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地区女性黄褐斑患者的艾森克人格初步调查与分析

2012-04-29王燕等

中国美容医学 2012年19期
关键词:神经质黄褐斑人格

王燕等

[摘要]目的:探讨黄褐斑患者的人格特征,为临床上防治黄褐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s pers onality questionaire,EPQ)(成人版)对96例女性黄褐斑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测试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与正常常模比较,黄褐斑患者P量表(精神质)、N量表(神经质)的分值均高于常模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褐斑患者普遍具有精神质和神经质的人格特征,应合理加以干预。

[关键词]黄褐斑;艾森克人格

[中图分类号]R758.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2)10-0-0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以育龄期女性多见,好发于面部,对患者容貌影响较大,患者就诊时多伴有焦虑等不良情绪。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而关于黄褐斑患者的心理和人格特征鲜见报道。为此,我们通过本次调查了解黄褐斑患者的人格特征,为临床上从心理、社会等方面防治黄褐斑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纳入标准:临床上诊断为黄褐斑,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03年12月修订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经医师告知调查目的,取得患者同意,患者自愿并能独立完成艾森克人格问卷调查。排除标准:并发其他皮肤病、文盲、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精神病史等。共纳入患者96例,均为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科就诊的常年居住在大理市及近郊区的黄褐斑患者,年龄20.50~51.00岁,平均(34.00±8.25)岁,均为女性。

1.2 方法:填表前由医师告知患者该调查的目的,取消患者的疑虑,由患者独立完成调查表,该表分为:(1)个人资料:包括年龄、婚姻、职业、受教育程度、居住条件;(2)皮损特点:皮损分布部位、颜色及病程;(3)艾森克人格量表,该量表是由英国艾森克教授1952年编制的一个专用于人格测量的心理测量工具。1986年由龚耀先修订[1],已在我国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修订版共88个条目,涵盖即精神质(P)、内外倾向(E)、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和掩饰和撒谎(L)4个维度:①精神质(P),为单极计分,得分高者精神偏移倾向明显,得分低者则表示正常;②内外向(E),用于说明个性的内外倾向性,记分越高,则外向倾向越明显。反之,则内向倾向越明显;③神经质(N),主要表明情绪的稳定与否,高分者趋向于不稳定,反之则倾向于稳定;④掩饰性(L),分数高者说谎倾向明显,反之则说谎倾向不明显。对全部研究对象测量四个维度变量,测得粗分与常模进行比较,进行方差分析。粗分经转换成标准分后分析其人格特点。该测量结果反映个体对外界刺激较为恒定的反应方式和行为模式,与精神状态、某些心身疾病有密切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0.50~51.00岁,平均(34.00±8.25)岁,病程6月~15年;未婚18例(18.75%),已婚63例(65.63%),离异15例(15.63%);农民24例,个体20例,企业职员30例,事业单位人员22例;初中及以下文化26例,高中及以上文化70例,其中本科及研究生42例。所有患者均常年居住在大理市及近郊区,居住条件可。

2.2 皮损特点:蝶形分布于两颊者38例(39.58%),以面上部为主者23例(23.96%),面下部为主者6例(6.25),泛发型29例(30.21%)。皮损颜色从淡褐色到深褐色不等。

2.3 黄褐斑患者EPQ分值比较:黄褐斑患者和常模EPQ各分量表粗分均值比较,黄褐斑患者P量表、N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常模,t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量表、L量表得分与常模比较无差异(见表1)。

2.4 黄褐斑患者心理特征分析:量表粗分转换成标准分(T分)后结果显示,以50量表分为均分,详见表2。

2.4.1 精神质分析:P分高于61.50的患者占27.08%,远高于一般人群的12.50%;提示患者的一种倔强、孤僻、冷漠的心理特质。

2.4.2 性格内外向分析:E分高于61.50的仅占6.25%,明显低于一般人群的12.50%, 低于38.50的占14.58%,高于一般人群的12.50%,提示黄褐斑患者中性格外向者较一般人群少,而性格内向者较一般人略多。

2.4.3 情绪稳定性分析:N分高于61.50的患者占27.08%,远高于一般人群的12.50%;提示黄褐斑患者的情绪较不稳定。

2.4.4 掩饰性:L分超过56.70的占12.50%,与一般人相似,无高于61.50分的患者,说明测试可信。

3讨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人格是内在的,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的独特适应,EPQ量表测试的是一个人长期、稳定的性格特质,不但可以测试个体在特殊情况下的行为反应,而且不同的人格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患病倾向。本调查结果显示,黄褐斑患者趋向于P量表(精神质)、N量表(神经质)异常的人格。测试中L量表(掩饰程度)与常模比较无差异,说明EPQ量表测量的人格特征比较可靠。

调查中黄褐斑患者的P分为5.25±2.84,常模4.63±2.97,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高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孤僻、冷漠、控制力差等个性特征,同时对各种刺激易产生强烈反应,此类人在遇到日常心理社会问题时常较一般人更难解脱,长期陷于困扰中而出现不良情绪。黄褐斑患者的N分为13.14±5.45,常模为11.98±4.9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黄褐斑患者具有高神经质的个性特质。高神经质个体情绪不稳定,容易生气和产生抑郁等问题[2]。E量表评分显示黄褐斑患者E分低于38.50分的占14.58%,高于常模,而经t检验显示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我们的调查人数不多有关。从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看,黄褐斑患者常具有倔强、孤僻的心理特质;性格内向者居多,且情绪较不稳定。另外,我们从临床访谈中了解到,多数黄褐斑患者在发病前曾因某些生活事件导致不良情绪的出现,如:焦虑、悲伤等,有部分患者在情绪不佳时发现黄褐斑的颜色加深。国内林新瑜[3]、吴小红等[4]调查也发现精神因素与黄褐斑发病有明显关系。皮肤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密切的联系,持久、剧烈的精神刺激若不能缓解,可引起皮肤病变。不良情绪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而导致促黑素释放,引起色素沉着;同时,不良情绪还可导致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从而产生黑素促进因子,该因子对促黑素有增强作用[5]。结合调查结果,我们认为黄褐斑患者在其独特的人格基础上,受内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不良情绪而诱发或加重黄褐斑。但也有可能由于患者的黄褐斑对容貌的影响和久治不愈的烦恼而影响了患者的个性,或者两者相互作用,具体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师应重视人格特征在防治黄褐斑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当病理生理性病因不能解释疾病的产生时,应分析是否存在心理学病因。同时我们建议在诊治黄褐斑患者时,适当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心理疏导,改善患者的行为方式,当遇到有心理异常的患者,可建议进行心理咨询及治疗。

[参考文献]

[1]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修订).长沙:湖南医学院,1986:1-49.

[2]Jerry M Burger著,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82.

[3]林新瑜,罗旭松,向雪岑,等.150例黄褐斑患者发病因素的统计分析[J].华西医学,2003,18(3):329-330.

[4]吴小红,王煜明,刘凡利.女性黄褐斑130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11):863-865.

[5]朱文元.白癜风与黄褐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72-273.

[收稿日期]2012-07-24[修回日期]2012-09-28

编辑/李阳利

猜你喜欢

神经质黄褐斑人格
神经质有九个表现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光子嫩肤在黄褐斑中的应用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65例
寻根压力