:地球只自转不公转、地球只公转不自转和地球公转方向是自东向西时,再比较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教学难点。
2 探究昼夜长短的变化
【目的】让学生观察昼夜长短和极昼极夜变化,以动态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器材】以一张圆形硬纸,画上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另一张黑卡纸剪成半圆形代表黑夜,覆盖在底盘。
【步骤】教师牵动底盘,演示太阳直射点不断南北移动,导致晨昏圈的摆动,晨昏圈切割纬线,造成昼弧和夜弧长短发生变化;教师要重点演示春秋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晨昏圈的位置关系,分4个节气段演示;学生根据演示实验,填入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3 探究沿地球水平运动物体的
偏移
【器材】撑开的雨伞,墨水和清水等。
【原理】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导致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步骤】第一步,将雨伞伞尖代表北极点朝上,在伞尖滴适量的墨水滴;第二步,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进行旋转,观察并描述墨水滴流痕的偏转方向;第三步,再将雨伞伞尖代表南极点,重复二、三步骤,但自转方向与二步骤相反。分析得出结论:地表物体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 测定学校的经度和纬度
【原理】利用地方时差,推导经度;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推导纬度。
【器材】1支1米长木杆,手机,直尺,指南针,数学用表等。
【步骤】测定经度:利用直杆确定当地正午时刻:当杆影最短时,即为当地正午时刻;当地正午时,看手机时刻,此时时刻即为北京时间;根据当地地方时与东经120°的地方时差,即可求出当地经度。公式:当地经度=东经120°±时差×15°/小时。
测定纬度:在春分或秋分日,将木杆直立于操场上,观察杆影朝向;当观察到一天中杆影最短时,用直尺测量杆影长度,用数学方法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H;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出当地纬度;H=90°-纬度差。
5 演示季风的成因
【目的】演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季风及其风向变化规律。
【器材】一束香、电炉子、盛有冰块的小盘、大型玻璃缸、板盖等。
【步骤】点燃香放入玻璃缸的中央,盖上板盖,观察烟气的飘移方向。打开板盖,把盛有冰块的小盘和电炉子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盖上板盖,将电炉通电几分钟后,观察烟气的飘移方向。打开板盖,把盛有冰块的小盘和电炉子交换位置后,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现象与原理】开始时香烟垂直向上。因为玻璃缸内在不受外界气流影响下,香燃烧形成单一的热力环流。放入盛有冰块的小盘和电炉子后,无论两者位置如何变化,卫生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子后再上升。因为电炉上方空气被加热,气压降低形成低压气流上升;冰块上方空气相对冷却,气压升高形成高压气流下沉;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结论】冬夏季节海陆热力性质不同,高低气压产生季节性互换,因此产生风向有规律变化的冬夏季风。
6 探究冷锋和暖锋的形成过程
【目的】冷空气(蓝色的冷水)主动向暖空气(红色的暖水)移动,暖空气顶盖上出现“云雨”现象。
【器材】透明的长方形的中间有凹槽的玻璃容器、隔板、蓝色冷水、红色热水、冰块。在容器里,一侧放温度较低、比重较大的蓝色液体,其顶盖上面放有冰块;另一侧放温度较高、比重较小的红色液体,中间用一隔板把两种液体隔开。
【步骤】迅速抽去隔板,打开蓝色(或红色)冷水一侧的动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在短时间内,可以见到蓝色液体渗入到红色液体之下,并形成一个倾斜的分界面,且顶盖上出现“云雨”现象。
【结论】冷暖气团相遇时,会形成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即锋面。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位于锋面的下方,暖气团位于锋面的上方,并沿锋面上升。由于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风等天气。
7 温室模拟实验
【器材和场地准备】平盘、温度计各两只、空矿泉水瓶、沙土、手表、剪刀、纸笔等。地点在本校篮球场,天气环境为晴朗的午间。
【原理】温室阻止了空气在室内外对流或湍流方式的热交换,从而使室内增温。
【目的】利用身边的事物,理解地理原理,并了解该实验与“大气保温作用”的区别。
【步骤】将一些沙土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用剪刀将矿泉水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盛有沙土的盘中,这样就制成“微型温室”。在“微型温室”顶部钻一个小洞,将温度计插进去;将“微型温室”放置在阳光下,将另外一支温度计放置在没有“微型温室”的盘中,保证两支温度计接受同样光源照射;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值。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结论】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所不同,塑料瓶内的温度明显高于瓶外温度。
8 探究酸雨的危害
【目的】认识酸雨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了解酸雨的有关资料。
【器材】教师准备SO2,装于6个集气瓶中并加入少量的水;镁条或锌粒;植物叶子,果皮、废弃大理石等;纸张、手帕。
【步骤】第一步,分别将植物叶子、果皮、镁条或锌粒、大理石等物质放入教师准备的酸雨中,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步,加入其他物质,包括纸张、手帕,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从而得出结论。
9 探究海陆风的形成
【实验器材】煤气炉、轻软的纸巾、一盆冰水。
【实验步骤】第一步,打开煤气炉,把手伸在炉火的上方,感受空气的温度;第二步,拿轻软的纸巾在炉火旁边不同的位置,观察纸巾的飘动方向;第三步,将一盆冰水放置炉火旁边,轻软的纸巾放于炉火和盆之间,观察纸巾飘动的角度和第二步有何差异?
【实验结果】手放在燃烧的煤炉上方,很快感觉到发热、发烫。纸巾无论在炉火旁边的什么位置,都会向炉火方向飘动。加放一盆冰水后,纸巾飘动的角度变大。
这种实验探究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放飞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翅膀,通过思考、交流、亲自实践,不仅使课堂充满生机,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训练,给予了学生施展才华的足够空间。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